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雲南的地理特征是深刻的,包容的,準確的,雲南覺嶺綿亙,泉溪滴流圖,“山有梯田壩海,谷有紅河山泉”的圖片都照顧到了。“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這種獨特的地理現象,指的就是哈尼梯田。哀牢山泉水潺潺,流水潺潺,水資源豐富。
哈尼梯田最壯觀的是元陽縣。秋收之後,早春之前,是觀賞哈尼梯田的最佳時間。逆光下層層梯田如鏡,層層炫目,大的如曲池,小的如碎鏡。他們依山勢逐層彎曲,沿山坡逐塊推進。
有時候壹個人牽著壹頭牛去耕田,壹頭牛在田裏,轉身的空間很小,或者有更小的東西,就像洗衣盆那麽大;不時有幾個女人頭上頂著籃子走在田埂上,遠遠望去,仿佛走在壹面鏡子的臺階上。走近壹看,山脊只有1英尺寬,綠草茂盛,根系發達。抓住山脊使它變得強壯。每個田埂的邊緣都有壹個滴水的出口,從上到下耕種,最高的田埂從泥壁滲出水來。這水是哪裏來的?追根溯源,水從山上來,水從草地來,水從樹上下來。這就是“山有多高,水就長多高”的道理和依據。
“樹能‘拉’水,樹能保水”是雲南壹句樸實的民間諺語。不管山有多高,不管坡有多陡,只要有樹有林,龐大而錯綜復雜的根系就會成為涵養水源的依靠,可以把水從較低的地方“拉”出來,讓它向上流。雖然地表沒有水,但地下水位卻上升了。存到壹定量的水,自然會溢出來。“拔”字有拔起拔起之意,窮盡了“山高水長”的無限玄機。
豆腐是燒糊買的。
豆腐的祖先在中國,中國人首先發明了豆腐。但翻遍菜譜,燒豆腐二字是“典中無,譜中無”,最早可以說是“典壹絕,別無它處”。確切地說,能“燒賣”的豆腐主要是“滇南豆腐”,因為它獨特的制作工藝,因為它用井水點豆腐,而不是鹵水。
雲南南部的石屏北門豆腐、建水西門豆腐是“燒豆腐”的正宗產地。在石屏縣北門的壹條胡同裏,有壹戶徐家,院子不大,但院子裏的井卻是稀世之物:井裏的水是不能喝的,幾百年來專門用來做豆腐鹵水。據說石屏豆腐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了。北門豆腐腦之所以好,出名是因為“水好”,水有兩種:壹種是井裏泡黃豆,煮豆漿;另壹個井水專門做豆腐;甘甜的井水和澀澀的井水是共享的,相輔相成的。
建水西門豆腐也和壹口井有關。西門井有龍潭的風格,直徑約3米,也可稱為水池。西門豆腐是用鹵水做的,不同的是功夫在“包”上。所謂“包”,也就是“包豆腐”,就是擺在大家面前的壹桶豆漿。豆漿半幹,大家動作很快。在他手裏的紗布上捏壹捏,三五個回合捏成壹個小豆腐塊,然後放在竹板上,填滿,拿著晾幹。趕緊把豆腐包在手裏。目前,石屏和建水豆腐仍是“燒豆腐”的主要供應商,北門和西門豆腐已被公認為“正宗”,暢銷雲南各地。
“雲南十八怪,豆腐燒賣”,說“燒”是雲南方言,其實是“烤”。買豆腐的時候,放個三五天,也就是放在壹個不通風的角落裏,用稻草或者紗布蓋起來,直到有微微的酸味。鮮豆腐在火上烤不出那層“殼”,入口酸酸的;太臭的豆腐烤不出“形”,嘴也累。也就是說,豆腐不能臭,也不能太臭。臭得恰到好處是靠感覺和經驗的。豆腐要用栗子炭火煮,炭火盆是長方形的,上面有壹個用鋼筋焊接的開槽烤盤。如果火力太強,在烤盤下面墊壹根木繩,擡高壹寸;如果火力過小,就把墊子拿掉,讓它靠近炭火。豆腐要配佐料吃:幹料,即碗裏只放辣椒面、胡椒面、味精、鹽等佐料;對於濕料,在幹料中加入醬油和少許香菜。後來有了“蒜油調味”,不加醬油,加了壹點蒜油和鹽鹵汗,有了另壹種味道。雪白的豆腐塊滾滿烤盤,排列有序,壹個個烤,中間勤,邊上慢。經過三五分鐘的推演,我看到中間的壹些豆腐塊漸漸膨脹起來,變黃了。原本方方正正的豆腐塊隨著視線膨脹成球形,可以當乒乓球用。當妳用筷子壓它們的時候,它們稍微有彈性,可以吃。將豆腐塊掰成兩半,直接蘸調料吃。如果是濕調料,外涼內熱,外濃內淡,入口香糯,濃淡適宜,美味溢於言表;調料幹的話,外辣裏脆,香辣鹹,好吃的無以言表。
