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工科生如何為制造業的發展做出努力?

大學工程教育中理論與實踐脫節是壹個世界性的問題嗎?最大的原因是大量的工科教授缺乏從學校到學校的工程實踐經驗,從課程設置到教學都無法真正與工程實踐相銜接。美國和加拿大很早就開始了合作教育制度,也就是合作教育,確實是大學和產業界合作的結果。學生的學習在課堂和行業中交替重復。合作制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工科大學教學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

改革開放最大的經

工科生如何為制造業的發展做出努力?

大學工程教育中理論與實踐脫節是壹個世界性的問題嗎?最大的原因是大量的工科教授缺乏從學校到學校的工程實踐經驗,從課程設置到教學都無法真正與工程實踐相銜接。美國和加拿大很早就開始了合作教育制度,也就是合作教育,確實是大學和產業界合作的結果。學生的學習在課堂和行業中交替重復。合作制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工科大學教學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

改革開放最大的經

工科生如何為制造業的發展做出努力?

大學工程教育中理論與實踐脫節是壹個世界性的問題嗎?最大的原因是大量的工科教授缺乏從學校到學校的工程實踐經驗,從課程設置到教學都無法真正與工程實踐相銜接。美國和加拿大很早就開始了合作教育制度,也就是合作教育,確實是大學和產業界合作的結果。學生的學習在課堂和行業中交替重復。合作制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工科大學教學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

改革開放最大的經濟成就就是“中國制造”的大發展。“中國制造2025”將成為未來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工程教育將提供人才基礎。中國在工程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國制造的大發展也與此密不可分。而我國的工程教育仍然是傳統模式,以課堂教育為主,以實踐性質的畢業設計為主,這是進壹步的歷史要求,改革是重中之重。這種合作制度值得中國大學工程教育借鑒。觀察者網發布《工學結合推動科技創新創業》

(/郭曉鳴/2017_03_08_397687.shtml)

本文介紹了合作制,但郭文勇的勤工儉學觀容易被誤解。合作制與傳統的勤工儉學有著本質的區別。學習期間賺點生活費不是合作制的主要目的,合作制與高校科技創新無關。

對於很多人來說,科學和工程經常被混淆,但科學和工程有很大的不同。理科以理科教育為主,畢業生主要從事科學探索。科學探索的基本特征是從已知出發,通過理論或實驗方法探索未知。因為現實世界高度復雜,科學探索的學科越來越細。另壹方面,高度專業化的學科之間存在許多交叉領域,形成大量邊緣學科,成為新的探索內容。

工科側重於工程教育,畢業生從事工程實踐。主啊。工程實踐的特點是,給定具體問題,有現成工具可以解決,沒有現成工具也要解決工具;如果有精確嚴密的方法,就用精確嚴密的方法,如果沒有,就用近似的方法,如果實在不可行,就憑經驗估算,然後把安全系數放在最底下。工程方法有最好的理論基礎。如果沒有,只要管用就好。由於現實世界中的問題是完全呈現的,往往不符合理論方法所依據的理想化的假設框架,所以判斷具體方法、數據和經驗是否適用,與其說是科學,不如說是藝術。工程實踐的關鍵是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下安全、可靠、經濟地解決問題,創造力是次要的。這些都決定了工程教育不同於科學教育。

另壹方面,工程技術實際上比現代科學起步更早。當沒有科學方法的時候,人們已經在建造橋梁和房屋,制造汽車和輪船。在沒有科學方法指導的時候,只能靠經驗和試錯。當我們比現有經驗更進壹步的時候,就只能靠安全系數來保證不會出問題。米開朗基羅在羅馬建造聖彼得大教堂時,就想建造壹個像羅馬萬神殿那樣的大穹頂,但缺乏科學的計算方法,不得不添加材料。最後,圓頂座椅的底部有壹米多厚。這當然造成了浪費,但在缺乏準確方法和數據的情況下,這也是壹種典型的工程方法。隨著現代科學方法的發展,工程技術變得更加科學,不僅有精密的工具,還有精細的思維。這本身就是進步,不是問題,問題出在工程教育上。隨著工程科學的細化和深入,工程研究的起點越來越高。到達起跑線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前進需要巨大的時間、精力和資源。理論上工程研究和工程實踐交替進行,是最理想的,但實際上這樣的機會很少,沒有時間。遺憾的是,這造成了工科教授偏重於工程研究背景,缺乏工程實踐。工程方法越來越細,必須掌握的東西越來越多,客觀上造成了課時不足的問題。從事工程實踐的人,缺乏足夠的理論背景,對於工程教學是“不合格”的。工程教育是理論和實踐相分離的。

