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濰坊有哪些家鄉文化?

濰坊有哪些家鄉文化?

中文名:濰坊

外文名:濰坊

別名:風箏之都

行政類別:地級市

地點:中國東部

所轄區域:濰城區、奎文區。

政府駐地:奎文區

電話區號:0536

郵政編碼:261000

位置:山東半島西部

面積:15859平方公裏

人口:2009年底,戶籍人口867.85萬人。

氣候條件:北溫帶季風區

著名景點:萬園、風箏博物館、雲門山、範公亭、嶧山國家森林公園等。

機場:濰坊機場

火車站:濰坊站

車牌號:魯G,魯v。

行政區劃代碼:370700

學校:濰坊學院

濰坊市地圖

在山東的東部,有壹座被綠色環繞的花園城市。她有勤勞樸實的市民和美妙的濕地。還有傳承千年文化的風箏。她就是濰坊!濰坊是山東半島的交通樞紐。濰坊港有國家壹類開放口岸,洋口港有國家二類開放口岸。濰坊機場已開通至北京、上海、廣州、海口的航班,是中國四大航空郵件處理中心之壹。濰坊市地跨北緯35° 41′—37° 26′,東經108° 10′—120° 01′。

地理位置

濰坊西距省會濟南183公裏,西北距首都北京410公裏。南臨沂山,北依渤海,是山東腹地通往半島的咽喉,吉焦鐵路自東向西穿城而過。東接青島、煙臺,西接淄博、東營,南接臨沂、日照。南北長188km,東西寬164km。該市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為山地丘陵,中部為平原,北部為沿海灘塗。山地、平原和灘塗面積分別占總面積的28.7%、57.7%和13.6%。全市有大小河流112條,其中55條河流流域面積100平方公裏,主要水系有渭河、彌河、白浪河、膠萊河、小清河。海岸線呈東南-西北走向,呈弧形,西起紫麥河口,東至膠萊河,全長143公裏。

自然概況

該市地處北溫帶季風區,背靠陸地面向大海,氣候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冷夏冬季炎熱,四季分明;春季多風多雨,容易發生春旱;夏季炎熱多雨,高溫高濕;秋高氣爽,深秋幹燥;冬天幹燥寒冷,冷風頻頻吹來。年平均氣溫12.3℃,年平均降水量約650毫米。

濰坊市地圖

礦產資源豐富,種類多,分布廣,金屬礦產少,非金屬礦產多。已經發現了50多種礦物。金屬礦產主要有金、銀、銅、鐵、鉛、鋅等。非金屬礦物包括膨潤土、沸石、珍珠巖、鹽水、藍寶石、石油、煤、黃鐵礦、重晶石、型砂、鎢鉻鈷合金、石灰石和花崗巖。

近海漁場主要是萊州灣。水域面積6000多平方公裏,水深5-20米,常年水溫在0-27攝氏度之間。主要經濟魚類有梭魚、鱸魚、黃姑魚、黃姑魚、鱗魚等。,而蝦蟹主要包括對蝦和梭子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古老的,比如宋代的“青州白球”。

行政區劃

截至2010、12、31,濰坊下轄奎文、濰城、寒亭、坊子四個市。

臨朐

區、濱海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和經濟開發區,臨朐、昌樂兩縣,以及青州、諸城、壽光、安丘、高密、昌邑六個縣級市,轄34個街道,147個鎮,10個鄉,9495個自然村。2009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867.85萬人,常住人口8951.5萬人,含非農業。

風箏廣場

工業人口43071萬,少數民族50個,總人口3.4萬人。

濰坊面積15829平方公裏,人口867.85萬(2009年)。

濰城區面積290平方公裏,人口40.6萬。郵政編碼是261021。

寒亭區面積1.200平方公裏,人口42.3萬。郵政編碼是261100。

坊子區面積345平方公裏,人口30萬。郵政編碼是261200和261206。

奎文區面積183平方公裏,人口53萬。郵政編碼是261041。區人民政府設在勝利東街。

安丘面積1,71.3平方公裏,人口921,000。郵政編碼是262100。

安丘角

[1]昌邑面積1578平方公裏,人口57.7萬。郵政編碼是261300。

高密市面積1.524平方公裏,人口84.7萬。郵政編碼是261500。

青州面積1.569平方公裏,人口90.6萬。郵政編碼是262500。

諸城面積2168平方公裏,人口1.06萬。郵政編碼是262200。市人民政府駐密州街道辦事處。

壽光面積2072平方公裏,人口102.1萬。郵政編碼是262700。市人民政府駐聖城街道辦事處。

壽光

臨朐縣面積1834平方公裏,人口85.4萬。郵政編碼是2626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街道辦事處。

