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學科生活化還是要生活學科化,這是教學和備考中不可分割的兩方面

學科生活化還是要生活學科化,這是教學和備考中不可分割的兩方面

中學生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生活實際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須在學生的生活過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教育回歸生活”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把生活作為本源,以生活為本”,這必將引起德育課堂的重新回歸.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關註學生的實際生活,並力求讓學生帶著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帶著他們主動探索生活的興趣走向品德課堂,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通過學生的道德實踐和生活實踐,促進思想品德的知行統壹.為此,我對中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操作模式進行了壹些探索.

壹、創設生活情景教學內容生活化.課堂教學生活化主要是指教學內容的生活化,而創設生活情景是實現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壹個有效手段.通過創設貼近學生實際的生活情境,把生活搬進課堂,用生活情景再現教學內容,讓學生再次體驗生活,使學生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鳴,從而撥動學生的心弦,引發學生的體驗.

如在教學“關愛自然,從我做起”壹課時,為了增強學生對尊重生命,保護生物多樣性意義的認識,我組織學生排演了情景劇《野味餐館》:小林壹家周末外出郊遊,中午時分,爸爸提議去壹家當地有名的野味餐館吃野味,小林和媽媽積極響應.在餐館中,小林因發現菜譜上有多種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而提出疑問,老板回答,“我們都賣了好多年,……”然後組織學生討論:小林壹家的行為反映出哪些社會問題?我們該不該吃野生動物,為什麽?如果有人請妳吃野味,妳怎麽辦?如果妳發現有人在捕殺或販賣國家保護動物又會怎麽做?

通過創設生活情景,在課堂教學中再現生活,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引發學生體驗的願望與需求,讓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這種境界,置身於特定的教育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去探索,進而達到自我感知、自我認識、自我教育的內化效果.

二、創設生活化空間組織形式生活化.通過創設生活化的學習空間,模擬真實的生活環境,把學生置於熟悉的生活環境中來開展教學活動,沒有了高高的講臺,沒有了插秧式的座位安排,以往課堂教學給學生施加的各種束縛得到了釋放,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更加寬松的氛圍.

如在教學“面對發展變化的社會生活”壹課時,我拿走了課桌,把椅子圍成了半圓形,仿造中央電視臺來了個“實話實說”,為學生創設了壹個他們熟悉得生活氛圍,把課堂教學組織成了壹次訪談節目,老師充當主持人,每小組選壹名學生當嘉賓,其余學生當現場觀眾,課堂中,嘉賓和觀眾暢談了社會生活各方面的變化,我們中學生該如何面對變化發展的社會生活,以及中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意義、方式和註意問題.

在生活化的課堂教學中,學生交流更真實,師生更融洽,學生說我思,談我想,訴我憂,議我惑,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是融洽的親密朋友,課堂中彌漫的是寬松、民主、愉悅的氛圍.

三、布置社會實踐活動課後探究生活化.思想品德課的每壹課課後都設置了課後探究活動,以往課堂教學中對此要麽避而不談,要麽就是紙上談兵,還有部分老師把它當書面作業來做.探究活動課的目的是為了鼓勵全體學生的參與社會生活,通過活動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真正達到影響全體學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古人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課後探究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導學生從課堂回歸生活,用掌握的知識指導現實生活的中介和橋梁.課後探究也是讓學生用生活印證知識,深化認識的有效手段.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好課後探究這壹欄目,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讓課堂教學再次回歸生活,使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利用掌握的知識指導自己解決問題.

在教學中,我們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向校園、走向家庭、走向社會.因此,課前,我們有目的地要求學生開展采訪、調查、參觀、訪問等形式的實踐活動,讓他們在關註生活、思考生活中獲得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初步的感性認識.同時,學生在課中所學的道德知識又必須在日常生活的真實情境中去感受、體驗,才能得到鞏固、深化,從而內化為自己的自覺行為,變成自己的精神財富.

如教學依法保護人類***有的家園壹課後,我布置學生開展課外拓展活動:去調查妳所生活的村莊或小區有哪些衛生死角?找找存在問題的原因?想想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設計出實施方案.後來,組織學生進行課堂交流,從中我發現學生設計出了許多方案:有充分利用街道宣傳欄進行環保宣傳的,有壹起合作寫環保倡議書的,有寫給化工廠廠長的信,信中誠懇指出危害的……通過參與社會生活,不僅使學生的認識得到了深化,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何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強調學習是學生的壹種自我建構,但並不否定教師在其間的教育引領作用.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努力為學生營造向前、向上的生活氛圍;為學生提供有利於主體參與的活動方式;還要努力為學生提供壹種積極向上的人生境界.即“要通過課堂生活,把學生與其真實的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有意識地把學生帶到真實的生活中去,去觀察、感受、體驗、分析、反思他們的生活,並用美好生活的目標去引導和提升自己的真實生活.”

總之,課程教材改革給教師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它不僅要求我們要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念,更需要教師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地審視自己,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能夠適應教學改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