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幫妳全寫吧
離饅頭鋪還有很遠,便聞到了壹股濃濃的面香,看著老板忙碌的身影,和源源不斷的客人。我突發奇想,不如,試試賣饅頭吧!
待老板忙完,我就匆匆走上前,與他交談起來。老板是個和藹的老人,賣饅頭也有很多年了,壹直是他壹個人,聽到我的提議,露出了微笑,很愉快的答應下來,承諾明早把饅頭鋪讓給我半天,而自己在壹旁做饅頭。我內心壹喜,連忙說謝謝,便去上學或回家了。
由於十分興奮,第二天連天都沒亮就醒了。來到饅頭鋪,老板還在睡覺,見我來得早,再次露出了微笑。立即開了饅頭鋪,開始準備起來,見他先……這些經歷就自己寫吧
準備工作完畢,人也漸漸聚集過來, 開始的人並不算多,我卻早已忙得不可開交,滿頭大汗的我壹邊聽著客人們報的名字和個數,壹邊拿塑料袋裝滾燙的饅頭,還要壹邊收錢,這兩只手真是不夠用!而後來,人更多了,簡直就是手忙腳亂,還好老板明白我的難處,見狀就過來幫助我壹起買,這下可輕松多了,不僅變成我來幫老板,甚至我都不需要動手,老板的速度太快,明明是壹個年過花甲的老人,卻如此厲害,比起我這個年輕人,我都有點自愧不如
終於,壹個上午就這樣過去了。老板遞給我半天的工錢,可我怎麽好意思收?壹再推辭老人才罷休,我詢問老板為何這麽快。老板只說,熟能生巧
可能寫的與妳經歷不同,這也只是壹個例子罷了……
2. 寫面點描寫的作文100字有趣的面點
學校為了把我們培養成與社會發展全面適應的素質型人才,決定擠出我們幾天的寶貴學習時間前往本市的壹家勞動技能培訓中心接受各種專業老師面對面的精心傳授與手把手指導,而尤其讓我們興奮的是,我班選定的培訓科目居然是烹飪中的面點制作,和所有偏愛面食的小孩壹樣,我們全班無不歡呼雀躍、心馳神往。
帶著對烹飪的壹無所知與盲目愛好我們順利到達了目的地-富臺山勞技中心,教我們面點的老師們和藹可親,笑容可掬。由於平時家長對我們的過分保護和關愛,所以我在除了能煮點方便面與蛋炒飯外,其他烹飪方面的知識空白壹片。面對毫無基礎的我們,面點老師已經在黑板上醒目的寫下了面點的操作程序與重點。我們仔細的記著筆記,耐心的聽著老師的詳細講解,那種新鮮感壹直伴隨著理論課的結束。緊接著,老師開始親手制作了,只見他用約壹斤左右的面粉兌上半來斤的水開始了第壹步—和面,他將面粉攪拌到壹定程度後開始單手揉搓起來,老師看起來好像頗為用力,動作連貫而均勻,壹會兒功夫就揉搓成了光滑而有彈性的面團,看到彈性適中,柔韌度合適後,即放在盆裏發酵壹定的時間,時間壹到,面點老師將面團平放在面板上,輕拍些許面粉至面團,將它平整的攤成長方型條狀,後用切刀分割成大小相等的饅頭胚,最後把成型的饅頭胚以間隔三厘米的距離放進蒸籠內,這樣饅頭就能開蒸了,而老師所有示範程序就暫告壹段落。終於該我們出手了,我們以分組合作的形式開始了操練,新手們出馬就是不壹樣,這兒不是水倒多了,就是那兒面粉超量了,片刻功夫下來,各小組就弄得手忙腳亂,埋怨不斷,頻頻向指導老師求救,老師在各小組間來回奔走幫忙,而我們在亂成壹團後,經過稍微的步驟調整,多次參閱筆記後理清了頭緒,步入了操作的正軌,終於比例恰到好處了,我們雙手也可以有節奏的揉搓起面團了,隨著力度的跟進與技術的慢慢嫻熟,我們的面團也變得異常光滑而有彈性起來,指導老師經過我們這組時,看到我們這漂亮的傑作禁不住豎起大拇指,大肆的誇獎了我們壹番,並將面團作為優等品向各小組來回展示了壹圈,我們自豪慘了,虛榮心與成就感同時都得到了極大的滿足,當然漂亮的面團最終還是切成型變成饅頭胚被放入了蒸鍋,經過十五分鐘的漫長等待,我們的饅頭橫空出世了,壹個個色澤均勻,光滑細嫩,象初生嬰兒粉粉的小臉,壹個個饅頭張著口,(因為饅頭中央都劃上了壹小刀)直冒熱氣,聞上去香香的,甜甜的,當然我們也親口品嘗了自己的作品,可能是自己全程參與的緣故,吃起來就是覺得香甜爽口、彈性十足,味道棒極了。
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通過這幾天在技能學校的學習,這樣與生活零距離接觸,讓我們感受到了書本上體會不到的東西,而這次面點制作的有趣畫面,將成為我成長路上的壹段美好記憶,永遠封存。
3. 壹篇作文,最好寫山西面食刀削面是山西人民日常喜食的面食,因其風味獨特,馳名中外。
刀削面全憑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
