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春牛崇拜產生的戲劇形式——岑溪牛娘戲

春牛崇拜產生的戲劇形式——岑溪牛娘戲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幾千年來,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新中國。中國傳統戲劇起源於人民。不同的民族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戲曲。春牛崇拜產生的岑溪牛娘戲是什麽?我們來看看《中國戲曲全集》。

牛娘戲也叫牛哥戲。據說,每到春節前後,當地人自發表演牛娘戲,開展春節活動,祈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牛哥戲起源於桂東南(主要在藤縣和平南),是流行於兩廣地區的具有民間特色的漢族劇種之壹。牛哥戲語言通俗,形象生動含蓄,幽默調皮;有不同角色的具體面孔和外貌;有歌詞和具體的音樂結構。如果京劇是中國的國粹,那麽牛哥戲就是廣西的“地方國粹”。

岑溪牛娘戲是岑溪人民最喜愛的地方戲。它的表演形式有點像東北的“二人轉”。歌詞各七個字,有點像七韻,但不要求像七韻那麽工整。可以用白話文押韻,易聽、易懂、易記,深受人民群眾喜愛。作為《中國戲曲全集》中的壹個劇種,牛娘戲和其他地方壹樣,伴隨著壹個美麗的傳說而產生。

元末明初,岑溪流行唱春牛的習俗。每年初春,農民在村頭曬草,用泥土做春牛,當地有名的長輩對牛進行鞭笞,說著話,唱著歌,祝福天宮風調雨順。然後圍觀的人爭先恐後地鞭打春牛,載歌載舞,祈求平安。

到了500多年前,春牛的唱腔經過歷代的繼承和演變,得到了豐富和發展,並根據農業勞動的情節,增加了壹整套牛舞動作。跳牛的時候有兩個姑娘陪著,歌詞也大大增加,還有簡單的牛娘樂唱。後來又增加了鼓、鑼等樂器,壹些民間藝人也通過跳春牛來唱生活中的事情,這也是壹種想唱什麽就唱什麽的即興表演。

後來民間藝人把歌詞寫下來,收集整理,在表演中加入壹些生活情節,形成了最初的牛娘戲。藝人梁理堂和李根據口口相傳的資料,改編並演出了清乾嘉年間從廣東傳入的壹些佛教故事和木魚、南音歌本,成立了梁理堂班。這是最早的牛娘劇團。後來,逐漸有了許多班級俱樂部。

在1908中,莫創辦的吉慶堂班是影響最大的戲班。著名藝術家莫(人稱“於姐”)吸收民歌,豐富了牛娘戲的音樂。20世紀20年代後,廣東粵劇藝人來到岑溪,加入吉慶堂班,向牛娘藝人傳授粵劇表演藝術。牛娘戲吸收了粵劇的表演程序和服飾,發展到了更成熟的階段。上世紀40年代,由於當局禁賭,戲班的演出受到很大影響。

解放後,牛娘戲得到恢復和發展。20世紀60年代後,成立了專業劇團,創作了壹些現代題材的新劇,演出影響力日益擴大。1982年,牛娘劇被收入《中國戲劇大辭典》,同年,牛娘劇《公婆》在廣西電視臺、中央電視臺播出。90年代,牛娘戲被載入《中國戲曲誌》,昔日的“下裏巴人”變成了“春雪”,成為了壹座雅堂。2002年,岑溪成為“廣西民間藝術(牛娘戲)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