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上猶有什麽好玩的地方嗎?

上猶有什麽好玩的地方嗎?

據中國科學院地球科學與資源局2001調查,上猶縣是江西旅遊發展重點縣之壹,有基礎景區162個,三級景區31個。已開發的旅遊景點有鬥水湖休閑旅遊區、朱珪山莊、景明度假村、吳誌鋒探險旅遊區、吳誌鋒客家第壹漂、任賢湖水上休閑旅遊區、東山寺大雄寶殿、西樵賓館、嘉華商務酒店、尤氏董公廟等旅遊景點。鬥水湖風景區鬥水湖位於江西贛州西部的上猶縣,上猶江中遊。上猶河在歷史上被稱為壹江溪、九曲河,蜿蜒曲折,水流清澈,全長198公裏。鬥水湖是建立在右江水電站上的湖泊,水域面積31平方公裏,比杭州西湖大40倍。該湖四面環山,形成了264公裏的海岸線,427個海灣和湖中央的42個島嶼。湖面開闊面積500多米,視野開闊,波光如鏡。狹窄的地方不到10米,只能通過壹艘船。後來,國家又先後在上猶河上修建了羅邊、龍潭等電站,形成了“壹線貫穿五珠,壹江連五湖”的壯麗景觀,高峽平湖,百裏煙波;島嶼港灣,鱗次櫛比;滿河的火樹、銀花、金龍,為國之水增添了耀眼的光彩。湖岸周圍有瀑布、鐵飯碗、獅子山、九曲攬勝、美人峰、客家民俗等30多個景點。湖中央有427個形狀各異的海灣和40多個島嶼。險峻的湖水碧綠碧綠,遼闊的水域沒有汙染。湖中有灣,灣中有港;湖中有湖,島中有島。湖中林地有千余種木本植物,形成壹座天然的南方樹木博物館。森林裏棲息著金錢豹、穿山甲、蟒蛇、金貓、白鶴、麅子、麂、麝等野生動物。而落在湖中的島嶼郁郁蔥蔥,如翡翠珍珠,光氣,令人心曠神怡。陡湖氣候宜人,空氣清新無汙染,良好的生態環境讓人在這碧水中旅遊倍感舒適。吳誌鋒風景名勝區吳誌鋒風景名勝區位於贛州上猶縣陡水湖風景名勝區的西源,屬於羅曉山脈的殘山。距上猶縣城70公裏,吳誌鋒最高峰海拔1607米,是吳誌鋒風景區的自然形象標誌。吳誌鋒群峰自東南向西北延伸,綿延數十公裏,雄偉壯觀,高聳陡峭,至今無人涉足,是壹片保護完好的原始森林。巨峰對峙,中間是深谷,底部是龍慶河,即井岡山。半山腰有壹個“天軍洞”,據說是太平天國的駐軍。面對吳誌鋒,還有“龍慶洞”。傳說這個洞穴曾經是龍和神仙居住的地方。當年,紅軍抗擊寒冰,堅持遊擊40多天,故名“遊擊洞”。吳誌鋒已被列為自然保護區,景區是天然的動植物公園,獼猴、水鹿、白鷴、黃腹雉等珍禽異獸出沒於此。周圍山峰上生長著紅豆杉、芳香花木等300多種植物。吳誌鋒下的龍慶河盛產“井岡三石”:石雞、石魚、石耳。整個自然保護區春天到處是綠色的山峰,鳥鳴花香;夏末,青蛙和蟬在壹起唱歌,很好聽;秋天,紅葉映日,林盡染;冬天,冰晶如玉。甘南森林鐵路,中國唯壹的小型森林列車,是中國南方林區唯壹保存完好的森林鐵路。被德國蒸汽機專家稱為“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小型蒸汽汽車和窄軌線路之壹”,被中國科學院旅遊資源評估組的專家譽為“世界級旅遊瑰寶”。該鐵路於1964完成小火車運營,全長65公裏,途經章貢區、南康、上猶縣。當時主要用於運送木材和旅客,1998停止運行。目前已改造成專門的森林鐵路旅遊線。上猶的森林小火車是專門用來運木材的小火車。20世紀60年代初,國家投資數千萬元在江西省修建了65公裏的森林運輸鐵路專用線,為江西省森林資源運輸做出了巨大貢獻。隨著近年來森林環境保護的不斷加強和人們綠化意識的提高,森林列車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蒸汽機車要麽成了展品,要麽睡在雜草叢生的鐵軌上,機車司機和工人基本都換了工作。提起錢瑩鎮的客家民居,人們往往會想到“贛南客家民居”。其實上猶縣錢瑩附近還有壹處客家民居,既有北方四合院對稱分布的特點,又有南方吊腳樓人字形屋頂的防潮防風功能,還融入了江南園林建築的黑白色調對比,居住更舒適,使用更實用。