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61年,八月七日秋風下,大天才金聖嘆在南京三山街刑場結束了他長達五十三年的傳奇人生。本名張,本名蔡,以豪放著稱。他生於明末。明朝滅亡後,他立誓不做官,時常感嘆:“金人天下,聖人怎能不嘆息?”於是,他改姓“金”,字“聖譚”,號瑞,謚號昆石。改名換姓,再加上這個獨壹無二的號碼,非常符合他“瘋子”的名字
誰也沒想到,這位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巨匠,會以這樣壹種令人嘆息的方式告別塵俗。金聖嘆的隕落,是那個時代的悲哀,是中國文學史上黑暗的壹天,是我們民族記憶中的悲哀!
通過他壹生的努力,他使不被世人重視的小說和戲曲獲得了與傳統儒家經典詩歌相壹致的重要地位。這位偉大的文學批評家所註釋的《水滸傳》、《西廂記》等作品,受到後世眾多文學大師的推崇和崇拜。
他被押上刑場的那壹年是順治十八年,各地相繼爆發的反清復明運動在清廷的血腥鎮壓下逐漸告壹段落。研究金聖嘆之死,繞不開特定的時代背景和清廷對江南士人的復雜態度。這壹切,還要從“哭廟案”說起!
01
“哭廟案”是清初江南三大大案之壹(另外兩案是“通海案”和“江南打販案”),可見其非同壹般的社會影響。案件起源於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蘇州府吳縣知府任偉上任不久,就下令逮捕城中拖欠稅糧的人,壹些家境貧寒的人被迫傾家蕩產。另壹方面,他又指使手下偷賣官倉裏的幾千石糧和大米,中飽私囊。
幾個月後,城裏的人怨聲載道,民怨沸騰。許多對此感到憤憤不平的學者決定用自己的方式來反抗無良縣令的暴虐行徑。金聖嘆、倪永斌等學者寫“揭帖”(揭露不法官員的文件)到城裏的夫子廟向聖人哭訴縣令的惡行。
金聖嘆也為此起草了《哭廟》:
“順治十八年,二月初四日,江南員吳崇扮作魏初,膽大妄為,欺世滅祖,公然打破幾千年的規矩,無視聖朝的仁政,潛進昌平,勾結曹無之行,偷雞摸狗,販賣農產品。罪大惡極,民怨沸騰。讀書的人要以四維八德為榜樣。沒想到,我竟然出到了女魔頭,如任之輩。學生羞慚,大師蒙羞,我去文廟哭。”
“哭廟”是自明代以來盛行於蘇州的壹種風俗。由於地方經濟的繁榮和儒家思想的盛行,壹些小康文人逐漸成為來自民間的重要監督力量。每當他們發現政府有暴政、不公、惡行等。,他們會聚集在孔廟,向聖人哭訴。同時,他們還會把自己發現的情況寫成文件,組織人員向上級政府申報。
由於這些文人本身具有壹定的社會地位,號召力和影響力也相當非凡,這種由文人發起的特殊的社會監督方式在明代逐漸得到了政府的重視。他們的反應通常會得到妥善處理。畢竟在任何時代,學者發出的聲音都不能輕易被忽視。
但是,金聖嘆等人沒想到的是,把明朝沿襲下來的習俗套用到現在的外國清朝身上,是不明智的。
在舉報過程中,金聖嘆等人直接將矛頭指向江蘇省省長朱國治,痛斥他是幕後黑手和主謀,也給他們帶來了殺身之禍。他們沒想到,明朝的“哭廟”現在已經完全行不通了。很快,朱國誌命令如狼似虎的隊伍逮捕這些鬧事者。前後三次抓了十八個人,把起草哭廟的大天才金聖嘆定為主犯,罪名是“震動人心,引發混亂,與國法不同”,定於秋季要求宣判,於是出現了本文開頭的壹幕。
清統治者對江蘇巡撫朱國處理此案的迅速反應背後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近年來,在南明鄭成功、張煌言等人發起的反清廷軍事活動中,經常發現江南士人出現在與他們接觸、通風報信的人當中。
於是,清廷為了震懾和警示這些江南文人,決定用“哭廟案”殺人,用殺戮和鮮血讓這些還念念不忘明朝的文人知道,現在天氣變了,天下由滿人主宰。誰要是不聽話,不聽話,那這些人就是前車之鑒。聯想到掌管清廷的四大侍郎索尼、蘇克薩哈、齊巴畢隆、鰲拜都是滿族,所以這個案子的最終結果也就不足為奇了!
