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生在當代,我們對“民以食為天”這句話感受並不深。溫飽問題已經不是最迫切的民生問題,大部分人都過上了吃肉的生活。然而,古代人的飲食是壹個巨大的問題。饑荒常年存在,吃不飽是民生常態。那麽古代的窮人吃什麽呢?
如今,壹日三餐已經成為壹種日常習慣。少了壹頓飯,妳會覺得不舒服,但其實壹日三餐的習慣在古代是不存在的。古人吃飯是為了不餓死,所以壹天壹兩頓飯就能活下來。
此外,在君主集權制下,有時為了解決某地的饑荒,壹些窮人可能壹天只吃壹頓飯。但富人的情況則相反。雖然他們壹天吃兩次飯,但是他們吃的食物和窮人的有很大的不同。
現在我們看古代電視劇,宮裏的壹些貴族,各種美食應有盡有,吃的好像也很講究。但實際上這種情況只有皇室才有,真實歷史中的皇室飯菜遠沒有電視劇裏的好吃。
壹日三餐的習俗是在宋代夜市出現後逐漸形成的。然而,奢侈的壹日三餐仍然屬於富人,窮人即使比以前好,也吃不起三餐。但是不管是壹日三餐還是壹日兩餐,現在的人可能壹天都堅持不了這個方面。為什麽這麽說?
首先要討論的是古代窮人吃什麽?壹直有個說法,我們的人生有五谷雜糧。大米、小米、小米、小麥和豆類構成了我們歷史上最重要的谷物。然而,並不是所有的作物都在中國種植。例如,土豆,今天的壹種重要食物,是在17世紀引入的。
周朝以前,連小麥都沒有出現。古代人能吃的食物種類比現代人少很多。他們的主食是小米,也就是小米。現在早餐壹般用小米煮粥,不再是主食選擇。
但在古代,玉米是大多數人唯壹買得起的食物。他們可能整天只吃玉米。周朝以後,小麥出現了,在饅頭出現之前,人們就學會了做饅頭。後來隨著經濟和農業的改善,小麥逐漸成為主要糧食。
今天不值錢的饅頭,在當時也是只有有錢人才能吃的食物。有了五谷雜糧,就需要菜來吃。元朝的時候,朱元璋說四菜壹湯,但是元朝之前,很長壹段時間,窮人都是吃野菜的。
《本草綱目》記載“蕨類植物生長於山中。像紫草這樣的根。人吃什麽就吃什麽。”這說明古代窮人吃野菜是很普遍的。其實野菜還是比較好吃的食物。饑荒來臨時,樹皮成了大多數窮人的選擇。現在人們認為樹皮不能吃,但在古代它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
到了明朝,紅薯傳入中國,由於對環境的適應性很強,很快受到窮人的歡迎。紅薯吃起來很甜,飽腹感很強,價格也不貴,窮人的飲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也正是因為紅薯的引進,從根源上緩解了“吃飯”的問題。明清時期,中國人口也迎來了井噴。直到現在,紅薯還被視為主食之壹。
上面提到的壹系列食物已經沒有古代那麽重要了。小米主要用於粥和早餐,而野菜已經不是現代人的食物範疇。紅薯雖然還能吃,但不是好吃的。
試想壹下,如果我們從現在開始天天吃玉米和野菜,有多少人能堅持下來?
看水滸的時候,有壹個特別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水滸英雄吃肉的形象。每壹個吃肉的描寫都是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我們甚至經常可以在文學作品中看到“無肉不歡”的描寫。
這些英雄吃肉的方式總讓人覺得肉的味道很棒,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很明顯,古代人的肉菜並沒有看上去那麽好吃。首先,這些經典的傳世文學作品總是描寫有錢有勢的人的生活,而未能觸及真正的窮人。
吃肉在古代是窮人的奢侈品。他們可能壹年都吃不上壹口肉。另外,中國現代人吃豬肉最多,但有意思的是,古代精英基本不吃豬肉,因為在他們看來,吃豬肉是壹件非常不好的事情。
古代人壹般都吃牛羊肉,但在農耕經濟下,牛是農業生產力之壹,人們對牛非常尊敬。只有死後才能宰殺,所以牛肉壹般不常見。
所以牛肉稀缺,羊肉吃的多。直到宋代蘇東坡發明了東坡肉,豬肉才逐漸流行起來,成為最常見的肉類食品。
吃肉在富人中很常見,但他們吃的肉肯定對現代人不好。在經濟沒有那麽發達的時代,吃飽是人們最大的追求,所以對口味的要求並不高。
現代人做飯離不開調料,比如醋、鹽、醬油,但古代沒有這麽豐富的調料。肉的烹飪只要大部分時間都是煮熟的就可以吃。但是古代人還是愛吃羊肉的,沒有調料的覆蓋,肉的氣味很濃,絕不是現代人愛吃的肉。
在前幾年穿越劇流行之後,很多人經常說穿越回去可能會改變歷史,因為現代人有歷史知識。但或許人們沒想到的是,穿越回古代連吃飯都會成為壹個巨大的問題。
了解了歷史真相後,說“民以食為天”似乎並不為過。在古代,窮人吃的是簡單的食物,食物種類不多,也沒有調料。他們吃東西只是為了生存。
在古代,窮人的飲食,如果是我們,可能壹天都堅持不了。當代人早已習慣了壹日三餐,以肉為生。人們對食物的追求不再局限於填飽肚子。好吃的菜越來越多,壹般人都吃得起。
時至今日,甚至還有壹個叫吃廣播的行業,依然備受追捧。吃廣播業的泛濫不僅是對糧食的浪費,也是對壹代又壹代中國人為解決溫飽問題所做努力的不尊重。現代人不能拘泥於古代窮人的飲食,但需要記住實現溫飽的艱辛,堅決不能浪費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