工程實踐不僅僅是技術、工具和方法的積累。工程技術有科學的壹面,也有藝術的壹面。這門藝術不是琴棋書畫,而是在資源有限、信息不完整、不確定的情況下,直覺、經驗、判斷和許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比如軍事書籍的裝備就像科學,有壹定的規律,但工程技術就像帶兵打仗,教條主義害死人。

工程實踐也需要團隊努力。現在提倡工匠精神,但工匠是在工程師設定的技術方向下操作的。就像在部隊裏,壹個有經驗的老班長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但他還是壹個指揮戰鬥的排長。但指揮部不只是指揮軍官,需要溝通作戰方案,得到官兵的理解、支持和補充,根據指揮意圖隨機應變。對於工程師來說,壹個給定的問題只是壹個開始,需要深入了解問題的性質、範圍、歷史和教訓,這壹切都是從溝通開始的。

工程師不僅需要組織領導力、團隊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還需要了解和熟悉各種行業法規和標準,還需要了解和熟悉公司內部的工作流程和工程標準。機械的理解是不夠的。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礎上,合理解釋和填補各種規定之間的灰色空間。最重要的是,工程師的存在不是因為個人愛好或者對事業的執著,而是為了幫助公司盈利或者幫助業主實現特定的商業或者公益目標。工程師必須善於根據公司的運營目標開展日常工作。工程科學和“工程藝術”兩者各有所長,有團隊精神,在資源有限、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也能有效工作。這就是工程師的英雄本色。

但這些都是大學工科教育很少涉及的內容。不僅如此,工程教育很容易把各種具體的工程方法列在壹個系統的、深入的框架裏,而且做得很粗放,卻丟失了全局。如果妳不小心,妳很容易只看到樹而看不到樹林。對於尚未入行的大學生來說,只知道如何學習大量的定理和方法,不知道如何聯系到具體的工程問題,不了解各種方法在工程實踐中的定位。這種現象並不罕見。但其實這個東西也沒那麽可怕。沈下心來做就能掌握。這就像做菜,老是看菜譜和做菜技巧,只會越來越害怕,真的擼起袖子幹了,就這樣,差不多就好吃了,肚子飽了也能壹直做下去。換句話說,工程實際上就是邊做邊學,邊做邊學。

工程教育脫離工程實踐並不是壹個新問題。1901美國利海大學新學科教授赫爾曼·辛德勒註意到,來大學之前工作過壹段時間的學生明顯更成熟,他們的學習也更有目的性和有效性,在校期間在外工作的學生也是如此。當然,這不是送外賣、在工地上扛大件之類的兼職,而是與專業相關的短期工作。受到這樣的例子的啟發,他開始設想壹個大學和工業界合作教育的體系,這就是合作教育概念的開始。1903,辛辛那提大學聘請迅達授課;1905,辛辛那提大學決定支持他開設壹年的合作課程,但如果實驗失敗,大學將不負責任。2005年,辛辛那提大學理事會再次決定,實驗期結束,100年後,大學終於全面負責合作制。

當然,辛德勒的實驗是成功的,辛辛那提大學在2005年決定承擔全部責任只是壹種推倒重來的形式,根本沒有必要。辛德勒後來從助理教授晉升為工程學院院長,並擔任辛辛那提大學代理校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合作制成功帶來的威望。現在在辛辛那提大學的校園裏有壹座他的雕像。高校裏牛人多,造個雕像也不容易。辛德勒在學術界的貢獻和聲譽可想而知。而且2006年辛辛那提大學還建了合作教育名人堂,可見我們的重視程度。

在美國,東北大學、安提阿學院、由通用汽車學院改制的凱特林大學、德萊克塞爾大學甚至普渡大學都是合作制的中堅力量,許多實行合作制的大學還組成全國性的學術機構,負責協調事務,交流相關經驗,制定共同標準,如ASEE。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率先於1957開始合作辦學。此後,大多數設有工程系的大學都開設了合作課程,CAFCE負責加拿大大學的合作教育。現在合作教育從工科延伸到社會、藝術、醫學等。,其工作地點也從當地擴展到省、州、全國,甚至其他國家。比如加拿大的幾所大學都有和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合作的機會。

合作制有同時制和交替制。同時上課,工作半天;交替制集中上課壹個或幾個學期,然後工作幾個月,再回來上課,再工作,以此類推。交替制更為常見。北美大學壹般有兩個學期,秋季四個學期,春季四個學期,中間從聖誕節到元旦放假兩周,五六七八月放暑假,相當於正常學期。大部分學生在暑假打工賺錢,如果家庭條件好當然放野鴨。也有把暑假作為第三學期的,可選擇的課程比較少。合作制也利用暑假時間,成為三學期制。課堂學期數與普通大學生相同,也就是說四年制有八個課堂學期,但也有工作學期,壹般要求工作學期總時間在16-24個月之間,不同學校和院系要求不同。