雲南有幾個正宗的烤豆腐:壹是建水縣東門外,二是燕子洞,三是老城區農貿市場,四是遍布石屏縣縣城。通海,曲江等地也可以。
火車沒有汽車快。
“雲南十八怪,火車不如汽車快”,這是所有“雲南十八怪”中流傳最廣的壹句。“火車沒有汽車快”,這個理論很大程度上源於滇越鐵路。滇越鐵路於1901年開工,1910年竣工,歷時9年。昆明到海防全長854公裏。其中:雲南境內465公裏(昆明至河口);越南境內(老街至海防)389公裏。工程造價:158466888法郎。築路工人:64000多人。滇越鐵路距今已近百年。在這條百年老路上,火車依然隆隆前行,從河口的中越鐵路橋向南,壹路呼嘯,壹天壹夜就能到達越南民主共和國的港口城市海防。幾年前,中國通過鐵路與外國直接溝通的地方並不多。在北方,只有中俄鐵路,而在整個西南,只有這條滇越鐵路。如果說誰更早,滇越鐵路當然是始祖。雲南是中國最早的?quot國際鐵路”省,這個“中國第壹”讓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這也是為什麽會有“雲南十八怪,火車不經過中外。“滇越鐵路是法國人投資的巨大工程。這條鐵路代表了本世紀初鐵路工程技術的最高水平。雲南境內465公裏的路段80%經過險山峻嶺,坡度大,落差大。從海拔2000多米到912米,共有隧道65438座,橋梁65438座,橋隧工程在當時世界上是無與倫比的。其中,河口人字橋工程,在沒有支墩的情況下,以“人”的形狀飛躍兩座懸崖,令人嘆為觀止,至今仍被列為中外鐵路工程教科書中的典範。這其中,有法國工程師的智慧,也有中國工人的心血。百年來,這條鐵路暢通無阻,這本身就證明了這項浩大工程的質量。其次,由於滇越鐵路的開通,雲南、南苑、個舊等工商業城市得以在本世紀初開啟文明。開元成為雲南南部的商業中心;由於大量的錫通過滇越鐵路送往世界各地,先進的生產設備和采選技術隨火車進口,個舊的采選冶煉技術達到了當時的壹流水平。第三,由於滇越鐵路的建成,火車運輸很快取代了從昆明到河口的馬幫運輸。從歷史和唯物的角度來說,滇越鐵路雖然是法國人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強行修建的,但鐵路交通本身所代表的進步和文明在過去的壹個世紀裏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這也是不爭的事實。滇越鐵路復線間距1米,俗稱“米軌”。使用的機車和車廂都是法國和德國制造的英寸軌距列車和“個舊-碧色村-石屏”,雲南人稱之為“小火車”。“《小火車》的鐵路是建壹條從個舊到蒙自碧色村,再到石屏縣的鐵路。軌距只有6平方英寸,俗稱“寸軌”。“‘中國列車’與‘小列車’,‘米軌’與‘寸軌’,兩種軌距的鐵軌縱橫交錯於滇南的覺嶺谷地,貫穿礦山與田野,連接城市與鄉村,使滇南享受到本世紀上半葉鐵路帶來的文明成果,率先成為雲南最發達的地區之壹。雲南多山,山地面積33萬多平方公裏,占全省總面積的84%。如果加上半山就達到94%,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雲南高原上,滇東多壩,滇西南溝谷幽深,溝谷縱橫,滇西北山巒連綿,海拔3000米以上。谷底和山脈之間的相對高度超過1000米。省內最高點是梅裏雪山主峰卡格波峰,海拔6740米;最低點在楠溪江和沅江在河口的匯合處,海拔只有76.4米。兩地距離900公裏,相對高差6663.6米。