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傣族人民的菜單

傣族人民的菜單

傣族人有自己獨特的歷法。傣歷與公歷相差638年,即公歷639年為傣歷元年。傣歷的年是陽歷年,但月是陰歷月。傣族日歷分為三個季節,從1月到4月為冷季,從5月到8月為熱季,從9月到12月為雨季。

傣族人非常喜愛詩歌,尤其是長篇敘事詩。趙樹理、南蠻那、何鄂、洛桑·尼瑪等敘事詩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傣族服裝,男子穿無領雙排扣或大排扣小袖上衣,長袖長褲,天冷時蓋毯子,並用白布或綠布遮住頭部。紋身的習俗非常普遍。男孩十壹二歲時,被要求在胸、背、腹、腰、四肢紋上各種動物、花卉、幾何圖案或傣族圖案作為裝飾。婦女傳統上穿短袖和裙子。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穿著白色或猩紅色的內衣,腰小,下擺寬,各種筒裙。芒市等地的女子,婚前穿淺色大排扣上衣、褲子、小蠻腰,婚後換成雙排扣上衣、黑色裙子。內地傣族的婦女服飾與邊疆基本相同,但具有地域特色,故常被其他民族稱為“花腰傣”、“傣秀傣”。

潑水節是傣族最具民族特色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族日歷的新年,從6月6日持續到7月6日,相當於公歷的4月。在潑水節,人們會拜佛。姑娘們會用飄著鮮花的淡水為佛祖洗塵,然後互相潑水,互相祝福。壹開始是用手和碗潑水,後來是用鍋和桶,潑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連成壹片。潑水節期間將舉行賽龍舟、飛高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

傣族人居住的竹樓是壹種幹欄式建築。竹樓近似正方形,由幾十根大竹子支撐,樓板懸空;屋頂用茅草排覆蓋,竹墻縫隙大,既通風又透光。屋頂兩側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樓分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打稻織布的地方。傣族男子壹般穿無領雙排扣袖襯衫和長袖長褲,裹以白色或藍色布料。傣族婦女的服飾各地差異很大,但基本上都是以束發、裙、衫為特征。裙子到腳,衣服又緊又短,下擺只到腰,袖子卻又長又窄。

傣族是最早種植水稻的民族。西雙版納有“滇南糧倉”的美譽。“芒市小米蓋飯”也是雲南人所稱道的。在優越的自然環境中,傣族人民用獨特的原料形成了獨特的傣味。其烹飪技法深受佛寺菜和漢菜的影響,烹飪方法趨於成熟。主食以米飯為主,喜歡吃酸、辣、麻、烤的食物,喝酒嚼檳榔。

因為他們經常去離村子很遠的野外打工,回來吃飯不方便,經常在野外吃。另外,他們不擅長用筷子吃飯,習慣用手夾米飯。所以糯米正好適合他們的要求。與戶外用餐相伴而生的菜肴,如酸肉、燒雞、糯米飯、苔松、鱔魚幹、竹筒飯等。,可以在家做,也可以不用鍋野火做,很方便的佐餐。因為他們經常吃粘稠的食物,不容易消化,吃酸性食物有助於消化。難怪其他民族叫他們“酸傣”。因為與生活環境有關,傣族人吃螞蟻、蜂蛹、酸筍、火雀和有腥味的食物(如魚、鱔、螺、苔、牛肉),體現了他們適應環境、就地取材的聰明。

有烤、煎、炸、炸、煮、涼、蒸;雞、鴨、魚、肉;草、果、菜可謂囊括了烹飪的全部方法,包括山珍海味。

烤蔬菜包括雞肉、牛肉丸、牛肉松、豬肉、鯉魚和鰻魚。全部包在壹種芳香宜人的山草裏,用各種香料和蔬菜烘烤。味道鮮美,肉質細嫩,有嚼勁,營養成分基本保留。尤其是鱔魚切成薄片,牛肉丸插上堅韌的草根,讓人忘了血,愉快地品嘗。

最奇怪最奇怪的炒菜是青苔片,苦涼菜,酸香蕉片,牛皮膠條。這是滿漢全席。這是四川、廣東、江蘇、福建和李來的特色。青苔片用冷油炸制,色澤青綠,味涼微寒。酸香蕉不能生吃,又澀又硬。油煎後,又軟又甜。牛皮膠是用牛皮制成的。油炸前,顏色是半透明的玻璃色。油炸後潔白有光澤,脆脆的。壹種名為“米楠”的番茄青椒芫荽醬蘸在上面,送入口中。真的是香而不燥。脆裏有軟感,酸甜鹹。

炒也奇怪:青椒裹肉。把油膩的食物藏在肥美蔥郁的辣椒肚子裏,讓人知其味而不知其質,大概是用正規的文學來裝點內容,營造出直觀的美感,壹下子贏得了人們的青睞。炒出來的是臭蒸蛋,又臭又香,香中帶著苦澀的寒意,讓人回味再三。

水煮雞是酸筍。版納到處都是青竹,傣族人用嫩竹筍腌制後煮雞,有種“有真意在其中,卻忘了想說什麽”的獨特風味。而且版納的雞大多是烏骨雞,身材修長,很少肥胖。肉質香醇,和酸筍壹起煮真的很好吃,簡單,清淡,好吃。

還有水煮雞肉。當然和郭沫若先生最愛吃的四川水煮雞是不壹樣的。沒有濃濃的鹹、麻、辣的味道,有的清淡可口。這大概是因為戴家不囿於傳統,取長補短,融會貫通。龍,創新的傑作。的確,傣族同胞生活在中老年。緬甸交界處,毗鄰泰國和印度。東南亞的文化歷史、風俗民情,甚至宗教習慣對其影響很大。傣族人非常開放自由,善於博采眾長,所以博采眾長,融會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