交替系統有多種方式。比如大壹分兩個班。A班上學期才大壹,下學期是打工學期。暑假回來就補下學期,然後是四個月的打工學期,就這樣交替到最後壹年。B班已經連續大壹兩個學期,接下來是四個月的打工學期,然後交替。大壹上學期和大四下學期是A班和B班合並的唯壹時間。在特殊情況下,允許將兩個工作學期合並為壹個長達八個月的工作學期,並且接下來的兩個課堂學期也是背靠背的。這樣學完五年,壹共24個月的工作學期,沒有暑假,但是課堂學期數和非合作制壹樣。這樣做的好處是工作學期分布均勻,避免所有學生同時去各個公司敲門尋找工作學期的機會。分散的工作學期也提供了更多不同的機會去嘗試不同的公司和工作性質,也有利於逐步將所學與實踐相結合。再極端壹點,如果妳在實踐中發現自己選擇的專業不適合自己,可以提早做出轉專業的決定。

還有壹種做法是大壹大二只有壹個工作學期,大二大三之間有壹個長達八個月的工作學期,大三大四之間又有壹個長達八個月的工作學期。這樣四年半就可以完成學業,累計工作學期20個月。如果安排稍微寬松壹點,也可以中間插入壹個暑假放松壹下;或者再加四個月的工作學期。當然,完成學業需要五年時間。這樣做的好處是工作學期的重點在後,有利於時間長了以後將壹定的知識系統地應用到實踐中,也避免了工作經驗的碎片化。

更極端的是,前三年只安排了4個月的工作學期,但在大三和大四之間,壹下子安排了16個月的漫長工作學期。這和平時的緩刑犯比較接近,工作經歷也比較完整。這有好有壞。如果16個月碩果累累,接下來的就業自然就來了。如果磨合有問題,就浪費了。

在合作教育中,工作學期與課堂學期同等重要。每壹個工作學期都必須考慮在符合要求的地方工作,在名單上認證,不能隨便找個雜貨鋪或者七大姑八大姨的小作坊打工。工作學期結束,對方必須出具證明,說明是否符合要求,才能通過學期。大學有專門的機構,通常會和相當壹部分大中小公司建立固定的合作關系,幫助學生落實工作學期,但不負責找地方,最終還是要學生自己去找。找工作是合作教育的壹部分。在這裏,名牌大學不僅畢業後前途壹片大好,而且在工作學期找工作期間也得到體現。非名牌大學也有機會,因為這樣的“短期非正規就業”門檻低,沒有心理負擔,容易接受新面孔。只要證明自己的實力,新面孔就有機會成為老品牌。另壹方面,行業領袖在工作學期的就業記錄對畢業生求職非常有用,也是大學招生的鐵證。

工作半年,公司給補貼,有的還按照招新人的標準給安置費(含往返機票)。這個是公司直接發給學生的,沒有統壹標準。但大公司為了吸引優秀的學生,往往會開出接近新招聘的入門級工程師工資的補貼。這不僅足夠溫飽,而且通常足以支付至少同等數額的課堂學期學費和學校生活費。換句話說,合作生往往可以在很少或沒有教育貸款的情況下完成學業,所以對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的學生很有吸引力,這比暑假打工強多了。對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的吸引力主要在於就業前景。工作學期相當於公司的試用期。喜歡的話,早點打個招呼,畢業直接報道。不喜歡,學期就結束了,大家都沒有心理負擔。當然,選擇是雙向的。優秀的學生在不同的工作學期體會到不同的工作環境,畢業時在之前的幾個工作學期被用人單位邀請是常事。

另外,上大學對很多人來說是壹個漫長的旅程,但它仍然是高墻內的“安全港灣”。工作學期即將走向社會。妳不僅要再次遠行,還要學會自立。總是嚼不爛,也沒有鐵哥們幫妳。在不同的新環境中建立自己的世界,這是合作系統的壹個特點。學會成長可能也是中國教育的缺失。

大學大三期間,專業知識沒有學過。這個時候工作學期主要是壹般的文秘任務或者不需要專業知識的任務。很多公司不需要這麽廉價的勞動力,而且四個月太短了,壹搞清楚東南西北就走了,這樣的事情比較少。即使四個月交替,他們也可能回到同壹個地方,做最後壹次,節省磨合時間。大學四年級的時候,我已經把專業基礎課都上了,可以做點什麽。如果工作期限長,我可以做點什麽。