由於雲南緯度低,海拔高,形成了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高原、山地、峽谷、大壩、丘陵、河流、湖泊等。在這樣的地理形勢下,鐵路建設面臨的問題絕不是普通人所能想象的。米軌和寸軌的選擇正是為了適應彎道半徑小、路基狹窄的實際情況。軌距小的話車身會相應減小,轉彎靈活安全,上坡下坡時容易控制速度。寸軌列車速度較慢,平均時速約20-30公裏。與馬幫相比,中車和小火車都是速度極快的,不僅跑得快,拉得也多。但從1921開始,雲南出現了高速公路,相比汽車平均時速30-40公裏;而且周圍有很多火車;“火車沒有汽車快”是有目共睹的。雲南準鐵路大火車的速度並不比小火車快多少。貴昆線和成昆線是雲南較早的兩條準軌鐵路。壹出昆,兩條線路都相繼遇到高山峽谷,尤其是成昆線。”“橋梁工程”是成昆鐵路最大的特色:兩座山之間的壹座橋,過橋、鉆洞、出洞、過橋,架橋連橋。平均長度為2.5公裏的隧道。最密集的是峨邊站到五四河站的路段,48公裏的線路沿線有34公裏的隧道,被稱為“地下走廊”。有壹座橋平均長1.7 km,“壹線天”單孔石拱橋長54米,是世界上最長的鐵路石拱橋。金沙江大橋是國內最大的單跨鋼桁梁鐵路橋,跨度192米。橋隧占全線總長度的46%,仍是世界鐵路工程中橋隧數量最多的鐵路之壹。由於地質的復雜性,它也被稱為“地質博物館”。進入四川盆地,列車提速明顯,時速可達80公裏。相對於時速50-60公裏,就成了另壹件怪事:“雲南的火車沒有外省的火車快。”不僅如此,有些地區為了從山腳爬到山頂,把鐵路修成了螺旋狀,繞著圈爬。在某些地區,需要在列車尾部增加壹個機車。前面的機車使勁拉,後面的機車使勁拉。轉彎的時候,前車的人可以看到車頭在拼命。所以,所以,能快嗎?敢不敢快?quot欲速不達。“1987年2月,昆明至上海的61次快車深夜在雲南宣威段被顛覆,造成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據說這是因為車速過快,轉彎時離心力急劇增大,導致列車脫軌,震驚中外。這就是“快”的教訓。那麽火車有多慢呢?以米軌為例,從昆明到開遠需要8個小時左右,而普通汽車需要5個小時左右。現在高等級公路開通,汽車只要3-4個小時,快了差不多壹倍。今天,小火車已經停了。車頭被放進倉庫,安息了,只剩下鐵軌,還躺在山裏。車站鐵軌盡頭,雜草叢生,蟲蟬鳴叫。金湖岸邊,舊鐵軌猶存,時常有戀人在壹邊,踩著單軌,相互扶持,跌跌撞撞。過去的鐵路現在變成了愛情小徑。據說當地政府打算恢復市區小火車的運行,使其成為壹個旅遊項目。不知是否可行...但是開遠已經建了壹個火車博物館,火車發展史就在裏面。如果有機會,不妨帶孩子來壹次愛國主義和人類科技文明之旅。
如果妳有話要說,就不要說了。
在雲南的少數民族中,有無數人用歌曲來抒發感情,決定終身大事。
電影《五朵金花》就是最好的寫照。以歌代詞是雲南很多少數民族傳遞信息的壹大特點。歌曲具有傳播功能、教育功能、禮儀功能、抒情功能和敘事功能。雲南山高谷深,河流縱橫交錯,通訊不便,流通不暢。在“隔山相望”的情況下,唱歌要實用、有效、好聽得多。而且高亢激越的歌聲穿透力很強,可以跨越山河,快速快捷的傳遞信息。
許多少數民族使用這種原始的信息交流方式進行日常交流。久而久之,歌唱又增添了娛樂功能,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之壹。
雲南少數民族的歌唱習慣也是傳統文化、歷史、宗教的積澱。在原始宗教的崇拜和禮儀中,歌舞既是宗教活動的壹種形式,也是宗教活動的內容之壹。人們通過歌舞表達對上帝的敬畏和對未知的祈禱。“只說不唱”是原始宗教的遺風。它貫穿雲南各族人民的生活,滲透到生產勞動、婚喪嫁娶、喜怒哀樂的各個領域。哈尼族對歌舞的癡迷表現在,無論男女老幼,都喜歡隨身攜帶樂器,到了“不唱歌嗓子都發黴了,不跳舞腳都麻了”的程度;