昌樂縣面積1101平方公裏,人口61.8萬。郵政編碼是2624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街道辦事處。

歷史演變:

濰縣,現為解放前山東省濰坊市(地級)舊名。特產包括風箏和年畫,在國內外都很有名。威縣自古以來就是東萊第壹城,北海名城,文風鼎盛,割據不斷。清代山東有六個狀元,光緒年間魏縣有兩個狀元。明清乃至民國時期,魏縣經濟繁榮。乾隆年間有“南有蘇州,北有魏縣”之說。曾在魏縣任職的鄭板橋,更留下“三宵燈火不曾收,玉金滿樓;“雲外唱曲外吹笛,威州原是小蘇州”的詩句,成為當時威縣民生的絕佳寫照。

魏縣古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朝。當時秦始皇修建的馳道穿過濰坊市區,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此後,這裏成為JD.COM古道的重要樞紐,商賈雲集,物資集散。堪稱膠東咽喉,工商業中心,軍事樞紐,城市規模也隨之顯現。赤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方國道,起源於春秋時期封建領主爭霸戰爭。當時戰爭主要是以車戰為主。所以,為了方便戰車通行,各國都很註重修路。

秦始皇統壹中國後,為了鞏固統壹局面,加強統治地位,促進各地經濟文化交流,下令修建赤島。其中,JD.COM路穿過濰坊地區。

交通的便利極大地提升了濰坊的地位,成為當時赤島上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具體到魏縣古城所在的地方,雖然當時還沒有建市,但已經是有名的集市,人流量很大,各種商品堆積如山。到了漢代,魏縣古城已經形成了壹座土城。

還有壹個在魏縣古城奠定重要地位的著名場所,即渭水古渡口。渭水古渡口遺址位於今寒亭區朱莉鎮渭河河畔東渭渠村東端。早在兩千多年前,秦國赤島的渭河上就有壹個重要的渡口。兩晉以後,到了隋朝,渭河改道東移,渡口也隨之而動,歷史性地選擇了在東魏運河定居。從此交通如天,非常繁華。[1]

隋煬帝黃凱十六年(公元596年),在夏密縣建立濰州,因渭水(今渭河)而得名,濰州之名始於此。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州廢為郡,郡歸縣統,密縣改為北海縣,隸屬北海郡。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北海、營丘、夏密三郡恢復為潿洲,北海郡治。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威州被廢,在營丘、夏密省入北海,屬青州。

宋三年(公元962年),青州北海郡建為北洋水師,劃歸昌邑郡。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北水師廢,北海郡升為潿州,加昌樂郡。潿洲國轄北海、昌邑、長樂三縣,北海為其轄地。直道三年(公元997年),在濰州之上設置“道”,濰州屬JD.COM道。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JD.COM路分為東西兩路,濰州屬JD.COM東路。

晉於天惠七年(公元1129),攻下,仍駐,屬晉東路。潿洲轄北海、昌邑、長樂、古蒂鎮,國政公署仍在北海。天惠十五年(公元1137),JD.COM東路改名山東東路,濰州隸屬其中。

在六年(公元1234年)後,潿洲國是元的領土,北海仍在潿洲國的控制之下。元初,威州領北海、昌邑、長樂、泗後。憲宗三年(1253),省秘書等秘書進北海。至元三年(1266),昌樂郡入北海。靈兒縣:北海、昌邑,同州行政公署,位於北海,隸屬中書省山東東西路宣傳慰安所益都路。

明朝洪武十年(1377),撤銷濰州,改稱濰縣,隸屬萊州府。清末屬登臨青膠路州府。1913屬於膠東路。1925屬於萊教路。1928省內直隸廢道系統。從1929到1931,清末魏縣的16區被劃分為10區。今天的濰城區是壹、二、三區的大部分和十區的第壹部分。1938威縣屬於山東省第八行政監察區。1948年4月,濰縣解放,在濰城、坊子及其毗鄰地區設立濰坊特別市,直隸設在中共中央華東局(當時駐宜都縣)。同年7月,昌濰區成立,濰縣屬之。6月3日,1949,濰坊特別市更名為濰坊市,直轄於山東省。1950年5月,濰坊市撤銷,並入魏縣。同年6月165438+10月恢復濰坊,屬昌濰地區。1958 12魏縣撤銷,並入濰坊市,隸屬關系不變。1961年10月恢復威縣。1967昌濰地區改為昌濰地區,1981 5月改為濰坊地區,隸屬濰坊市和濰縣。1983年8月,撤銷濰坊地區,設立地級濰坊市;同時撤銷威縣,並入濰坊市。

