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高速公路,沿著壹條很寬的大道直奔目的地——大邑縣夏青鎮幸福公社。
?“設計點亮鄉村”和“成都工匠村”的稱號赫然鐫刻在公社的外墻上。走進小區,中式庭院縱橫交錯的迷妳別墅,特色商鋪,公共場地,充滿美感;懷舊古雅的磚瓦,別出心裁的墻面裝飾,屋前屋後,庭院中的亭臺樓閣,主人或文藝或小資或田園風格的打造,都讓人賞心悅目。
壹條曲徑通幽,來到朋友住處,進入院內。在壹張鋪著藏青色印花桌布的桌子上,熱茶、水果和小吃正等著客人。充滿陽光的小院,矮墻上的綠植,墻角鮮艷的花朵,叮叮當當的泉水,壹杯清茶,讓人瞬間心曠神怡。不壹會兒,鄰居們都來問候他們的朋友,他們不禁感到如此溫暖和諧的家庭氣氛是罕見的。我從愉快的聊天中得知,附近有畫家、詩人、農業專家、手工藝藝術家和教師...經常有高雅的聚會,東邊的鄰居叫寫,西邊的鄰居請他們彈琴。同時還給了每家幾十平米的菜地,面對小區外的河,在山坡下。於是,學習蔬菜種植技術,交流耕作經驗,成了公社鄰裏的日常交流。開門迎客,閉門學習。偶爾隔墻的鄰居把小酒小菜放在壹起,老街坊之間的暖流瞬間回流,令人享受。
午飯時間,我和朋友來到了“雨花齋”免費素食餐廳。當我們開始時,我們看到了“停止說話”的標誌。我們排在大概七八個人的隊伍後面,走到餐桌前,自己拿了壹大碗,工作人員舀了菜,然後低著頭去餐桌吃飯。偶爾有小聲音,整體環境安靜有序。因為沒有走神,簡單的四個素菜配了米飯,不鹹不油。雖然不好吃,但是吃起來很舒服。朋友小聲提醒我,每壹粒米都要吃幹凈,不然放碗的時候就要求吃完。出了食堂,對於這頓飯的奇特體驗,我依然興奮和好奇。原來這是壹家自發的、公益的、慈善的餐廳。成員可以自願或自願捐贈壹些糧油。餐館裏的大部分蔬菜都是自己種的。這種運作模式真的讓我大吃壹驚,我立刻想到了“可持續發展”這個詞。
解決吃飯問題,讓成員在免費餐中找到大家庭的歸屬感,無疑是公社的另壹個文化核心和價值核心。
“剛才壹起吃飯的還有壹個科級幹部。在菜地幹活也是壹把好手!”朋友待了不到壹年,到處都是熟人。她不僅是壹個小院的主人,也是這個公社幸福的壹員。
以認真的態度過著簡單的生活,成員們安居樂業,真的讓我覺得“幸福公社”名副其實。對於在城市生活久了的人來說,無疑是壹個安放身心的好地方,讓元神回歸原位,好好生活。
“這麽好的地方很貴吧?”
“我是2016買的。才五六千零壹平米。當然,現在已經過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