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儺(又名土家儺)是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區最流行的儺戲,史料記載較多: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沅陵縣誌,清乾隆十年(1745)永順縣誌,清道光年間。沅陵縣祁家坪鎮保存較為完整。郴州的巫師搶著許願的時候會唱儺戲。郴州儺由商河教和河南教兩個流派組成。儺戲表演時,分為儺祭(又稱儀式)、儺戲、儺術三部分。
1,儀軌:商河教有37個儀軌,河南教有38個儀軌。兩教儺儀中的壹些儀式也含有儺戲的元素,如迎神、跳大旗、送五艙、送孩子、晾衣服、去水池、教孩子、勾願望、偷豬等。這些都離不開儺戲。
2、儺戲劇目:
儺戲劇目可分為主戲、副戲和本劇:主戲是儺儀的壹部分;小戲存在於儺儀中,但其內容與儺儀無關。此劇與儺儀無關,為娛神而唱。
儺壇戲:是由師傅修行問神演變而來的戲,劇情和表演都很簡單。內容屬於主人回儺的儀式程序。演出經常與張譚的主人和主俱樂部交流。演員大多戴面具,包括第壹人稱敘述者的歌詞、白嘴、面具、服裝、演唱和表演。它是儺堂戲的原型,主要劇目如下
唐諾小Xi:又名鄭超。它具有小劇種的特征,雖有它的痕跡,但情節和表演豐富,帶有壹定的戲劇矛盾和人物性格。現存的主要劇目有:《晾衣》、《江池》、《觀花教子》等。
唐諾大戲:又名花朝。是壹部戲性很高的戲,長期以來都是配合回儺活動演出的。這類劇在文學、音樂、表演上都很完美,但仍有儺壇的影響。現存主要劇目有:《孟姜女》、《龍王女》、《七仙女》、《包三娘》等。
3.唐諾歌劇的演出
角色交換:早期唐諾歌劇中的角色是通過他們的面具形狀來識別的。民國初年有行當之分,有生、丹、潔、醜四個行當,後發展為更細的分支。但無論是儺堂主戲還是大戲,都是以“對手戲”為主,或者是小學生、小丹、小醜、小丹,或者是老老丹。
表演技巧:儺戲在儺壇表演由來已久。大多數藝術家是巫師,他們的戲劇是宗教性的。劇中的壹些人物也是儺壇所拜神靈的化身。因此,儺戲的表演具有濃厚的宗教風格,如走秀中的“走”和手勢中的“按”。祁家坪的儺戲形成於清末民初,當時儺戲藝人與郴州戲藝人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帶有郴州高音唱腔的儺戲腔。通過傳播,也促進了儺戲表演藝術的程式化,同時也獲得了少量的演袍節目和點,開村,傳兵等等。
4.郴州儺戲音樂
郴州儺戲音樂意境淳樸,地方特色濃厚。有【先鋒調】、【師娘調】、【八郎調】、【地調】、【姜女調】、【範郎調】、【夏池調】等20多個調。唱儺戲的巫師班壹般能表演“開紅山”、“燒槽”、“爬刀梯”、“踩犁”、“滾荊棘叢”等儺戲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