濰坊歷史悠久。早在7000年前,人們就在這裏生活和定居。

安丘

夏商時期,境內有澆灌、寒地、三壽等國。周初,武王立太公王琪宇、杜應秋(今長樂)。春秋時期,現在的市轄區分屬齊、魯、齊、莒等國。戰國時期,各大部屬齊,諸城等地屬魯。秦朝時,東有膠東縣、高密縣,西有臨淄縣,東南有瑯琊縣。漢代,該市屬清、徐刺史管轄,隸屬北海、瑯琊、齊三縣和平川、高密、膠東三縣。三國時,這塊土地屬於魏。在南北朝時期,南朝的土地是劉崧,北朝的土地屬於魏源。隋朝的城市屬於北海和高密縣。唐朝屬於河南道、清、密。袁隸屬中書省山東東西路宣傳慰安所,位於益都路。明代青州、萊州設市,屬山東成宣局。清朝隸屬於山東省的青州和萊州。

民國時期先歸膠東路、萊教路、紫青路,1927年割後歸山東省。1948

青州

濰坊特別市(省直轄市)是在魏縣解放後建立的。1949年6月,濰坊特別市更名為濰坊市,仍為省轄市。濰坊1950廢,1951重建。是壹個縣級市,屬於長衛的派出機構。1967 3月13,昌濰地區改為昌濰地區。1981 7月,昌濰地區更名為濰坊地區。1983 10,撤銷區域建制,重建省級(地級)市,使用原濰坊名稱,實行市管縣體制。轄奎文、濰城、坊子、寒亭4個區,青州、諸城、安丘、昌邑、壽光、高密6個市(縣),臨朐、昌樂2個縣,共64個鎮、54個街道辦事處、9600個自然村。

1987年,撤銷宜都縣,設立青州市。1987年4月20日,撤銷諸城縣,建立諸城市。

1992 65438+2月7日,濰坊市五蓮縣劃歸日照市管轄

諸城

管轄權。

1993年6月,撤銷壽光縣,建立壽光市。

1994 65438+10月18,撤銷安丘縣,設立安丘市。1994年5月18,撤銷高密縣,設立縣級高密市。1994年6月,昌邑縣撤銷,設立縣級昌邑市。5月23日,1994濰坊市奎文區成立,轄東關、東園、學院、新城4個街道辦事處,大余、十裏堡、梨園3個鎮,軍埠口鎮劉家沙窩、李家沙窩、南家、郭家、陸家、高家澗頭院、吳家澗頭院7個村。

2003年6月30日,安丘市南流鎮劃歸濰坊市坊子區管轄。2003年7月4日

山東濰坊——風箏的故鄉

年月日,山東省政府批準將坊子區清池街道辦事處劃歸奎文區管轄。截至2003年底,全市共有152個鄉鎮,38個街道辦事處,9600個自然村。

2007年,濰坊調整行政區劃。調整後,全市共有67個鎮,1個鄉,49個街道。其中,安丘市黃旗堡鎮和趙格鎮、昌邑市太保鎮屬坊子區管轄;將壽光市大家窪街道劃歸寒亭區管轄。

2009年,昌邑市馬殷鎮48個村、北孟鎮橫路屯、陳達、大石門3個村、高密市闞家鎮27個村、井溝鎮7個村、象州鎮8個村劃歸坊子區太保莊鎮管轄。安丘市景芝鎮14村劃歸坊子區趙格鎮管轄。

2010諸城撤銷桃林鄉,成立桃林鎮;坊子區撤銷黃旗堡鎮,成立黃旗堡街道辦事處;寒亭區撤銷高麗鎮和朱莉鎮,分別設立高麗街道辦事處和朱莉街道辦事處;青州撤銷黃樓鎮設立黃樓街道辦事處;昌邑市撤銷巍子鎮巍子街道辦事處。

經濟狀況

濰坊是工業大市,工業在山東省排名第三。柴蔚集團是全球最大的船舶動力制造基地,柴蔚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通用發動機制造商。濰坊海化集團是中國最大的海洋化工生產基地。

濰坊是農業大市,也是山東省農副產品集中產區之壹。全市建成了壽光蔬菜、諸城肉雞、安丘水蜜桃、青州食用菌、長樂西瓜、肉雞等壹大批名特優農產品生產基地。6個縣市全部達到小康縣標準。四個縣是中國百強縣。

