1,祖先崇拜
在臺北慶祝中秋節就是祭祖。臺灣省普通人家裏都有祖先。中秋節的時候,桌子上會擺“三祭”“三菜”,上面放著祖宗牌位。所謂“三畜”是指雞肉、豬肉、魚肉,所謂“三菜”是指三種水果。至於什麽水果,沒有特別的定義。
2.崇拜地主
在臺灣省的農民中,中秋節期間,他們要拜祭地主。這個習俗是為了感謝地主保佑它秋收豐收。除了向地主獻祭,農民還要在田裏架起“地主拐杖”,用竹子和土地錢插在田裏。在臺灣省南部,森林茂密,在中秋節,農民仍然有崇拜樹王子的習慣。
3.拜月母親
在閩南話中,月亮被稱為“月娘”或“月娘”。在中秋節期間,臺灣省大多數人都要“拜月娘”,在香案上擺上月餅、柚子、柿子,祈求全家平安。男人可以參加祭月活動,但拜月的男人不能。因此,在臺灣省,“拜月”成了女人的專利。
4.吃鴨子
高雄縣有濃厚的養水鴨風氣。中秋節前後,是水鴨最嫩的時候。美濃地區的客家人經常在中秋節宰殺水鴨並加菜,這已成為當地中秋節的壹大特色。在臺南,中秋節有吃馬鈴薯的習俗。
5.戶外燒烤
和祭祖壹樣,臺灣省人過中秋節也離不開燒烤。每到中秋節晚上,家家戶戶都會把腌好的肉拿出來,放在自家陽臺或院子裏烤。中秋節那天,公園裏到處都有人來燒烤。臺灣省的人認為長時間的燒烤可以極大地促進親戚朋友之間的情感交流。
6.男妓
每到中秋節,臺灣省的市場都會出售壹種供兒童拜月的“男妓”。“男妓”起源於明末,用泥塑成兔頭,坐如人形。到了清代,“男妓”的功能轉化為中秋節的玩具。制作越來越精致多樣:有武士造型,小販造型,理發師裁縫等。它多樣的形狀豐富了孩子們對中秋節的興趣。
7.吃柚子
吃柚子也是閩臺中秋節的特色習俗。柚子有“柚子”的諧音,寓意吉祥。把柚子皮剝成花瓣狀,給孩子們做帽子。戴柚子帽是臺灣省的中秋節習俗。在臺灣省,柚子又叫作文旦,小孩子喜歡戴在頭上作為裝飾。
8.吃芋頭
吃芋頭是閩臺人民在中秋節的傳統習俗。人們對芋頭有特殊的感情,擬人化地把芋頭分為芋頭媽媽、芋頭和芋頭孫子,作為親情的象征。所以家家戶戶都可以買芋頭,做芋頭餅,煮芋頭飯,蒸芋頭_,煮芋頭湯,搗碎芋頭,炒芋頭棗,幾乎可以做出滿滿壹桌子的芋頭,幾乎到了沒有芋頭的地步。
9.吃月餅
臺灣省的中秋節,除了燒烤,壹定要吃月餅,口味多為鹹中帶甜。最受歡迎的是蛋黃酥,即外皮酥脆,裏面是豆沙,豆沙外面裹著蛋黃。除了吃月餅,宜蘭的中秋節還會吃壹種叫做「菜餅」的食物。菜餅是面粉做的,中間加紅糖烤。
10,熬夜
根據臺灣省的民間傳說,中秋節晚上睡得越晚,壽命越長,尤其是女孩,會讓她們的母親長壽。
11,偷菜
根據傳說,如果壹個未婚女孩在中秋節晚上從另壹個花園偷蔬菜和洋蔥,這意味著她將找到壹個丈夫。有句民謠:“偷蔥,嫁個好男人,偷菜,嫁個好老公。”這是習俗。婚後尚未生育的女性,如果能在中秋之夜從別人家的花園裏偷到壹個瓜帶回家,明年就會有壹個胖娃娃。
12,聽香
臺灣省的婦女在中秋節中間,常常在家裏的神像前燒香,表示要求教後,還要問路出門,然後帶著香出門。當他們聽到沿途的談話和歌唱時,他們會扔杯子,問上帝,直到他們從上帝那裏得到答案。
13,博蛋糕
搖頭晃腦是臺灣省和閩南地區中秋節的壹種民間遊戲,有益且有趣。每年中秋節前夕,商家都會為豐盛的糕點擺“餅”。剛開始的時候,親朋好友互相邀請,輪流用六個骰子擲出數字,誰擲出設定的幸運數字,誰就可以分別得到這個檔次的月餅。
14,賞月
居住在臺灣省省山區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月圓清輝,身著民族服裝,圍坐載歌載舞,飲酒賞月,共享天倫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