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飲食
蒙古族飲食文化歷史悠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1世紀以來,蒙古族的飲食大致形成了三大類,即肉、奶、糧。
蒙古族生活在漠北草原。馬、牛、羊、駱駝是他們的日常用品,肉是家常便飯,所以他們的飲食生活自然與此有關。肉類食物主要是羊肉,很少屠宰奶牛,因為奶牛產奶,給人提供制奶器。除了被人騎,馬還能提供最有營養的奶。除非有大祭祀,否則他們不會再殺馬了。他們也沒有養豬的習慣,所以不吃豬肉。壹匹強壯的馬可以支撐三個人。凡有馬的,必有六七只羊;如果有壹百匹馬,肯定有六七百只羊。去中原的時候,把羊都吃了以後,就打兔子,打鹿,打野貘當飯吃,所以即使幾十萬人走了,也不用背糧食。據說在成吉思汗時代,蒙古士兵在行軍途中用鐵支架烤全羊,可能就是現在烤全羊的雛形。而且他們的吃肉方式壹開始也不是很講究,肉多是半熟的。
蒙古奶制品主要是糊塗,也就是馬奶,是蒙古人夏天的主食。此外,還有奶酪、奶油和鮮奶制成的奶粉。這些加工產品中的壹些像谷物壹樣儲存起來供常年消費。蒙古人崇尚白色,牛奶是白色的,象征純潔。因此,他們把牛奶視為壹種高貴吉祥的東西,把牛奶食品稱為免費食品。牛奶制成的飲料主要有奶茶、酸奶、奶酒。奶酒是蒙古族的主要飲料,以馬奶酒為最佳,營養價值最高。
另外,烏梁哈三圍的蒙古部牧民以糧食為主食。以前牧民用筷子代替吃飯,用手和木盆盛飯吃。後來三味開始用簡陋的木碗和木勺。也可以看出蒙古牧民和漢族的生活習俗已經日益融合。
二、服裝發型
蒙古人的發型不壹樣。根據愚公《僧侶和韃靼人》的記載,從成吉思汗到普通人都刮胡子和“溶可樂”。大部分蒙古族沒有胡須,但也有人上唇和下頜有少量毛發,而且很註意保護,不肯剪掉。
蒙古帽不僅男女不同,冬夏也不同。冬帽包括皮帽和氈帽,分為圓頂和尖頂,其中圓頂有後檐,如簸箕。夏天戴氈帽,形狀像鈸,也叫鈸帽。帽子的帽檐很寬,可以遮擋陽光。後面部分用布條裝飾,保護頸部不受蚊蠅侵擾,帽子頂部有冠珠或雉尾。起初,蒙古人戴的帽子沒有前檐。忽必烈汗因陽光強烈而睜不開眼睛,飽受騎射之苦。他告訴查碧皇後,皇後在帽子上加了前檐(《元朝後妃傳》)。蒙古婦女冬天戴皮帽,夏天披披肩。蒙古人,無論男女,都是按照同樣的風格來剪裁衣服的。“他們至少要為冬天做兩件皮衣。壹毛向內,壹毛向外,抵禦風雪。後壹類常以狼皮、狐皮或狒狒皮制成。但是當他們坐在房間裏時,他們穿上了另壹件輕便的長袍。窮人在外面用狗和羊皮做袍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後,遠取金、宋、法爾漢、唐,開始對服飾作出規定,參考漢人的服飾。但只有皇帝、貴族、王子的服裝略有變化,蒙古人的服裝普遍保持原有風格。
三。居住
元朝的劉為元朝設計規劃了兩個都城:元都和元都。元朝首都壹般被稱為草原城市,元朝首都的整體設計基本上遵循了李周考公基中“工匠治國”的原則和《周易》中“定都為天,陰陽八卦”的理念。《工匠治國》的城市規劃完全采用井田制的方格網體系,是壹種以“府”為基本網格,“井”為基本組合網格,以經緯度為坐標,以經緯度為軸的城市規劃方法。大都城的街道有統壹的標準。南北與東西大街相交,形成棋盤式住宅區。就連凱爾·波羅也忍不住稱贊道:“它的美與善無以言表!”
傳統住宅被稱為蒙古包。蒙古包是壹種帶有圓形尖頂的天篷式住宅。通常覆蓋壹層或兩層羊毛氈。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住房的滿語名稱。蒙古包主要有兩種,壹種是夏季在牧區使用的,是便攜式的,另壹種是冬季營地使用的半固定式的。蒙古包頂部有天窗,可以通風排煙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