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椒肉絲是壹道很常見的家常菜。
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壹個是我小的時候在家裏,父母用青椒絲給我家的味道。
第二個故事來自幾年前壹位日本青年作家在中國的半年"青椒肉絲之旅"。
雖然他的青椒肉絲之旅本質上是被迫的——這個人是《三國演義》的鐵桿粉絲,他以粉絲的身份來中國參觀了很多《三國演義》涉及的古跡。
但是,作為壹個資深宅男,他壹句中文都不會說。分布在大半個中國的100多處三國古跡,因為他是三國迷而流傳下來。他熟悉漢字“關羽”和“張飛”,可以寫在紙上,壹路詢問。
但他的壹日三餐不能靠這壹招。畢竟《三國演義》裏沒有“西紅柿炒雞蛋”“宮保雞丁”這樣的菜。幸運的是,這個人在為期六個月的三國之旅中,每天都吃同樣的兩道中國菜——其中壹道是麻婆豆腐(上次我們談到過)。
因為作為壹個日本人,他是唯壹能張嘴說出名字的中國菜。這兩道菜在日語裏的發音和漢語裏的發音差不多。同時,這兩道菜也是日本最受歡迎的中國菜之壹。
我也喜歡吃青椒肉絲。蒸著上桌,壹看就是綠白相間,綠的是青椒綠,白的是肉絲白。色清後味清,肉絲嫩滑,青椒絲脆甜。當然,這只是壹般概念中的1.0版本的青椒絲。
青椒絲作為壹道普通的家常菜,有很多變化。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同樣是我們說的五湖四海的青椒絲,其實是不壹樣的。可以是“異端”版的小炒肉,可以是“破產”版的魚香肉絲,也可以像日版壹樣用筍絲和甜嘴來改良。
從食材的搭配上,這裏可以用青椒,彩椒,辣椒,那裏的肉絲,牛肉絲都可以與之抗衡。
雖然我們今天的青椒絲可以轉化成很多版本,但是青椒絲的正式成型離我們今天並不遙遠,也就是100年前左右。
準確的說,青椒肉絲的故事,是兩股波瀾壯闊的美食洪流相撞而誕生的短篇。
第壹次飲食泛濫是關於肉絲的。在中國,古籍中最早將肉切成肉絲的方法是“萬”。據兩千年前秦漢時期的《禮記》記載,萬是將肉切成薄片,再將薄片切成細絲,與今天的肉絲加工方法非常接近。
到了距今1600年前的南北朝時期,最早的炒肉絲已經出現在《齊姚敏書》中。到了宋代,鐵鍋在民間普及,炒肉絲作為正式菜肴開始發展。到了明代,出現了炒牛肉絲;到了清代,炒肉絲進入全盛時期,在民間獲得了極大的普及,展出了許多變化,開始走向精致化。
清代著名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記載了壹段炒豬肉絲:“切絲,去筋去皮去骨。用清醬、酒降片時,用植物油把白煙煮化成煙,然後放入肉,攪拌均勻,再放入蒸粉、醋壹滴、糖壹撮、蔥、韭菜、蒜。”
袁枚還強調,為了保證味道和口感,他的精致版炒肉絲每次只炒半斤,而且肉絲越細越好。做飯需要火,不需要水。
相對於炒肉絲千年歷史的宏大敘事,與之匹敵的青椒將在2000年的傍晚加入。而且青椒的引入只是整個花椒世界傳播史宏大敘事中的壹個插曲。
胡椒起源於美國。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胡椒於公元1500年左右傳入歐洲,明末清初傳入中國。
起初,中國人將辣椒視為觀賞植物,到了清朝康熙時期,辣椒開始進入菜肴菜單。寫於清中葉的《吊鼎集》中,已經記載了壹些以辣椒為原料的菜肴。
但就是在《調鼎集》中,也沒有任何以青椒為食材的菜肴的記載。
這是因為,作為壹種不太辣甚至更甜的辣椒,青椒傳入中國的時間比普通辣椒要晚。在眾多種類的辣椒中,青椒可以算是最晚進入中國的壹種,在清朝道光年間就開始推廣種植,但直到清末民初青椒才普遍進入家庭烹飪。
青椒雖然在辣椒的歷史潮流中陷入較晚,但進入家常菜菜單後,其推廣速度和普及範圍都堪稱奇跡。青椒因為產量大,口味獨特,特別容易烹飪,很快在中餐中嶄露頭角。
光明碰撞:青椒+肉絲
在這場青椒入中餐的歷史嘗試中,青椒炒肉絲這道家常菜壹出現就迅速走紅,堪稱兩種食材宏大歷史潮流的壹次輝煌碰撞。
袁枚招待客人的時候,很重視炒肉絲,因為它有兩個好處。第壹個是,炒肉絲是壹種方便快捷的菜肴,立即受到歡迎。第二是肉絲口感細膩,可以拿。
清末,同樣令人向往的精致肉絲,終於遇到了口味獨特的青椒。
美食家唐出生於1908年,旗人。他家有兩個響當當的人物,就是清朝光緒皇帝的兩個妃子,甄妃和金妃。
據唐回憶,當年他家請廚師,試工時要考壹湯壹菜壹飯。湯是雞湯,考察了廚師的慢火廚藝,菜是青椒炒肉絲,考察了廚師的武功。重要的是,肉絲要炒得嫩滑可口,青椒要炒得香脆不泛,這樣才能通過考驗。顯然,在那個年代,青椒肉絲已經成為了考察廚師技藝的壹道門檻。
越普通,越見功夫。青椒肉絲方便快捷,盲目精制。這應該算是100年前的人和今天的我們達成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