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啤酒在烹飪中有什麽妙用?

啤酒在烹飪中有什麽妙用?

簡單來說,用啤酒做菜主要是用來去除腥味,解悶,上色,改善菜肴的口感。

再復雜壹點就不是我們普通人能解釋的了。這裏面有復雜的化學知識。

但其實不管是啤酒還是其他酒類產品,主要還是看廚師的功力。如果妳不精通烹飪,妳就做不好給妳世界上最好的食材。

酒是廚房裏不可或缺的調料之壹。雖然我根本不喝酒,但我愛用酒做菜。很多人在用酒做菜的時候都會有各種疑惑:

酒在烹飪中起什麽作用?

怎麽用酒精?

不喝酒的人可以用酒做飯嗎?

做菜的時候怎麽確定酒的量?

做菜有必要買貴的酒嗎?

如何去除啤酒和紅酒的苦味和澀味?

葡萄酒開瓶後如何保存?....

接下來我將用壹篇近5000字的長文來詳細回答這些問題,讓大家對酒精的使用有壹個初步的了解。有點長,但值得耐心看完。

在烹飪中,酒的主要作用是去腥、增香、協調風味。但是這個描述真的很籠統。去腥增香的方法是什麽?蔥,姜,蒜,八角肉桂,香葉有什麽區別?食材怎麽搭配?這篇文章會讓妳對酒的使用有壹個初步的了解。

第壹部分:酒精的用途和作用。

酒精有刺鼻刺激的味道,且略帶藥性,會讓食物的味道變得粗糙。所以,在用酒做菜之前,首先要明確壹個前提:用酒做菜的目的是利用酒中所含的香氣物質和酒精(乙醇)的特殊性質,而不是為了得到酒精本身。

既然不想讓酒精殘留在菜裏影響口感,就要想辦法去除。主要有兩條路可走,壹是揮發,二是轉化。

溫度越高,加熱時間越長,酒精越容易揮發。所以大多數情況下,可以在壺內溫度(最高)的時候加酒,這樣可以迅速揮發掉大部分酒精,把香氣成分留在酒中。比如燉肉的時候,可以把韭菜、姜、蒜炒熟後加酒;紅燒魚炒好後可以加酒;家常炒菜是將原料放入鍋中攪拌均勻後加入酒。

“大多數情況下”這個詞只是為了表述嚴謹。事實上,妳可以在任何情況下在合適的時間和壺內最高的溫度倒酒。為使酒精揮發更完全,可沿壺邊加2 ~ 3次。如果用量大,可以把食物煮熟後再加入,以濃縮壹些水分。

唯壹的例外是長時間的慢燉。這時候不需要提前損失揮發性的酒精(註意是可以不可以,不是不可以),讓酒精在慢燉的過程中與其他物質反應生成全新的風味分子。這就是轉化,最典型的反應就是醇和酸的酯化反應。比如紅燒肉中加入大量黃酒,酒就會慢慢與肥肉中的脂肪酸(當然還有其他酸)結合生成芳香酯,最終起到解悶增香的作用。

但是無論怎麽揮發和轉發,都不可能100%的去除酒精,總會有4%-49%左右的殘留。考慮到做菜的加酒量壹般都是用勺子算的,這個殘渣對於普通人來說問題不大。然而,酒精過敏嚴重的人可能無法享受酒精的濃郁味道。

酒精的香氣物質來自釀造的各個環節。原料奠定了葡萄酒的風味基礎,微生物發酵和後續的催熟過程也帶來了數百種風味物質(醛固酮酯類等。),使葡萄酒的風味更加復雜、飽滿、均衡。

不同的品種,不同的發酵和窖藏時間,不同的菌種,不同的工藝,不同品牌的酒自然有不同的風味。沒有必要花很多錢去買最好的做菜用的酒。用普通的“更好”的酒就夠了。壹瓶釀出來的酒,配料新鮮,沒有多余的添加,香氣濃郁,價格適中,是極好的料酒。

白酒主要為菜肴提供甜味、酸味(氧化有機酸)和鮮味(琥珀酸、谷氨酸等發酵產物),不同酒的甜味和酸味差異很大。少量的酸味有“提味”的作用,但酸味太多會影響調味。所以如果妳正在糾結做菜的時候加多少酒,壹個要考慮的因素就是酸度的平衡。

黃酒和葡萄酒都是酸的,所以它們的最大添加量=妳能忍受的最大酸度。先加少量嘗嘗味道,如果覺得可以再加,那就再來點(我對酸味的接受度很高,平時用的量比較大)。有些菜譜會特別註明,做包子或者燙肉的時候不要加料酒,會讓成品吃起來很酸。是否遵循這樣的指示取決於妳的口味。

