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不規律會致癌嗎?
我們每天排便的次數決定了我們的健康。有些胃腸信號總能決定妳的健康。那麽妳對自己每天排便的次數了解多少呢?每天排便幾次是健康的?很多人對此不是很清楚。下面介紹壹下排便多少次是癌癥的征兆。健康死亡的方式有成千上萬種,只要妳得到壹種,疾病就會找上妳。比如妳長時間憋著大便,結腸癌就會針對妳。美國專家認為,壹天排便三次是正常的,排便壹次就是便秘!這種情況下,估計90%以上的人都是便秘。
壹天排便幾次是惡性腫瘤的征兆嗎?大腸息肉會癌變嗎?
息肉其實分為贅生性和非贅生性,贅生性息肉是指腺瘤,尤其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如果家族中有壹人確診,其他成員要進行相關檢查,盡早治療,防止癌變。但腺瘤發展為癌壹般需要5 ~ 20年,癌變的概率與腺瘤的大小、數量、病理類型、部位有關,也與患者的年齡、性別有關。非腫瘤性息肉是指炎癥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基本不會癌變,但要盡早切除。
結腸直腸癌的病因學
大腸癌的發病與很多因素有關,如飲食習慣、遺傳、結腸炎癥等。
飲食因素
如高脂肪低纖維飲食;動物蛋白和食物中亞硝胺及其衍生物含量高;攝入酒精;油炸食品;維生素a、c、e和微量元素硒缺乏。飲食因素被認為是結直腸癌發病中極其重要的因素。在美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倡導改變飲食習慣也證實了大腸癌發病率的下降。相比之下,隨著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菜單中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越來越多。這也是我國大腸癌發病率不斷上升的原因。
大腸的壹些良性病變
例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結腸直腸腺瘤、家族性結腸腺瘤病、血吸蟲病和結腸直腸息肉。患有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超過10年的人患結腸癌的風險比壹般人群高幾倍。這是因為腸道反復炎癥是對腸道黏膜細胞的慢性刺激,久而久之會導致黏膜細胞生長失控,惡性轉化。結直腸息肉患者也是如此,其患結直腸癌的相對風險是無息肉患者的22倍,因為息肉本身是良性的,但也有可能會惡變。
遺傳因素
據估計,遺傳因素可能在約20%的結直腸癌患者中起重要作用。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遺傳性非息肉性結直腸癌是最常見的遺傳性結直腸癌。發現兒童患大腸癌的風險比普通人高2-4倍,約10%-15%的大腸癌發生在有大腸癌病史的壹級親屬中。
職業因素和衛生習慣
缺乏體育鍛煉會增加患結腸癌的風險。但壹般不認為大腸癌是職業病。
大腸癌的癥狀:便血
是結腸癌最早也是最常見的表現。輕度病例僅表現為偶發性少量出血,只有少量出血經過化驗才能知道。嚴重者可出現粘液血便、粘液膿性血便或血便,常被誤診為痢疾或痔瘡出血,延誤診斷時間。由於癌癥部位不同,出血量和特點也不同,長期出血可產生繼發性貧血。
腹痛
部分患者以定位不準為首發癥狀或癥狀突出的持續性鈍痛,部分患者僅出現腹部不適或腹脹。當大腸癌並發糜爛、梗阻或繼發感染時,由於腸道蠕動和痙攣相應增加,可出現明顯的腹絞痛。部分患者表現為不完全性腸梗阻引起的典型腹痛,即疼痛為陣發性絞痛,持續數分鐘,有意識地有氣體通過疼痛逸出,繼之以排氣,然後疼痛突然消失。當老年人出現這種癥狀時,應首先考慮結直腸癌。
排便習慣的改變
大部分是排便次數或糞便性狀的變化,比如原來排便是壹天1次,最近不知道為什麽壹天排便3-4次,或者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大便形狀發生變化。本來大便是軟的有形狀的,最近突然像水壹樣,裏面好像有血或者膿。提醒我腸道可能有問題,要去醫院檢查壹下。需要指出的是,這些癥狀在其他疾病中也很常見,所以如果妳有上述癥狀,就要進行全面的體檢。有些人還伴隨著緊迫感,尤其是年輕的時候。如果沒有其他原因(包括旅行、生活環境變化和服用土黴素等。),經常出現便秘、腹瀉等腸道功能障礙,正規治療兩周以上仍無效,應引起重視,這可能是大腸癌的早期征兆。
貧血
男性患者,尤其是沒有其他原因失血或腸道寄生蟲病的患者,如果發現進行性缺鐵性貧血,要想到胃癌或大腸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