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淳華采訪了諾頓秀。
搞笑,其實妳可以從這個視頻中學到更多。近年來,我國大力宣傳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視頻提醒我們,除了正規嚴肅的宣講,還可以結合壹點小知識,生動活潑,群眾喜聞樂見。這樣效果可能更好。以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不難梳理出壹些類似“脫褲子放屁”的諺語、歇後語和文化習俗。正如裴女士介紹的,這句話類似於培根上的黃油,意思是“不必要的東西”。顯然,“脫褲子放屁”的理論比塗黃油的培根更生動,更俏皮。其實我們可以隨便說出很多類似的成語和歇後語,比如:猴子吃蒜——翻白眼,敵敵畏拌蒜——有毒,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刻舟求劍,女十八變等等。,這些都有非常生動的效果。
除了語言,中國文化在海外當然還有更有影響力的東西,其中飲食和功夫是最廣為人知的。我在紐約期間,住在華人區法拉盛附近,多次在法拉盛的中餐館吃飯。感覺味道很正宗,甚至能在菜單上看到壹道叫“潑水”的菜,其實就是燒魚尾。這道菜在國內大部分餐廳都不容易見到。
作為壹種文化交流,菜名的翻譯無疑是重頭戲。至於如何把中餐菜名翻譯成英文,按照網絡作家“饞竈神”的說法,油條翻譯成“宮廷秘制美味金脆”,很美。這種大眾化的食物和宮廷有什麽關系連中國人都不知道;韭菜盒子被翻譯成了“西西裏風味的雞蛋裹細面和香餅”。不知道這麽長的名字會不會讓外國人感到困惑,大概不是壹個合適的翻譯。菜名翻譯不當還體現在隨意性很大,比如麻婆豆腐,有的音譯為麻婆豆腐或麻婆豆腐,有的意譯為“壹個長雀斑的女人做的豆腐”。宮保雞丁裏有的翻譯是“宮保雞丁”,有的翻譯是“政府虐待雞”等等。針對這種亂象,相關部門也做了壹些努力。2008年,北京市政府外事辦公室出版了奧運會期間中國菜肴的英譯本。2010上海世博會期間,上海市政府采取多種措施改善菜譜英文翻譯的現狀。但由於中央政府層面的力度不夠,上述努力效果有限。
在“功夫”領域,我們也有同樣的問題。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極拳為例,目前,太極拳已經成為壹項世界性運動,傳播到五大洲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惠及全球。太極拳的傳播比中餐的傳播要困難得多,因為除了表面動作,據臧家輝等人說,太極拳表達了中國自古以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的哲學。太極拳融合了中國古代的儒道思想,與古代的養生觀和醫學觀共同構成了太極拳的哲學內涵。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太極拳英漢雙語教學與訓練教程》填補了太極拳雙語課程的空白,但國家層面的招式名稱尚無權威的英譯本。毫無疑問,這是文化傳播的障礙。據譚介紹,在古巴哈瓦那有壹個華裔古巴李榮富。他在哈瓦那的“古巴武術協會”有6000多人。他教的太極拳和劍術都是直接用中文,但目標受眾都是古巴人。真的是壹件很棒的事情。但從降低文化交流難度的角度來看,未必是正確的做法。
作為壹個中國人,我無疑希望中國文化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傳播,我也願意接受優秀的外國文化。既然是溝通,那就遠遠不只是政府的事情,公眾和政府的共同努力無疑會有更好的結果。努力吧,全球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