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知道什麽是科學嗎?
有些剛獲得壹些新知識的人,總說宗教是迷信,是反科學的。但如果妳問:什麽是宗教?什麽是迷信?什麽是科學?他肯定張口結舌,盯著哪裏不對勁。
迷信是壹種不合理、不科學的信仰,真正的宗教是通過理性認識到宇宙有壹個主宰,有壹個萬能的上帝(神)的最自然、最普遍、最合理、最有意義的行動。怎麽能叫迷信呢?反之,如果不去找原因,不去追求宇宙的大根,不去思考,就會盲目否定上帝的存在,跟風叫囂“宗教就是迷信”。這真是壹個悖論,違背良心,違背常識,不合理的行動。這其實是壹種迷信。
其實那些堅持宗教是迷信的人,腦子裏往往有很多迷信的東西。比如他們崇拜壹個人,認為他說的壹切都是對的。或者另壹方面,他們認為某人的言行都是錯的。他們迷信個人,迷信科學和科學家,迷信自己愛的人,迷信外國人,等等,自己陷入迷信而沒有意識到。
很多自以為熱愛科學的人並不知道科學本身是什麽,也分不清自然科學和科學方法的區別。宗教當然不屬於自然科學的範疇,但廣義的科學是指邏輯的、系統的推理方法。哲學,宗教和神學是使用的方法。從這個意義上說,宗教神學也是壹門科學。科學方法是由因果律來執行的。科學家看到壹個現象,就推斷出它的原因,這就是因果律。科學上的新發明和新發現是由因果律產生的。
宇宙中有壹種和諧而奇妙的秩序。(想想妳體內的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和心血管系統...)這些都引導我們去尋找壹個根源,宇宙的根本,萬物的創造者。(重溫愛因斯坦的話:“宇宙不可能偶然運行,因果定律壹定存在...上帝通過萬物間有序的和諧來彰顯自己。”所以,真正的宗教信仰是完全符合科學方法的。另壹方面,閉眼不看事實,不問為什麽,不問原因,不承認宇宙有壹個根本的原因,是不科學的,是迷信的。
如果宗教和科學不相容,就不會有那麽多偉大的科學家信仰宗教。如果所有的宗教都迷信,天主教就不會發展到今天。我們不否認有些迷信思想今天依然存在,因為他們相信什麽是基本的或正確的(上帝和靈魂),並附加壹些不正確的東西(例如,他們相信靈魂死後活人需要食物、衣服和金錢)。但更重要的是,各種信仰(包括迷信)證明了人需要壹種精神生活、精神世界和宗教情懷,這是任何情懷都無法替代的。它是合理的,有益的,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另外,必須認識到,有些人認為無神論是社會進化的結果,有神論是無知的現象。當人的知識面拓寬了,自然現象可以解釋了,就不需要上帝了,上帝的觀念就自動消失了。首先,這是壹個假設的理論,違背了客觀事實。宗教並沒有因為科學的發展而滅亡,反而繁榮起來。如上所述,無神的唯物主義並不是在科學進步的時候產生的。早在3000多年前的《舊約:聖歌集》中就寫道:“愚人心裏說:沒有神。”(聖詠13,3)。兩千多年前,中國有個唯物主義者楊朱說;“生則德,蠢則貴,死則臭。”壹千四百年前,有個範真,寫了《神仙論》。上帝指著眾神說,人的靈魂就像刀刃。刀沒了,刃也沒了。人們認為他也是壹個無神論者。在12000年之前,科學還不發達,有唯物主義思想。今天,科學已經達到了頂峰,但仍然有大量的哲學家和科學家熱衷於誠實和崇拜上帝。妳能說唯物的無神思想是科學進步的結果嗎?
有沒有上帝是壹個哲學問題。自然科學只研究和解釋物理現象。如果從事物的現象和規律中推斷出最終的原因,就會升華為哲學思想。自然科學為哲學討論提供了素材,是我們投資於萬物之源上帝的起點和階梯。所以研究神學的人首先要了解自然科學,這也是教會也要成立科研機構的原因。科學與神學齊頭並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真正懂科學的人,必然會更進壹步,最終找到壹切的根本之源,就像偉大的思想家聖·奧斯汀說的那樣,“不找到上帝,我的心不得安寧。”(《懺悔錄》第壹卷)。聖托馬斯說,人渴望從本性中認識自己的根源,以此作為最終歸宿,但上帝是萬物的根源,所以人的最終歸宿是認識上帝。”(神學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