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漢代的禮俗沿襲了《周禮》,在飲食方式上有壹套嚴格的規定。在漢代,宴席不僅表現了中產階級的盛大宴飲場合,還展示了當時的宴飲習俗,包括食物加工、烹飪方法、宴飲程序和禮儀。
第壹,食物加工和烹飪的方式
糧食主要是指糧食作物,其中最主要的是谷類。事實上,漢代的糧食作物品種早已超出了“五谷”的範圍。《禮記》《月令》《漢書·食貨誌》等書中有“九糧”之說。壹些經濟作物的實物遺存,如小麥、高粱和水稻,已在漢代墓葬中出土。
(1)加工。糧食作物收獲後,要經過脫殼、脫殼等粗加工,再經過研磨等進壹步的精細加工,才能將糧食制成可食用的主食。巍山島溝南石墩竈圖中有壹個反映糧食加工的場景:畫像石右下方,壹個人用米杵剝殼。而諸城前陽臺的廚房平面圖,水壺旁邊,也是壹個人在漚飯的場景。壹般來說,畫像石中糧食的加工場景往往與糧食的烹飪場景接近,以說明二者的關系。
(2)主要炊具和主食。漢代的主要主食是米、餅、粥等。,制作方法以烹飪為主。以嘉祥嵩山祖廟的畫像石為例,它的左半部分描繪了壹個用大鍋烹飪食物的場景。把甑放在水壺頂上,壹起放在爐子上,壹人操作。漢代烹飪食物的主要工具是釜、甑、甑。水壺相當於現在的鍋,可以用來烹飪食物,而甑相當於現在的蒸鍋,可以用來蒸食物。受箅子的啟發,箅子底部被鏤空成棱柱形、幾何形和三角形的穿孔底,起到了箅子的作用。蒸的食物主要是米飯或糕點。
大米是將去皮的谷物加水蒸熟制成的。以山東諸城陽臺前石墓中廚房的畫面為例,畫面中有反映右邊是米飯,左邊是蒸好的米飯或稀飯的場景。餅是小麥面粉揉制後的蒸制食品,漢代統稱為“餅”。臨沂白莊東漢墓中的畫像石似乎反映了餅像的內容。圖中有兩個人在舉東西,形狀和餅差不多,可能是蒸餅。這可能是東漢時期已經出現蒸餅的證據。由於旋磨的逐漸普及,東漢時期的餅類明顯增多,有胡餅、蒸餅、湯餅、浸水餅等。熟食以粥為主。粥的原料中,小麥、小米、豆類、大米等谷類最為常見。米、粥、湯的名稱不同,可能是因為粥的濃度不同。根據《時世明飲食》的記載,粥是最稠的,糜是更稠的粥,湯是用谷物混合肉或蔬菜煮的。
(3)漢代人的肉類食物可分為畜、禽、魚三類。漢代畫像石中有很多屠宰場面,各種肉類食品掛在食品架上,綜合反映了漢代莊園主等中產階級的飲食結構以肉類為主。諸城前陽臺石墓廚圖中反映了很多肉類加工的場景。可以看到廚房地圖上布滿了各種臘肉,下面忙碌的廚房隊伍龐大。人員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互不幹涉。整個活動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做肉有很多種方法。本文主要以四種肉類為例:烤肉、臘肉、臘肉、湯。
(1)烤就是把肉的皮和毛去掉,用鉆穿成串,放在火上燒烤,然後加入調料作為補充。諸城陽臺前的石墓廚圖上生動再現了燒烤的場景。圖像顯示兩個人斜坐在烤箱前,將五串肉放在盒子上。左邊的人壹手翻串串,右邊的人拿著扇子助火,左手翻串串。旁邊的人旁邊有兩個鍋,裏面有烤肉串要烤。他正在把肉丁串成串。再比如下鎮青山村的石墓,壹個人跪著用鐵叉烤羊肉串,臨沂五裏堡的石墓,另壹個人拿著兩個羊肉串燒烤。這種把肉放在牙簽或鐵扡上,放在爐子上面烤的烹調方法,在漢代似乎很流行,因為這種燒的場面在很多畫像石廚圖上都出現過。《說文》中提到“烤,炮肉,從肉,著火”。根據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調度記錄,各種家禽、牲畜、動物內臟都可以穿在串上烤。
(2)臘肉是指將動物分割後,用鹽、姜等調料腌制後的肉幹。在很多漢代畫像石的廚圖中,都有掛各種肉的場景,比如巍山島溝南畫像石的左格頂上有肉,諸城畫像石的廚圖頂上有壹排肉。這些肉是在初步處理後用蠟或腌肉加工,然後掛起來風幹。這種加工方式使得這些肉制品不易變質,可以保存更長時間。嘉祥松山的竈畫大多掛在左上方,而在夏鎮發現的畫像石中,用於打蠟或腌制的肉掛在壹個木托架上,木托架位於畫像石的右下方。據《李周天官臘人》的記載,《樂府疏析》。.....蠟,小事都幹”。據此可以看出,牛、豬等大型家畜動物被切成條或塊,雞鴨等小型家禽動物被制成整體。臘味的主要原料是家畜、家禽或魚。文獻中提到的“魚幹”或“魚幹”可能是用“臘八法”加工的。
(3)吃就是把肉切細,生吃。山東諸城陽臺前的石廚圖中也有壹定的“伊”的場景描述。畫面上半部有三個人跪著可能在切肉,右上側有壹個人跪在常面前,壹手壓著魚,壹手切著魚。《韓棟方碩傳》中有“生肉即生肉”的描述,可見生肉應該是漢代的壹種生肉加工方式。當時人們吃生肉片,具體吃法是將肉片生蘸。魚糊,也就是現在吃的“生魚片”,在中國自古就有,並非日本獨有。