用酒做菜最怕苦/澀/異味過重。酒精殘留超標是壹個原因。如上所述,烹飪中總會有壹定比例的酒精殘留,所以在使用白酒等酒精含量較高的烈酒調味時,宜少用。在更換菜單中的料酒時,還要考慮不同酒的酒精含量。

另壹個原因是使用啤酒、紅酒等有苦味的酒。這時候不僅要註意劑量,還需要壹定的治療方法。(下文第二部分)

如果這裏用的是白酒,可以加2 ~ 3倍重量(海鮮飯)

酒精分子有許多獨特的性質。它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油溶性,易於滲透生物細胞膜。所以它就像壹個輕盈的舞者,可以抽取香味分子,牽著手在細胞間隨意穿梭。

還能溶解三甲胺等氣味分子。這些氣味成分是揮發性的,但有時它們會像釘子戶壹樣留在牢房裏。酒精喜歡把它們拉出來跳舞,不自覺地隨著它們揮發,達到了去腥的目的。

根據酒精的這個屬性,我們可以在腌制肉類的時候加壹點酒,起到1的作用。促進風味分子的溶出;2.促進香氣分子進入配料;3.去異去腥的功能。用量不要太多,太浪費了,只要食材表面能沾上液體就行。如果主要目的是增香,就蓋章;開蓋以去腥為目的(也可以直接上白酒)。

第二部分:料酒的選擇。

這三款酒有壹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多用途。無論是煮肉、海鮮還是蔬菜,甚至簡單的煎個雞蛋或者炒飯,都可以毫無顧忌的隨便組合,出奇的百搭。

如果非要選三個字,我會用醇香,清香,幽香來形容區別。相對來說,黃酒的個性略強,黃酒的個性最弱。在選擇食物搭配的時候,也可以在腦海中想象它們的發酵原料,想想自己要呈現什麽風味的菜肴。

黃酒是中餐中最常用的料酒,其中以紹興黃酒最為著名。相信大家對黃酒的味道應該不陌生,我就不挖空心思找壹些虛無縹緲的詞來形容它的味道了。黃酒越陳越香。無論選擇哪種米酒(如花雕酒、米酒),最好買陳年米酒。三歲是最基本的要求(我壹直要求自己是最基本的要求),五歲更好,八歲以上也可以準備壹小瓶偶爾用。

在超市買酒的時候,建議妳去酒區,不要去調料區。調味區的料酒大多香味較淡,不適合我們這種有目標有追求的人。

白酒是我們家另壹個必不可少的酒。壹般認為白葡萄酒適合搭配海鮮和白肉,但實際上比預想的要好,也適合搭配各種紅肉和蔬菜。尤其是壹些調味比較簡單的菜,加入少量白酒可以立刻提高調味高度。

五花肉炒雞蛋...也可以加點白酒。

如果妳不習慣用白酒做菜,我強烈建議妳買壹瓶,在家裏嘗嘗。最好選擇甜度低的幹白或半幹白,甜度太高就沒那麽百搭了。

直接在瓶子上貼上標簽,省略對白酒特性的描述。

與白酒相比,用米酒做菜可能在我們的廚房裏更常見。主要有中國米酒和日本清酒,區別是中國米酒是高溫發酵釀造,而日本米酒是只在米粒中心低溫發酵釀造,成品有壹些果香。

壹般來說,黃酒的酸度不高,香味柔和,這使得它的用量比黃酒或葡萄酒要大。壹些甜度高、酒精度低的發酵白酒,可以直接添加到原料層面。

米酒炒雞胸肉

在燉菜中用啤酒代替壹些水/肉湯可以給菜肴帶來獨特的風味。啤酒的香味不同於白酒和黃酒,其酒精含量很低,所以通常以罐或瓶計量。

制作發酵糕點時加入少許生啤酒,有助於發酵,使糕點更加酥脆獨特。(我還沒試過)

啤酒最獨特的,也是做菜時最苦惱的,就是它的苦味。有壹次我用啤酒腌了壹鍋極苦的大腸,那味道真的是難以忘懷。

啤酒中大約有30種苦味物質。雖然不同的人對苦味的敏感程度不同,但盡可能降低啤酒的苦味仍然是我們的目標。首先是不要選擇苦味明顯的啤酒。口感苦澀的啤酒盡量不要用於烹飪,可能會帶來不可挽回的災難,破壞烹飪的信心。

