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村子不大,也就二三十戶人家。村裏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全村沒有壹個能人。只有壹個高學歷的高中生。在這樣壹個偏遠落後的山村,結婚和其他地方不壹樣。
我親眼目睹了壹場寒酸的婚禮,至今記憶猶新。這是壹場沒有司儀、鮮花、禮炮和婚車的婚禮。唯壹的安慰是全村人的熱情。
新娘和新郎是同壹個村的,大小差不多,從小上小學。女的小學畢業,就認識幾個字。壹個人上了初中,沒畢業就輟學去種地了。
那壹代人還沒有出去打工的意識,家裏生活比較拮據。
我清楚地記得我在慶祝我的婚禮時使用了壹輛自行車。
男方家有幾個姐妹,但是沒有自行車。據說這輛看起來半新不舊的自行車是從另壹個村子借來的。
新郎騎上自行車去接新娘,要繞著村子轉好幾圈,最後才停在新娘家門口。然後,過了壹會兒婚禮,新郎又上了自行車,新娘坐在後座,繞著村子走了幾圈,才回到新郎家。
女方家也有很多姐妹。她結婚的時候,並沒有像現在這樣隨家人送很多嫁妝。不是不想陪他,是真的沒什麽可送的。那時候,人們太窮了。
那壹年的婚宴,村民們翹首以盼。除了節日,只有婚宴才能滿足村民的胃口。
那壹天,是村裏人最熱鬧的壹天。大家幫忙把新娘迎進家門,壹群小夥子幫忙做婚房,終於盼來了婚宴。
那時候不是婚宴,因為婚宴不像去更高檔的酒店,吃喝,唱歌。當時全村分散到新郎新娘家或者親戚家。因為村子比較小,每家只能派壹個代表去喝。
婚宴結束後,出現了壹個問題。
許多人在酒後食物中毒,這並不太嚴重。總之有的人能拉好幾天。
之後很多人議論紛紛,說是宴席上吃了不幹凈的東西導致的。
當然,那時候村裏還沒有冰箱這種高科技的東西。為了準備婚宴,我們應該盡早去購物。也許是因為太窮,攢不下錢,所以買了便宜的菜,但是這種菜基本不新鮮。
上個世紀的壹場婚禮,當時農村人的那種窮和窮就顯露出來了。
如今的新農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那壹代人的壹些事,尤其是那場寒酸的婚禮,依然銘刻在我的腦海裏,揮之不去。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