錢瑩前的客家民居由三組橫屋和四組豎屋組成,形成九堂十八井的棋盤格局。中軸線由下廳、中廳、上廳和後花池組成,每側各有三個小廳。為了方便采光和排水,每兩個廳之間都有壹個天井,與下水道相連,這樣即使在雨季也能排水通暢,保持屋內幹燥通風。房屋外墻用石灰粉刷,青磚黑瓦白墻,青山綠水藍天,既體現了主人對休閑寧靜的追求,又與當地亞熱帶風光融為壹體,猶如客家文化中壹首獨特的田園小詩。客家人非常重視“造屋”(即蓋房子)。在客家人眼裏,房子除了居住功能外,對於家庭事務是否順暢,子孫後代能否成為有用之材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以前,屋主用畢生積蓄準備“蓋房子”時,先請風水先生根據地形、山勢、河流方向等因素選擇合適的朝向,並打下兩根木樁確定中軸線,再根據寬度選定大門的中心點,位置選定。然後風水先生會根據業主的生辰八字推算出具體的建造時間,用紅紙寫下來交給業主。至此,第壹步工作結束。風水先生在客家人“蓋房子”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地有句話叫“頭先生,兩個木匠,三趟渾水”。如果房子的主人是當地的有錢人,他會經常把風水先生關在家裏,直到房子正式完工,還會獎勵他壹大筆錢讓他離開。客家人“蓋房子”的建材往往就地取材,築墻的材料是底層的生土,用鋤頭壹個個挖出來,修墻的土用竹篩篩;在砌墻的過程中,用壹大塊杉木做成“墻桶”(即模板),將生土逐層填入“墻桶”中,每層之間墊上木材或竹料以增加拉力,用木夯逐層夯入生土。應該說,“蓋房子”的過程是壹個重體力勞動的過程。好客的主人除了三餐,早上還要加壹個“戰鬥日”,這樣壹天就變成了四餐。為了慶祝,在整個“蓋房子”的過程中,會有“動手”、“平水”、“開閘”、“墻下鬥”、“圓房酒”五場“酒宴”,邀請所有的工匠和苦力大吃壹頓。食物越好,工匠和苦力就越賣力,城墻就會被夯得非常結實。有些客家民居雖然是土墻瓦頂,但時隔三四百年,依然異常堅固。客家民居中軸線上的上堂,是客家人祭祖、娶妻、家中議事的地方,所以上堂在整個建築中最為重要,上堂壹般跨度較大(約10米)。為了解決房子的承重問題,要在廳堂的正面和兩側設置兩根木柱。這兩根粗大的木柱,要經過重重困難,從深山老林中找來,再經過能工巧匠的圓雕、刻字、彩繪,再配以堅實的石材作為底座,成為上殿建築中最精美的構件。上堂中央的屏風是擺放祖宗牌位的地方,天井兩側的廂房是喜事的“接待處”。客家人在這兩個地方的建築上都花了很多錢,很多大戶人家把這些地方的門窗隔斷都挖空了,用黃金雕刻,彩繪,以示主人的奢華。中軸線上的大門是最能體現客家文化的地方。大門上壹塊寬約半米的長方形區域叫“月印”。根據主人姓氏、祖業、典故、姓氏籍貫,書名上有“春申垂玉”、“黃姓”、“金劍嘉盛”(張姓)、“三省傳家寶”四個大字。當壹個內行的外地人來到客家聚居地時,他可以從門楣上的銘文壹下子判斷出主人的姓氏,從而找到自己的“家”。房子建成後,整個建築工程還遠未完工。根據生產生活的需要,客家人要在屋前修建曬臺,在收獲季節晾曬糧食。曬臺前挖壹個水池,萬壹發生火災可以取水用於消防。池塘的外面是壹個菜園。最後建壹個半圓形的圍墻,在風水先生認為最有利的地方建壹個有飛檐鬥拱的“鬥門”,作為唯壹通道。有條件的家庭要在房子兩邊挖井,建壹些附屬設施,甚至建私塾。這樣才能真正建成壹個集居住、生活、防衛、教育於壹體的客家民居。在建造客家民居之初,業主們當然是想盡辦法讓它堅如磐石,以便代代相傳。但畢竟是土木結構,防火防水功能差。經過幾百年的風雨侵蝕,自然失去了昔日的風姿。由於年久失修,壹些房子正在倒塌。因此,歷史悠久、具有代表性意義的客家民居越來越少。據調查,上猶縣營區目前僅有20多處客家民居。如果不采取搶救和保護措施,幾十年後,人們只能從照片和傳說中學習、觀賞和欣賞客家這種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