(4)湯就是煮肉湯。在下鎮青山村石墓的廚房畫面中,右上角壹個穿著長裙的女子,雙膝跪地,正在用水壺煮肉湯。湯在先秦時期就有了。漢代以後,湯的種類多了,材料也更豐富了。但各個階層煮湯的質量和味道差別很大,上層階級采用的調味方法很有講究,而下層勞動人民只能采摘豆芽、葵花、榆樹葉等常見蔬菜煲湯,用料也很簡單。
二、宴會禮儀
在表現宴飲的畫像石中,夏鎮青山村的畫像石清楚地顯示,兩個拿著劍的人跪在大廳裏,大廳外面有兩個侍從。大廳前的盒子是壹面墻,墻內有擊鼓、音樂、舞蹈的場景。左邊兩個人打鼓,右邊壹個打鼓。包廂左邊有四個人看音樂跳舞。在滕州山莊的廚房平面圖中,描繪了迎客的場景,壹人跪迎三客,顯示了漢代的宴席禮儀。漢代宴席的客人到了,主人會出去迎接,甚至鞠躬迎接。漢代的用座方式也體現了禮儀制度。比如家裏只有壹個客人,主人會坐在客人對面。如果客人比較多,主人坐在中間,客人分兩列坐在主人的左右兩邊。西漢後期,隨著食器的出現,吃飯前將食器放在食器上,然後直接將食器端到客人面前的桌子上,供客人食用。日常用的多是幾個小箱子。在家庭中為了表示尊重,要把盛食物的容器舉得高高的,請尊貴的人吃飯。據《後漢書·梁弘傳》記載,洪亮的妻子孟光向丈夫敬獻食物以示敬意。她“在洪倩面前不敢擡頭,以梅綺為例”,因為案子要接,所以她得輕巧靈便。
漢代的中產階級莊園主在宴飲時通常伴有舞蹈和百戲,對豐富宴飲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曲阜東安韓立的畫像石描繪了歌姬在宴會上表演的形象。在山東鄒城的城關畫像中,畫面中間有兩個長袖善舞的人,左邊的兩個人好像在舞劍,右邊的兩個人打鼓,再到右邊,他們作為伴唱相對而坐,這也表現了宴飲活動中的樂舞表演。《說苑·反質》中記載“鐘鼓弦情不自禁流”,《禮記·知望》中說“天子食之,日日樂之”,都說明樂舞是漢代宴飲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禮節性的見面,沒有酒。——《韓曙》
漢代的娛樂活動還包括拋鍋、劉波等遊戲,南微山島的石浮雕中間還有劉波的壹幕。柳博是壹種古老的桌遊,春秋至漢代最為盛行,後來逐漸失傳。扔鍋是壹種帶有競賽性質的遊戲娛樂活動。人站在壹定距離,用壹個直徑很小、口很小的小鍋作為箭靶,把短箭射入鍋口,放進去的人獲勝。宴飲既是當時人們享樂觀念的體現,也是壹種社會方式和手段,是漢代社會文化的象征和集中體現。
第三,地區間飲食文化的比較
不僅在山東,在江蘇北部、河南西部、陜西北部、浙江和四川也發現了石雕。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不同的地域特色,也正是由於環境的差異,不同地區的畫像石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與其他地區的畫像石相比,陜北畫像石在內容描寫上大同小異,但也具有顯著的地域特色。陜北地處長城以南、黃河以西、子午嶺以東、喬杉以北,是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的敏感區。漢代處於大理冰期結束後的暖期,良好的水文條件使北方地區適宜發展農業經濟。秦漢以前陜北以畜牧業為主,秦漢以後基本成為半農半牧區。公元89年'以前,陜北地區壹直是漢朝與匈奴等少數民族的戰亂地區,沖突不斷,居民以少數民族為主。後來作為邊疆地區,朝廷派兵戍邊,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移民,於是移民壹度成為陜北的主要居民,使得陜北地區形成了以漢文化為主,遊牧文化為輔的獨特文化。上述因素也使陜北農業逐漸發展起來。
陜北漢畫像石中雖然有很多表現農耕的內容,但也有壹些表現放牧場面的畫像石,如白家山漢墓橫畫像石、嚴家岔漢墓橫畫像石、寬德縣王墓東墻橫畫像石等。四十裏鋪前後室漢墓,位於墓門壹側放牧地圖第三欄,中間有壹對牛,羊在草原上吃草,遠處有麋鹿、鹿、兔等動物。整個浮雕石表現了漢代陜北的牛羊景象。綏德嚴家岔漢墓的放牧圖反映了更大的畜群。畫面左邊是並排行進的羊,後面是2頭牛,後面是5匹馬,中間是雞等家禽,後面是壹個弓箭手,後面是牛,後面是壹個皮鞭牧民。這些畫像石藝術地描繪了漢代陜北六畜壹派的繁榮景象,與史書記載的“千馬倍牛萬羊”的盛況相吻合。但是,山東水資源豐富。與陜北的畫像石相比,陜北沒有魚景。在微山島的畫像石中,有壹個船捕魚的場景,在鄒城的畫像石中,也有壹個神話般的場景,顯示三條魚拉車。
總結:
通過對山東東漢畫像石的研究,我們對東漢的社會風俗和民風有了進壹步的了解。單從飲食的角度來看,通過古今飲食習慣的對比,發現民俗的很多相似之處。中國的文明從古至今壹脈相承,中華文化的血脈貫穿各個領域,不僅是飲食,還有社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