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祭會,又稱山王會、山神會、轉山會、塔會、天祭會、復辟會,是羌族保留至今的傳統祭祀會。是祈求天地人神,保佑羌人六畜興旺,莊稼茂盛,森林茂盛,地方平安,萬事如意的宗教活動。這壹習俗至今仍存在於四川省北川縣青片鄉羌族聚居區的寨子裏。
山地節壹般在鄉村舉行。因為羌族分布在四川省阿壩州的茂縣、理縣、汶川,綿陽市的北川縣,所以在不同的農時季節或因部落不同,山地節日的日期也不同。農歷二月或四月或六月或八月,選壹天舉行。山地節的時間因地而異,有的在四月,有的在八月,壹年舉行壹兩次或三次。原意是祈求豐收或“復辟”,現在都成了傳統節日。整個活動程序復雜,有“羊祭山”、“牛祭山”、“吊狗祭山”三種方式。
這壹天,各家房頂插上杉木枝,室內壇上掛剪紙花,松柏枝燒。各村羌人殺牛羊祭山,跳進鍋裏,喝酒吃肉,高高興興回家。“石壁”(端宮)唱史詩,表演赤足踐踏燒紅的鐵鍋和犁頭的絕技。有的地方山祭後三天祭道,禁止砍柴、割草、挖藥、打獵等。羌族通常在春天舉行翻山會,秋天舉行唱仙會。祭祀儀式壹般由羌族的段公主持。
祭祀的地方壹般在寨子附近的山坡上,有壹座兩米高左右的石塔。塔頂有幾塊白色的石頭,分別代表天神、山神、樹神。塔的周圍是郁郁蔥蔥的“神聖森林”,種植著松樹、柏樹、綠吧等樹種。
山地祭祀會的形式
巫師史比對衣著很講究。他戴著壹頂猴頭帽,念珠和壹根棍子。主要樂器是羊皮鼓。山祭的祭品通常是宰殺的羊、狗和雞。每三年舉行壹次的“大祭祀”就是祭祀聖牛(牛)。祭祀活動將在神塔周圍舉行,神塔高約3-4米,呈圓錐形。頂部有壹塊白色的大石頭,周圍放著幾塊白色的小石頭,象征他們民族信仰的神。
首先,山祭是由釋比帶領圍塘讀封山、修山、敬山的經典。如果是三年壹次的山神節,鐘士弼還會為古羌部落、古羌部落遷徙、部落英雄誦經,時間持續1-2天。
祭山的程序極其復雜,因傳說和圖騰不同,祭品也不同,大致可分為“羊祭山”、“牛祭山”、“掛狗祭山”三種。大多數儀式都是在林深的壹個空大壩上舉行的。有的地方山祭後三天祭道,禁止上山砍柴、割草、挖苗、打獵。
吊狗祭山
羌族為祈求來年豐收而舉行的傳統山地祭祀儀式在圖們地區很流行,那裏的村領導經常使用白狗並將其養肥。所以唐朝稱羌人為“白狗羌”或“掛狗羌”,儀式在春夏兩季舉行。向山獻祭時,我們在白石祭壇前點燃篝火,焚燒柏枝。“許”在杉木樹枝上裝飾紙花,在祭壇上插紙旗。然後,他戴著猴皮帽,穿著豹皮法衣,敲著羊皮鼓,念著咒語祈求好運。主人把白狗裝進壹個大背包裏,羌人依次給狗糧,然後封住背包口,用繩子把背包高高掛在樹枝上,七天後派人上山取狗。如果白色的狗安然無恙,這將是壹年的吉兆。如果白狗死了,說明災難嚴重。
殺雞祭山。
在端午節期間,該縣的壹些羌族村莊有殺雞和祭祀村莊旁邊的白石塔的儀式。祭祀時,將雞血灑在白石頂上或牛羊頭周圍,然後點燃柏木樹枝;還有雞血,然後把兩根紮著五顏六色紙條的森桿分別插在地上和屋頂的小塔上。這時“許”壹邊敲著羊皮鼓壹邊唱著祝酒詞,繞著城樓轉了壹圈。人們歡呼著跳起來向沙龍獻祭。每到大旱,各家各戶都派人殺雞、求雨,或者到山的“龍池”壹帶搜山。禁止上山砍柴、打獵、挖藥材,以順應天意。如果還不下雨,將舉行大規模的求雨儀式。參加者都是已婚婦女,在白石寶塔前哭泣,唱祈雨歌來感知雨水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