阿昌族的諺語是什麽?quot知三,哭聲填山窪,阿昌唱了三首山歌。“阿昌倔強,不哭就壹定要唱”;彜族人無論是慶祝節日還是建房狩獵,都要載歌載舞。
雲南少數民族的歌唱形式不僅是原始宗教儀式的殘余,也是與柴米油鹽同等重要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所以,說到雲南,妳才能真正體會到什麽叫唱得比說得好。
在雲南,生死崇拜要唱,愛恨情仇要唱,生活勞動要唱。可以說,歌唱比言語更接近人的表達本性。
同季穿著
對於第壹次來昆明的人來說,這個城市給他們的第壹個陌生的感覺,大概就是街上各種各樣的衣服。白天,有人穿單薄的襯衫和裙子,有人穿毛衣和風衣,甚至有人穿棉衣或棉背心,五花八門,忽冷忽熱,讓妳分不清春夏秋冬。
難怪有人說“雲南十八怪常年戴”。細究起來,“四季穿在壹起”至少有兩層含義:壹是在壹天之內,人們可能同時穿四季的衣服,即“壹日穿四季”;第二,壹年中,妳可以花差不多四個季節穿同樣的衣服,也就是“穿無四季”;要麽四季相同,要麽四季兩個極端不同,成為雲南很多地區的穿著特點,而這種特點的形成主要是由雲南特殊的地理氣候決定的。地處雲貴高原的雲南,氣候特點是“山谷夏,山野春,高原明秋,冬季雪山。”當滇西北的梅裏雪山還被白雪覆蓋的時候,滇南的河口已經是春夏了。復雜多樣是雲南氣候的壹大特點,也是雲南人在服飾上“壹日穿四季”的根本原因。從全省來看,白天雲南的衣服是春夏秋冬四季的形式。
服裝兼具實用和審美功能。從實際意義上來說,服裝是氣候的晴雨表,有什麽樣的服裝就有什麽樣的服裝。從大的範圍來看,雲南少數民族服飾也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熱帶、溫帶和寒帶。
南部和西南部的西雙版納和德宏是傣族聚居的地區,他們的衣服是熱帶的。這類服裝窄而緊,面料輕薄透氣,色彩淡雅明快,特別適合傣族婦女穿著。有學者認為它是世界上最美的服裝,穿著緊身背心,緊身夾克,圓領窄袖,長裙,腰間系著銀帶。女性豐滿的胸部、纖細的腰肢、渾圓的手臂在婀娜多姿的步態中展露無遺,裙擺長及腳背,緊緊裹住身體。類似的服飾還有拉祜族、佤族、景頗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諾族等,比傣族的短,大多剛過膝蓋。但面料較厚,色彩也比傣服濃。
向北向東,進入溫帶氣候區,服裝也呈現溫帶風格。比如白族的服飾就是典型代表。大理是白族人民聚居的地方,素有四季如春的美譽。白族婦女服飾獨特,白上衣、紅馬甲、馬甲,結處銀飾,腰間繡幡或黑繡短腰,藍色寬褲,腳上繡“白鞋”。色彩鮮艷,白、紅、黑三色十分和諧,在蒼山雪頂和洱海碧波的映襯下,顯得優雅而美麗。馬甲相當溫帶,既能抵禦早晚的涼意,又涼爽利落,適合溫帶氣候特點。麗江的納西族婦女穿厚背心,百褶裙,褲子,壹條腰,壹頂藍帽子,壹條背。quot戴月”羊皮披肩,穿起來很實用,幹活也方便。而且還把民族精神披在身上,象征著民族的勤勞勇敢和不畏強暴的精神。
進入麗江中甸地區是滇西北,這裏海拔高,氣候寒冷,民族服飾具有寒帶特征。藏族、彜族、納西族、普米族等民族服裝寬大、厚重、端莊,方便勞動,具有禦寒功能。瀘沽湖畔的摩梭人服飾接近藏族。年輕人戴著氈帽,穿著靴子,腰間系著絲帶。除此之外,他們高大帥氣,渾身上下都充滿了英雄般的帥氣。女裝是寬右翻領,長百褶裙,腰上有彩色腰帶。由於衣服寬大,他們可以在裏面多穿點衣服,足以抵禦寒冷的氣候。“山腰花山頂雪,熱谷輕衣”的景象,是雲南很多地方的真實寫照。從山腳到山頂,有春夏秋冬。海拔變化引起的垂直氣候特征是雲南氣候的另壹個特征。正所謂“壹山有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