合作大學生做什麽?壹般是“技術學徒”。這也難怪,畢竟他們不是正式員工,也呆不了多久,所以不能給太關鍵太長遠的項目。而且大學沒畢業,高級專業課也沒上過,要求不能太高。以某化工廠為例,典型工作包括數據收集和分析,例如,某設備在過去幾年不同產品、不同產出期的運行情況與故障率的相關性分析,短平快技改項目的組織(找人開會、寫報告、跑腿審核等。)、日常運營報表等。、或計算機控制系統的圖形顯示修改、或簡單的數據或圖形處理編程。如果條件好的話,對於壹個完整但相對簡單的控制應用來說是可以做到的。總之要有意義,不要太挑剔。這不是秘密,但我主要是怕萬壹出了差錯會出大差錯。而工作學期的學生並不要求獨立,甚至不允許獨立。都是有專人帶領和指導的,壹般是公司裏的中高級工程師。壹切都應該重新檢查以確保它是正確的。畢竟這是壹個教育過程,不是童工。除了自己做,大部分有在職工程師的技術、業務、行政會議、集體討論同學也參與,學習了解工程師的日常工作。有時崗位的人因為自己的事情不能參加會議,甚至可能會派學生代表自己參加會議。

在工作學期中,學生會接觸到課程中沒有學到的東西或者課程外的東西。由於時間和條件的限制,可能無法完全了解。但是,在河邊走了太多,至少看過不濕鞋河水是怎麽流的,聽過太多了。實際問題和工程方法總是讓人印象深刻壹點。當我種下種子的時候,當我回到課堂的時候,我常常能把課堂內容和我看到的實際情況聯系起來,學習容易更有目的性和有效性。另壹方面,妳在課堂上所學的東西其實也是為了這個目的,也是壹種強化學習效果的方式。退壹步講,學生在不同的工作學期對自己未來的職業有第壹手的了解,有助於堅定自己的職業方向或者盡快改變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合作制只用於本科教育,研究生沒有合作教育。這是由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本質區別決定的。本科教育本質上是大規模生產,工作學期提供了壹定的個性化成分。研究生教育本質上是導師制,沒有壹刀切的模式。研究生怎麽帶,跟教授的性格和方法有較大關系。教授可以派研究生到網站上做研究或其他工作,也可以不派。這完全是教授和研究生之間的事情,壹般被大學忽略,與合作辦學的整體組織無關。此外,教授不參與合作教育的工作學期部分,因此教授與行業的關系與合作制無關,合作制對教授的科技成果轉化沒有特殊作用。

對於公司來說,合作制不僅是招聘的預選,還可以通過與大學的直接互動或與學生的間接互動來影響大學的工程教育。對於高校來說,合作制不僅為學生預留了就業崗位,也是彌補工程教育與工程實踐日益脫節的重要手段。還有壹個作用就是專業能力更符合就業市場。如果工作學期不能解決,就業市場能否容納這麽多畢業生就更成問題了。學生不必等到畢業才感到驚訝。另壹方面,如前所述,打工學期的短期但零距離性決定了進入門檻較低,有利於有實力但缺乏威信的大學和專業建立影響力和威信,也有利於篩選虛名多於實力的偽名牌大學。

對於有崗位的中高級工程師來說,工作學期的學生可以幫忙打零工跑腿,也可以幫忙做很多瑣碎但簡單重復的工作,但無疑帶來了更多的日常指導負擔。每天的工作量不會因為帶學生而減少,這部分額外工作沒有津貼,屬於義務勞動。當然,公司支持合作制。在個人年終考評中,帶學生可以算作領導和說教。如果妳做得好,年底可能會有壹點獎金,但僅此而已。通常主要是出於職業和人才培養的公德心。很多人當年也有過工作學期的經歷,現在是時候回饋社會了。

當然,合作制也不是完美的。對於學生來說,至少需要四年半到五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學業,別人睡懶覺高高興興的吃老人也是很辛苦的。此外,合作制度對課堂學習並非沒有影響,尤其是四個月交替的短間隔制度。課堂學習容易支離破碎,語無倫次。剛剛好像懂的東西,在廠裏泡了四個月,然後就忘了。這也是更長的班級學期和工作學期更受歡迎的原因。另外,對於立誌讀研的學生來說,以後可能以理論研究為主,工作學期的工作經驗不壹定有用,這也延長了大學時間。

對於大學來說,合作制打亂了正常規律的學期輪換,每個學生都可能有單獨制定課程的問題。大學要保證必修課在所有課堂學期都能覆蓋,不容易集中安排。還會出現不同年級的學生坐在同壹個教室,同年的學生反而坐在不同教室的情況,學生管理的工作量要大很多。此外,壹些合作學期安排需要在暑假安排課程,進壹步打亂了學校周期。合作制給大學增加了很多工作量,只有在大學的大力支持下才能完成。但是合作制很有效,特別受業界歡迎。在北美,對於工科畢業生,很多大公司壹般不招非合作大學畢業生,除非學習特別優秀。

對於中國來說,工程教育本來就與實踐脫節,大量高校的出現進壹步加大了教師的壓力。合作制不僅彌補了學校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也是就業和招聘改革的契機,值得思考。

支持原創,分享,喜歡,看質量壹氣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