02
想到清朝康雍乾時期“文字獄”造成的離奇、駭人聽聞的血案,就可以窺見滿清統治者的心態:自卑、恐懼。
壹個只有幾十萬軍民的民族,終於得到了入主中原,統壹天下的機會。這是皇太極和早期多爾袞萬萬沒有想到的。當然,漢人所起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比如範文程的建議,吳三桂的開關指導,洪承疇的運籌帷幄等等。
滿清能坐天下,有兩個因素不可忽視:
第壹,從崇禎皇帝來說,正是他的粗心猜忌、不厚道以及壹系列的錯誤決策,把孫承宗、孫傳庭、盧象升等忠臣逼到了絕境,最終導致了明朝好將領的不可用。
二是李自成、張等人日子不好過,對本已動蕩不安的明朝造成了致命打擊。同時,由於他們都缺乏壹個傑出政治家的眼光和格局,註定了他們不是優秀的建設者,而是破壞者。
主客觀因素造就了滿清改朝換代、統治天下的全新局面。如何統治這個幅員遼闊、人口上億的龐大帝國,是擺在清初任何壹位清廷統治者面前的重大課題。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哭廟案”都是用血淋淋的鋼刀對百姓施暴。大興“文字獄”,就是從思想上鉗制、禁錮人民。只有徹底馴服天下百姓,才能讓這些滿族統治者心滿意足。當他們看著世界上所有人的視線時,他們會認為他們的統治是如此深入人心,如此穩固。
康熙皇帝的“禁海令”,雍正帝對《大義凜然記》這本書的不自信,以及乾隆皇帝毀掉的書比《四庫全書》這本書還多,這些無疑是這種自卑和恐懼的背後。對燦爛的國學文化有自卑,對遙遠更廣闊的世界有恐懼!(有些讀者可能會感到不解。被稱為千古壹帝的康熙皇帝也會對西方世界感到恐懼。其實算術和歷法只是他自己的接觸和學習,絕對禁止在民間推廣。他深怕這些來自西方的學術研究和科學成果會動搖他的執政基礎。)
且不說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宋朝相比,即使與明朝的大臣相比,清朝大臣的地位也是很低的。在皇權面前,他們完全是“奴隸”,無法昂首挺胸,只能聽命於諾諾。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變化,皇權在清朝達到了頂峰。就在乾隆末年,整個世界都在發生大的變化,無論是乖巧的嘉慶,還是平庸的道光,都註定無法帶領帝國適應世界的變化和調整。
妳無法主動擁抱變化,最後只能被洋人用強炮敲門,被迫以屈辱的方式重新審視和看待這個世界,而這壹切的源頭,其實就是滿清入關以來對這個國家的政策!
讓我們把歷史的鏡頭切換回偉大的天才金聖嘆被處決的前夜。入獄時,這位笑罵了壹輩子的大師,依然選擇了用幽默的方式對待死亡。他打電話給監獄的獄卒,告訴他有重要的事情要告訴他。獄卒喜出望外,滿心期待這個偉大的天才壹定會告訴他自己的財富。他馬上找來筆、墨、紙、硯交給金聖嘆,並且為了討好他,還為他做了好吃的、新鮮的酒菜。
正當他憧憬著自己的發財夢時,金聖嘆只是笑著指著面前的酒菜說:“花生和豆幹壹起嚼,吃起來像核桃。得此壹技,死而無憾!”這也是這位偉大的天才記錄在史書上的最後壹句話。當然,獄卒的反應史書上沒有記載,但作者推測應該是額頭上的黑線。
金聖嘆被殺後,耳朵裏滾出兩個紙團,上面分別寫著“好”和“痛”。我們現在可以心平氣和的看完這些文字,可誰又知道這些簡單的文字背後折射的是那個時代的悲哀。這些手無寸鐵的文人為了監督和糾正政府的暴行,落得如此淒慘淒涼的下場!金聖嘆臨死前表現出來的幽默越多,我們就越能對那個不公平黑暗動蕩的時代有更深刻的理解!
清廷可能以為通過制造壹系列血腥的悲劇,就可以讓這個有著輝煌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徹底投降,然後就可以維持其永遠的帝國霸權。但是,如果他們真的正視歷史上波瀾壯闊的時刻,他們就會知道,這個民族永遠不會真的屈服!
不信妳聽,“辛亥革命”時期的革命浪潮是我們民族最有力的吶喊!無數先賢的精神代代相傳!
來自歷史大學堂(ID: oldman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