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儒家創始人孔子有什麽貢獻?

儒家創始人孔子有什麽貢獻?

孔子提出了“仁”的學說,其核心思想是“愛”。在孔子看來,要“愛人”,就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開創了私塾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相傳孔子曾向老子求禮,弟子三千人,其中聖賢七十二人。他帶領部分弟子周遊世界十三年,晚年修訂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孔子死後,他的弟子和他們的再弟子把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語錄、思想記錄下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視為“天之聖人”、“天之木鐸”。他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的學者之壹,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子的聖人、至聖、至聖之師、大成至聖之師、王之師、世代之師。他的思想對中國和世界影響深遠,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擴展數據: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壹生都在顛沛流離。盡管如此,他仍然享受著73歲的高齡。縱觀他的思想、言行,也有壹些精辟獨到的養生理念在閃耀。

仁:“仁”作為孔子思想的核心,也充分體現在他的養生觀中。

“仁者不憂”、“大德則壽”無疑成為其養生綱領。“堂堂正正的人,堂堂正正的人”,有愛心的人總是註重人格修養的不斷提高和自我完善。豁達真誠待人,光明磊落豪邁,自然會有益身心,健康長壽。

反之,“小人總憂”,無恥之徒滿腦子都是如何順勢而為,乘勢而為的想法,導致心胸狹隘,優柔寡斷,勾心鬥角,心力交瘁,只能止步不前,沒有長命的機會。

八不?在飲食方面,孔子晚年總結了“八不吃”的原則,即“魚饑肉敗,所以不吃;色為邪,不吃;臭,不吃;輸糧,不吃;時不時,不吃東西;切的不合適,不吃;沒有醬,沒有菜;在市場上賣酒,不是吃飯。”用現代語言可以進壹步概括為兩個方面:

色味方面,色變者不宜食用;在制作方面,烹飪不當或調料使用不當的不吃。病從口入。在古代,孔子就是這麽講究吃的。所以,在當今社會,我們自然有足夠的理由去特別關註和重視我們餐桌的安全。

三戒:“君子有三戒:年少時血氣不定,戒之以色;它也堅強,有血性,它在戰鬥;也是年紀大了,血氣下降,要戒。“用現在的話來說,年輕時血氣不定,禁止迷戀女性;壯年時,氣血旺盛,嚴禁好鬥;年紀大了,氣血虛弱,切忌貪多。

不難看出,孔子這句話的本意是讓人們在不同的年齡調整心態,權衡利弊選擇中道,同時防止走極端走向極端。擁有壹顆難得的平常心,是健康之源,長壽之本。

九思:即“看得清楚想得清楚,聽得明白想得聰明,想得熱烈色,想得恭敬貌,想得忠實言,想得恭敬事,問得明白問得明白,想得憤懣,看得見的東西”。

分別想壹想自己是否明白,是否聽得清楚,是否壹臉溫柔,是否壹臉恭敬,是否談吐坦誠,是否謹小慎微,是否遇事求教,是否生氣,看到什麽事情是否有後患,是否罪有應得。

可見,孔子從視聽儀容、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更深層次的思考和社會工作等方面提出了詳細具體的規範和要求。只有完全做到這壹點,才能達到身心的高度和諧統壹。“溫良恭儉讓,然後君子”最終成為孔子心目中真正能“長生不老”的理想人物。?

人民網-孔子的養生觀:壹仁八寶三誡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