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文化是經過多層次的積澱和融合而形成的。從他們的文化來看,他們的文化是從三個層面融合的。最早的壹層文化屬於遊牧和狩獵文化,至今仍保留很多;其次,伊斯蘭文化層是他們信仰伊斯蘭教後形成的;第三個層面是他們定居循化後吸收的藏、回、漢等外來文化,體現在語言行為、生活習俗甚至心理上。撒拉族民謠歌手韓占祥介紹,撒拉族社會的基本組織結構是(意為家族),幾個人組成壹個“阿格尼”(意為近親組織)。若幹“阿格尼”組成了“孔目三”(意為遠親組織),若幹“孔目三”組成了“阿格羅”(意為村落),若幹“阿格羅”組成了“約翰尼”(意為更大的居住區)。這些金字塔形的社會組織各有各的功能,社會日常生活仍然是以”。
對於壹個艱巨的任務,“烈火”的成員會合作完成,而對於壹些大型活動,這個“孔目散”裏的所有“烈火”都會完成。大型活動,如修建清真寺,都是由壹個“阿傑羅”裏的“孔子”們共同完成的。對於壹些超大型項目(如大型水利工程、築路修橋),可能是壹個約翰尼甚至幾個約翰尼完成。這些活動是互助性質的。下級社會組織得到上級社會組織成員的幫助,壹般只提供住宿,不付錢。這種社會組織形式不僅增強了撒拉族社會征服自然的能力,而且憑借這種組織的嚴密性,使本民族的各種傳統習俗、價值觀念和社會規範得以按部就班地實施,促進了社會的穩定發展。循化縣撒拉族民歌歌手韓占祥先生認為,“齊木倉”是撒拉族社會組織結構中最小的單位。在舊社會,大多數家庭都或多或少地占有土地,壹家壹家獨立成了醫院。新建庭院時,用夯土築成方形或長方形的圍墻,形成“口”字形的門廊,然後在門廊的二分之壹或三分之壹處水平覆蓋壹排房屋,形成“前屋後果園”的布局。前面的房子壹般都建成土木平房,有凹型的格局。整個建築由壹個大廳,壹個廚房,壹個小房間,壹個大門,壹個圈舍和壹個稻草屋組成。後果園用於種植蔬菜、瓜果等。,它已成為向家庭供應食物的主要生產基地。值得壹提的是夢達大莊村的撒拉族社區。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每家的玄關壹般都比較窄,基本沒有後花園。大部分房子都是四合院式的簡易圍墻建築。上面壹層是房子,下面壹層是圈房子。壹樓墻底是石頭,用沙子夯,二樓墻全是柳條籬笆。每家每戶的屋頂都圍著柴火和幹草,以備冬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