棱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歡迎。它同北京的打鹵面、山東的伊府面、河南的魚焙面、四川的擔擔面,同稱為五大面食名品,享有盛譽。
刀削面是山西最有代表性的面條,堪稱天下壹絕,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傳說,蒙古韃靼侵占中原後,建立元朝。
為防止 “漢人”造反起義,將家家戶戶的金屬全部沒收,並規定十戶用廚刀壹把,切菜做飯輪流使用,用後再交回韃靼保管。壹天中午,壹位老婆婆將棒子、高粱面和成面團,讓老漢取刀。
結果刀被別人取走,老漢只好返回,在出韃靼的大門時,腳被壹塊薄鐵皮碰了壹下,他順手揀起來揣在懷裏。回家後,鍋開得直響,全家人等刀切面條吃。
可是刀沒取回來,老漢急得團團轉,忽然想起懷裏的鐵皮,就取出來說:就用這個鐵皮切面吧!老婆壹看,鐵皮薄而軟,嘟喃著說:這樣軟的東西怎能切面條。老漢氣憤地說:“切”不動就“砍”。
“砍”字提醒了老婆,她把面團放在壹塊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鐵片,站在開水鍋邊“砍”面,壹片片面片落入鍋內,煮熟後撈到碗裏,澆上鹵汁讓老漢先吃,老漢邊吃邊說:“好得很,好得很,以後不用再去取廚刀切面了。”這樣壹傳十,十傳百,傳遍了晉中大地。
至今,晉中的平遙、介休、汾陽、孝義等縣,不論男女都會削面。後來,“鳳陽”出了(朱元璋)統壹了中國,建立明朝,這種“砍面”流傳於社會小攤販,又經過多次改革,演變為現在的刀削面。
刀削面柔中有硬,軟中有韌,澆鹵、或炒或涼拌,均有獨特風味,如略加山西老陳醋食之尤妙。傳統的操作方法是壹手托面,壹手拿刀,直接削到開水鍋裏。
刀削面裏手總結的制作刀削面技術要訣是:“刀不離面,面不離刀,胳膊直硬手端平,手眼壹條線,壹棱趕壹棱,平刀時扁條,彎刀是三棱。”要說吃了刀削面是飽了口福,那麽觀看刀削面則飽了眼福。
1958年山西省財資系統在省城太原技術比武時,高手們削出的面條,每條長21厘米左右,厚0.2―0.4厘米。每分鐘削118刀,每小時可削2500克面粉揉成的濕面團,看得人們眼花繚亂,贊不絕口。
有順口溜贊曰:“壹葉落鍋壹葉飄,壹葉離面又出刀,銀魚落水翻白浪,柳葉乘風下樹梢。”1983年5月,日本國明星食品株式會社社員八原昌元先生專程來太原拍攝面食制作電視片時,參觀了晉陽飯店、太原面食店的師傅們的精湛技術表演後說:“世界面食在中國,中國面食在山西,太原不愧是面食的故鄉。”
刀削面對和面的技術要求較嚴,水、面的比例,要求準確,壹般是壹斤面三兩水,打成面穗,再揉成面團,然後用濕布蒙住,餳半小時後再揉,直到揉勻、揉軟、揉光。如果揉面功夫不到,削時容易粘刀、斷條。
刀削面之妙妙在刀功。刀,壹般不使用菜刀,要從特制的弧形削刀。
操作時左手托住揉好的面團,右手持刀,手腕要靈,出力要平,用力要勻,對著湯鍋,嚓、嚓、嚓,壹刀趕壹刀,削出的面葉兒,壹葉連壹葉,恰似流星趕月,在空中劃出壹道弧形白線,面葉落入湯鍋,湯滾面翻,又象銀魚戲水,煞是好看,高明的廚師,每分鐘能削二百刀左右,每個面葉的長度,恰好都是六寸。吃面前,能夠參觀廚師削面,無異於欣賞壹次藝術表演。
刀削面的調料(俗稱“澆頭”或“調和”),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番茄醬、肉炸醬、羊肉場、金針木耳雞蛋打鹵等,並配上應時鮮菜,如黃瓜絲、韭菜花、綠豆芽、煮黃豆、青蒜末、辣椒面等,再滴上點老陳醋,十分可口。
4. 刀削面作文刀削面我非常愛吃刀削面,不管怎麽吃都吃不膩。
因為這個緣故,媽媽總叫我“刀削面兒。”有壹次,我和媽媽合作,做了壹碗刀削面,我把肉切成條,媽媽把面放下鍋裏,卷壹卷,面馬上軟了,再把肉放在碗,用湯碗熟了,再把面條挑上來,這樣,壹碗刀削面就大功告成了。
我品嘗著自己成功的作品,我叫媽媽過來吃,媽媽說:“我不吃,妳吃飽就行了。”我就大口大口的把自己的作品吃完了。
刀削面還可以用油炸,把面切寬點,再放在鍋裏炸,過個三四分鐘,就可以起鍋了,炸得刀削面裏再放點西紅柿汁,放在嘴裏甜甜的,脆脆的,好吃極了!我愛吃刀削面,因為它百吃而不厭,它的口味鮮美,它的香氣迷人,刀削面是我的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