然後就是通過長時間加熱來促進啤酒中苦味物質的水解。所以啤酒適合燉、燜、煮,需要時間。如啤酒燉牛肉、啤酒燉魚、啤酒燉鴨、啤酒燉雞等。根據燉的時間,考慮添加量。

加熱時間越長,啤酒中苦味物質的水解越完全(2小時以上)。但苦味不會完全消失,有些苦味物質無法去除(約5%)。

如果有壹天妳在廚房裏不小心燉了壹壺苦啤酒,看到除了倒掉肉沒有別的出路,這時可以加點堿來解救,因為稀堿的條件可以大大促進啤酒苦味酸的分解。

單寧等多酚類物質的存在,使得紅酒的使用範圍不如白酒廣泛。紅酒主要是用來做壹些味道很濃,調味很強的東西(這個詞是什麽?)紅肉菜。當然也不是絕對的。有些人會用紅酒燉雞。

和啤酒壹樣,要減少紅酒菜肴的澀味,首要的是選擇本身不澀的紅酒。否則容易影響做飯的信心。

澀味不是基本味覺,而是溶解在水中的澀味物質(如單寧、茶多酚、草酸)在口腔中凝結成蛋白質(如富含脯氨酸的蛋白質、富含組氨酸的蛋白質、α-澱粉酶)。壹定的澀味讓紅酒的口感更飽滿、更厚重。但是,我對澀味的容忍度可以用極低來形容。吃壹顆葡萄幹會小心翼翼的壹顆壹顆剝開,所以用紅酒做菜的頻率比較低。

那麽如何盡可能的去除紅酒的澀味呢?川老師的化學課邀請妳先來看看單寧的結構:

▲單寧乍壹看,好像是從壹個單元結構復制粘貼過來的。是的,就像用磚鋪成的地板。單寧越多,沈澱蛋白質的能力越強,越澀。

如果把“地板”去掉,變成“磚頭”(水解),就可以在壹定程度上改善紅酒的澀味。但“磚”本身其實是有澀味的,所以僅僅拆地板是不夠的(至少對我來說)。

經過觀察,我們還發現單寧有很多“-OH”(酚羥基)。這使得它具有良好的水溶性(水:H-OH)和壹定的酸性(它的另壹個名字是單寧酸)。前面提到,澀味物質必須溶於水才能發揮作用,所以我們也可以從降低單寧在水中溶解度的角度“以酸攻酸”,在溶液中加入壹些酸性物質(比如西紅柿),哦不,湯,這樣可以降低單寧的溶解度,吃起來也不會覺得那麽澀。

江湖上經常聽說紅酒可以抗氧化。確實如此。單寧是優秀的抗氧化劑之壹。

單寧的抗氧化作用也來源於酚羥基。“-OH”那麽多,抗氧化效果極好。但做菜的時候,不要指望鍋裏的“紅酒燉牛肉”有多大的抗氧化作用,去掉澀味更重要。

所以我們去除澀味的第三個方法就是氧化鍋裏的單寧。我們可以選擇開蓋燉,讓食物接觸氧氣促進氧化。

白酒在烹飪中主要起到殺菌和輔助調味的作用。因為酒精含量高,加壹兩勺調味就夠了。當鍋內溫度較高時,加入白酒很可能會吹起火苗,壹定要註意安全。(第壹次燒的時候差點嚇死我...)

白酒也有很好的除異味效果。遇到壹些氣味比較重的食材或者香料,可以直接用白酒浸泡。

有的人會腌制鹹蛋或者其他配菜,最後在鹵汁中加入壹點白酒,抑制細菌的生長。我認為這種稀釋的酒沒什麽用。

第三部分:其他問題

釀酒酵母的酒精耐受度最高為20%左右,其他微生物對酒精的耐受度遠低於此。所以,如果酒精含量在20%以上,就不用擔心開封後儲存的安全性,放幾年就沒事了。

黃酒、葡萄酒等常用酒的酒精度通常在10-20%左右。壹般情況下,無需擔心,放在陰涼通風處即可。但開封後,它們會隨著空氣氧化的作用越來越酸。所以不同時間用同壹瓶酒做菜,可能會有不同的味道。為了減緩氧化變酸,很多酒標都會建議躺著喝。

如果長時間不用,可以放在冰箱裏。壹些酒精度較低的甜米酒也需要放入冰箱。至於啤酒...沒用完就喝吧。

無論是中餐還是西餐,都很少見到菜譜壹次用兩種以上的酒精調味。葡萄酒是壹種非常特殊的調味品。壹般來說,壹種酒足夠做壹道菜了。

但是如果壹個菜單裏同時用兩種酒,會帶來1+1≥2,還是會帶來1+1 < 2的效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