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是中國文明代表人物"三皇之首",《三字經》中有"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據上世"。創造精神是伏羲文化精神。在遠古時代,河裏、湖泊裏、海裏有許多魚,天空有許多鳥,地上有許多獸類,人們不會捕捉。人們手提壹根樹幹在水邊等著,看著魚遊過來就打壹棒子,靠這種方法偶爾才能捕到幾條魚。伏羲將野麻,曬成幹搓成繩,然後用細壹些的繩子編成網,教人們捕魚;用粗壹些的繩子編成網,教人們捕鳥捕獸。這比只吃樹上野果要好多了,但是生魚生鳥吃起來味道並不好,嚴重的是有的弄不好,吃了還要鬧肚子生病。當伏羲取來天火後,便教人們用火把鳥兒、魚兒烤熟了吃。從此,人們吃著香噴噴的烤肉,身體也就更健康了。為了紀念伏羲,人們把他稱"庖犧"即"第壹個用火烤熟獸肉的人。
現代人如果身處自然界中,沒有其他炊具而只有火和生食物的時候,怎麽解決吃的問題呢?大概不得不采取較為原始的辦法了。這不是回憶和再現,而是實實在在的努力。在野炊中獲得食物的樂趣,同時可以讓人們思考祖先在飲食文化史上的艱辛探索,從而對祖先的聰明才智發出由衷的贊嘆。
燒烤所具有的文化屬性,是它包含的物質的原味及粗鄙化即食效果中對慣常飲食的反叛,它另壹面則受到人類遠祖在漁獵時代的飲食記憶符碼的認同。在今天,也沒有什麽能夠比燒烤更能對童年及包含童年情結的成人發生引誘。事實上燒烤在過去的時間裏對人類壹直都是壹種形式與味覺的誘惑。現在已經進入壹個多元價值的燒烤時代,在黃河流經的土地上,燒烤從現實主義出發,以進取的姿態拓展它的文化與經濟疆域。燒烤的經營方式,也在向著兩個向度分野,其壹是仍保持街頭巷尾的燒烤,其二是飯店式集約化燒烤。 “在野精神”始終蘊涵漁獵時代的狂放與浪漫,在不斷的伸延,篝火烤炙而食的場面,散發出誘人的香味和歡樂的氣氛是人們無法抗拒的。
還可以研究下燒烤中用的原料在中國出現的時間,如辣椒 辣椒原生長於中南美洲熱帶地區,1493年傳入歐洲,1583年-1598年傳入日本,傳入中國未見具體時間,中國最早關於辣椒的記載參見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箋》(1591年),有:“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的描述。辣椒傳入中國有兩條路徑,壹是聲明遠揚的絲綢之路,從西亞進入甘肅、陜西等地,率遠在西北栽培;壹是經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南中國,在南方的雲南、廣西和廣東等地栽培。
在中國古代,辛辣的調料十分多,重要的有花椒、姜、茱萸、扶留藤、桂、胡椒、芥辣、辣椒等,在明代末年辣椒傳入中國前,花椒、姜、茱萸使用最多,是中國民間三大辛辣調料。
花椒在中國古代的辛辣調料中地位重要,歷史上又稱川椒、漢椒、巴椒、秦椒、蜀椒等,在中國種植和使用都曾十分普遍。早在《詩經》中便多處提到花椒。特別值得說的是中國古代普遍有煮茶加姜、椒、桂的傳統。歷史上常用的“五味”,其中花椒在其中居第二位。而所謂“三香”為花椒、姜、茱萸,其中花椒又為首。過去使用的“五香”,也是由大小茴香、丁香、桂皮、花椒組成。
有研究表明,清代以前,花椒在中國長江流域上中下遊、黃河流域中下遊都有大量種植,在中國的東中西部都有大量種植分布。這種花椒出產的分布,與漢代至明代全國的飲食品種中較多用川椒可以互為證明。這種在民間菜系中普遍使用川椒的風氣,現在顯然是不存在的,因為除四川人外,現代的中國人幾乎都是談“麻”色變了。
當然,歷史上四川地區是花椒最重要的產地,食用也最為普遍。研究表明,中國古代平均有四分之壹的食品中都要加花椒,與今天中國菜譜中花椒入譜比例相比,這個比例十分大了。從北魏開始到明代,使用花椒的比例是在逐漸增大,最高的唐代達五分之二,明代也達三分之壹。但從清代開始,花椒在食譜中的比例大大降低,降至五分之壹。這可能與番椒(辣椒)的傳入、侵奪辛辣調料有關。同時,清代胡椒的大量使用,可能也侵奪了花椒在飲食中的份額。於是,清代以前在全國流行十分廣的花椒麻味被逐漸擠到四川壹角,使川菜形成麻辣兼備的格局,中原地區惟有山東等地還有壹定食麻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