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壹日三餐,有的多有的少。比如清朝的皇帝,壹般壹天只吃兩頓飯,即早餐和晚餐。
皇室自稱壹個人,吃飯的時候自己吃。他們獨自在壹張特制的桌子前吃飯,這被人們稱為“獨自吃飯”。皇帝雖然喜歡壹個人吃飯,但是吃飯的時候不會壹個人,會有太監伺候他——伺候飯的太監。因為菜太多,桌子都坐滿了,吃飯的時候遠處的菜都夠不著。不過不用擔心,皇帝吃飯的時候,不用自己夾起食物,太監會送到他嘴裏的。
皇帝用餐時,除了太監,還會有臣子、王子等站在旁邊。皇帝不想吃,或者壹時高興,更多時候是吃不完,才會賞飯。被獎勵的人只能站在另壹張桌子前吃。因為是皇帝賞的,就算不餓不想吃也得吃,還得說“好吃”。
早期皇帝吃飯時有樂隊助興,後來的皇帝只在生日或慶功宴上用音樂。但是,吃飯的時候裝腔作勢壹直發揚到清末。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自傳《我的前半生》中談到了這壹點。
關於皇帝吃飯還有壹套專業術語,絕對不允許有錯。飯叫“飯”而不是“飯”,飯叫“飯”,飯叫“飯”,廚房叫“禦廚”。到了吃飯的時候——沒有固定時間,完全由皇帝說了算——我點了“傳飯!””他前面的小太監對明成殿上的太監說了同樣的話,“把飯遞過來!殿中太監傳與養心門外的太監,又傳與西街禦廚裏的太監。"...所以壹直傳入禦廚。在回聲消失之前,壹支像嫁妝壹樣的隊伍已經走出了禦廚。這是由幾十個穿著整齊的太監組成的隊伍,擡著七張餐桌,抱著幾十個畫著金龍的紅漆盒子,直奔養心殿。進了明殿,由穿上袖子的小太監接手,立在東暖閣。平日有兩桌菜,冬天還有壹桌火鍋。除此之外,還有三桌小吃、米飯、稀飯和壹小桌子鹹菜。
所謂“玩樂”不是東北人的家譜,而是菜單。清朝的標準禦膳,每餐120菜,要擺三大桌。此外,還有主食、零食、水果等。後來有些皇帝覺得太浪費,食譜數量減少,從120減少到64;慈禧太後的丈夫做皇帝的鹹豐年間,減少到32個。伊坤死後,慈安太後聽政的人數減少到24人。慈安皇後去世後,大權獨攬的慈禧太後再次作秀,恢復了每頓飯至少要花200兩銀子的老規矩。
還有壹層意思是說皇帝吃飯的時候擺架子,就是每壹道菜叫什麽名字,廚師是誰做的,而且壹定要在盤子邊上標註清楚。壹個是保證食物的質量,展現廚藝;第二,萬壹出現食品質量問題,比如有毒,也方便調查。現在的高級酒店也會這麽做。不知道是不是跟皇室學的。
皇帝的餐具也很精致,以金銀為主,連陶瓷制品都質量上乘。其中,金碗、金碟、金盤子等器皿最能體現皇室風範,因此皇室喜歡“金飯碗”。如果用其他器皿盛飯,會讓主人生氣。
清朝順治皇帝的帝制,壹開始就透露出廢除博爾濟吉特皇後的情況。原因之壹是她“嗜奢”,“嘗食之時,有壹人非金,而不樂”。
除了黃金,銀器在皇帝的餐具中也占有很大比重。例如,乾隆二十壹年(公元1756年),禦膳廳金銀玉器底檔記載的餐具如下——
1件金湯匙、1件金湯匙、1件金叉、1雙鑲金牙筷子、2個銀質西式熱水壺、23個有蓋銀質火鍋、6個有蓋小銀質火鍋、10個無蓋銀質火鍋、65438個銀質火鍋。5個銀鈴蓋,2個銀琺瑯花碗蓋,2個銀勺子,13個銀勺子,1個黑漆葫蘆,6個銀碗,1個銀水桶,2雙鑲金筷子,2個銀勺子,10個烏木筷子。10件銀鑲裏皮茶碗、1件銀鑲5寸皮碗、9件銀鑲3寸6分皮碗、22件銀鑲3寸皮碗、10件銀鑲裏皮碟、6件銀鑲皮杯、10件皮3寸5分碟、漢玉鑲紫檀木銀湯。
從這個檔案可以看出,乾隆使用的餐具大部分是銀器。如果皇室喜歡黃金,那是為了彰顯氣派和高貴,而使用銀器則有很多實用功能。
在中國歷史上,皇帝因篡改食物而中毒的案例很多。《子同治·靳鑒紀八》(卷八十六)記載,漢武帝司馬忠“吃餅中毒,下午崩於鹹陽廳”。所以,為了保證食品安全,皇室在過去通常有兩種方式。壹個是在皇帝吃之前讓其他人品嘗食物。這項任務通常是侍奉太監的工作,被稱為“品嘗食物”。如果有毒,皇帝可以避免死亡的危險。第三,飯前藥檢常用的工具是銀器。
以前,清宮裏盛禦膳的器皿外面會掛壹個小小的銀質獎章。揭開蓋子後,太監會把銀牌放在湯裏,在皇帝面前試壹試。溥儀證實了這壹點,“每壹個菜或碗都有壹枚銀質勛章,是為了防備中毒”。
原來,如果有毒,銀牌會立刻變黑。現代科學證明,這種方法簡單有效。因為銀會和硫化物反應生成黑色的硫化銀。過去常用的毒藥,如砒霜(三氧化二砷),提取時往往含有硫化物,所以銀毒試驗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