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食堂,有多個維度,每個維度都很溫暖,很刺痛。
有人說壹家人好,看看廚房就知道了。只有聽著菜刀和案板的碰撞聲,聞著廚房傳來的煙火味,才能感受到壹個火熱的家的溫暖。這是家裏的食堂。
有人說:想了解壹個城市的人文生活和真實面貌,就去這裏的菜場看看吧。這是城市食堂。
汪曾祺喜歡逛菜市場:“在壹個新的地方,有人喜歡逛百貨公司,有人喜歡逛書店。我寧願去逛菜市場。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紅辣椒。這裏熱鬧擁擠,讓人感受到壹種樂趣。”
還有人說:妳想知道壹個國家的國民是否幸福,那麽妳是否買得起豬肉就是幸福的重要指標。這是國家的食堂。
紅燒肉,川味紅燒肉,梅菜紅燒肉,魚香肉絲...如果普通人的餐桌上有各種各樣的肉菜,那麽他們離幸福應該不會太遠。
如何看待壹個企業?
有人說:按照以前的邏輯,太簡單了,看看食堂!不是說“要想留住員工的心,首先要留住員工的胃”嗎?為什麽員工工作如此努力?他壹定照顧好了自己的胃。
對,有壹種炫耀,叫“曬自己公司的食堂”;有壹種嫉妒,叫舔屏“另壹個食堂”;有個跳槽的理由,叫“我想換個口味,在食堂吃膩了”!
快樂食堂都壹樣。可惜每個食堂都有自己的不幸。在說食堂之前,我們先來回顧壹下食堂的簡史。
食堂食堂,* * *壹個屋檐下的食物。世界上最早的飯堂起源於古希臘的奧諾卡裏亞部落。荷馬史詩《奧德賽》記載“人分九隊,每隊五百人,每隊準備九頭公牛祭祀”,描述了當時非常普遍的共餐制。
中國的飯堂因其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流行而聞名。戰國四君子自稱“三千食客”,不分貴賤,集體用餐。
新中國成立後,在“人民公社化運動”和“大躍進”時期,食堂得到了推廣,但好景不長,從1958的夏秋開始,到1961的夏季結束。
改革開放以來,以飯為主的餐飲業悄然經歷了壹個又壹個故事。
在壹些行業,食堂往往並不優雅,壹直是員工“吐槽”的對象。那樣的食堂,不過是個“湊合”“吃壹口”的地方。在市場化浪潮的沖擊下,很多公司的食堂都沒落了,紛紛倒閉,外賣成為主流。
令人驚訝的是,前段時間“別人家的食堂”居然壹次次爆紅網絡,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
蘇寧大食堂、華為大食堂、JD.COM大食堂也成為羨慕嫉妒恨的對象。包括華為、網易、阿裏等互聯網企業在內的上千家企業食堂參與了“頂級美食節2019全國企業食堂”評選。
作為團餐三大消費場景之壹,企業食堂為何能再次引起人們的關註?
明眼人會發現,這些有企業食堂的企業壹般規模都很大,而且有相當壹部分是上市公司。
大企業的好處是可以實現規模經濟,從而降低成本,保持菜品品種豐富。保和堂參觀了南京蘇寧總部的食堂,4000多平米的巨大食堂,上百種菜品。員工很難吃膩!
妳也會發現,這些企業大多是新興行業,工作強度大,美食其實讓妳更快樂。
壹個華為R&D人說:每天叫醒我的胃三次。壹大早來到公司,是因為想著公司豐富的自助早餐;中午,我吃完了“滿漢全席”,高高興興地回到座位上繼續工作;晚上加班的時候拿了宵夜券,突然沒了氣,努力完成工作...
而且這些企業都是互聯網相關企業,具有互聯網營銷的天然優勢。
企業食堂難道不是企業品牌推廣的重要出口嗎?江湖氣十足的劉,會像美食城壹樣在食堂與員工小酌壹杯;阿裏食堂叫“未來餐廳”,壹秒支付,頗有程序員氣質;網易丁磊喜歡養豬,網易食堂自稱“豬工廠”。
只是網絡名人畢竟是網絡名人,和現實還是有距離的。
過去幾天,華為員工抱怨食堂飯菜差、定價高、服務不到位。這也讓我們看到了網絡名人與現實的差距。但是,有人說:“妳到底為什麽要這麽做?這是要上天嗎?”?
華為輪值CEO徐誌軍在《給R&D員工的報告》中回復:有關幹部可以調去幫廚三個月,實踐他的建議,直到回到R&D崗位。任對的這個意見表示支持。
嘗嘗吧。請自便。
有壹種說法是:
不要點壹個小食堂,有自己的優缺點。
三秋已經進行到壹半了,所以不要讓秋寒傷了妳的心。
感謝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