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打擊的目標選擇是有意義的。除了沈重打擊日本的士氣和抵抗力,戰略戰術的選擇非常重要。
在這6個目標中,廣島被稱為“日軍之都”,曾是日本第二將軍軍(相當於陸軍)的司令部,也是中國軍事管制區(指日本關西地區)的司令部。日軍主力大部分來自這裏,壹代又壹代的日軍士兵從這裏出發。甲午戰爭後,日俄戰爭,吞並中國東北,盧溝橋,哈爾濱方平731部隊,南京,武漢,潘家峪,平頂山和桂河大橋...可以說,這座城市是日軍的象征。摧毀它將基本癱瘓關西和九州的陸軍指揮中心,為美軍登陸九州的“奧運計劃”鋪路。
小倉是北九州的軍事工業中心,也是最大的兵工廠所在地。如果這個地方被摧毀,日軍就會陷入無槍無彈的境地,美軍登陸九州就容易多了。
長崎,日本最重要的造船中心,不僅海軍軍艦,大部分民用船只都在這裏建造。摧毀此地將嚴重打擊島國日本的航運能力。
福岡是北九州的經濟政治中心,主要負責與亞洲大陸的聯系。摧毀此地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近期朝鮮和滿洲支援的可能性,進壹步為九州登陸計劃鋪路。
大阪和京都對日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預計目標會排在前四個城市之後。總的來說,還是要打擊反抗的意誌,摧毀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可以摧毀壹個民族的文化符號。軍事意義不是很重要。
由於日本投降,計劃核打擊的原子彈有胖子、小男孩、吉爾達和海倫,只使用了其中兩枚。後兩種後來被用於比基尼島的核試驗。如果日本不投降,吉爾達和海倫將在福岡、小倉、大阪和京都上空爆炸。可以看出,選擇的6個目標都是日本關西和九州地區的城市,這說明在占領日本的“下降”計劃中,這6個目標是針對“奧林匹克計劃”的第壹階段,即在九州南部登陸,“皇冠計劃”的第二階段,即在本州登陸,也可能包括關東城市作為攻擊目標,但眾所周知,日本並沒有實施第壹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