濰坊的工業發展很快。濰坊是歷史上著名的手工業城市。清朝乾隆年間,號稱“南有蘇州,北有魏縣”。明清時期以“紅爐二百座,銅匠三千人,繡娘九千人,織布機十萬臺”而聞名。新中國成立以來。目前已初步發展成為以海洋化工、動力機械、農用運輸車、服裝及裝飾表面、電子通信與信息處理、化學纖維、新型建材、醫藥保健品、食品飲料、造紙包裝等10個產業為主體的產業體系。,主要包括原鹽、純堿、柴油機、空車、程控交換機、氯化聚烯烴等108大類,品種超過5008個。濰坊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山東GDP排名第二,在25個國民生產總值過百億的城市中排名16。

2006年,濰坊在全國47個中心城市中排名21,工業利稅12。2009年,濰坊GDP達到2727億元,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29位。

綜合保稅區

2011 65438+10月25日,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濰坊綜合保稅區,這是山東省首個綜合保稅區,也是全國第14個獲批的綜合保稅區。新設立的濰坊綜合保稅區具有保稅加工、保稅物流、貨物貿易、服務貿易、虛擬港口等五大主要功能,企業在這裏可以享受保稅、免稅、退稅等多項優惠政策,以及便利的通關條件。濰坊綜合保稅區的設立將對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和膠東半島高端產業集聚區的建設起到積極作用。

全區規劃總面積12.37平方公裏,其中網內保稅區5.17平方公裏,網外產業配套區7.2平方公裏。濰坊綜合保稅區將走“大物流大生產”的發展道路,努力打造服務山東、輻射全國和東北亞的“國際物流”、“加工貿易”、“特殊商品交易定價”三大中心。[3][4]

經濟開發區

山東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原濰坊海洋化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立於1995年8月,2010年4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土地面積616平方公裏,轄2個街道,51個行政村,人口1萬。是中國最大的生態海洋化工生產和出口基地,先後被認定為“國家科技興海示範區”和“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目前正在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

發展區

成立於2007年的峽山經濟開發區是濰坊最新的經濟開發區,擁有山東省最大的水庫——峽山水庫和名山——峽山。隨著外資的逐步收購,霞山將在旅遊等方面進行大刀闊斧的開發。高爾夫遊樂、五星級酒店、高速公路等大型項目正在初步設計中。

主要企業

柴蔚控股集團、海化集團、孚日集團、豪邁機械科技、尹瑩化纖、格魯姆集團、陳明集團、仙霞集團、傑爾佳集團、諸城外貿、聯盟化工集團、得利斯集團、福田、亞星、華光集團、六合集團、壽光巨能控股、歌爾聲學有限公司等

編輯此段落

濰坊特產

濰坊蘿蔔

山東有句話叫“煙臺的蘋果,萊陽的梨,不如濰坊的蘿蔔皮”。當然,這並不是說貶低煙臺蘋果和萊陽梨,只是強調濰坊蘿蔔的好。的確,濰坊蘿蔔可以生吃,也可以熟吃。作為水果或蔬菜,它是壹個很好的選擇,並具有藥用價值。其藥用價值以消食健胃最為顯著。還有壹個笑話是“吃蘿蔔喝茶會讓憤怒的醫生在大街上爬。”

濰坊蘿蔔的傳統名稱是“濰縣蘿蔔”,因為它起源於老濰縣。勞偉縣現在是濰城區和奎文區的壹部分。據說在別的地方種了威縣蘿蔔種子,結果不成功。原因是水土不壹樣。更有傳言說濰坊蘿蔔只是壹小塊地。但據相關研究,威縣蘿蔔有精品。其產地為:“龔蓓之後,龔蓓之前,郭莊子,劉佳媛。”所謂龔蓓在後在前,即龔蓓的南北方向;郭家莊在龔蓓的東部,劉佳媛在龔蓓的西部。換句話說,龔蓓周圍的土地生產的蘿蔔是極好的產品。龔蓓的原址在濰坊第壹職業中等學校壹帶。濰坊蘿蔔已有300多年的栽培歷史,品種也形成了大營、小營、迎兒三個品系。三個品系的特征基本相似,葉片均為花葉型,每片葉片有8-10對裂葉,葉片深綠色。肉質根均為圓柱形,地上部分占總長度的四分之三,為青綠色,地下部分占四分之壹,為白色,這是濰縣蘿蔔與其他品種的區別。

品種的差異是極好的。濰縣蘿蔔高六寸,直徑半寸。它的櫻桃葉是綠色的,皮是深綠色的,尾是白色的,果肉是綠色的,沒有白色的糠花,它是芳香的,多汁的,甜的,皮微辛辣,非常好吃。濰縣蘿蔔可作為蔬菜或生吃。烹飪可炒、拌、燉、腌,是秋冬春的主要蔬菜之壹。當地人喜歡吃生食,家裏的遊客經常用香煙、茶和蘿蔔招待。經常食用有化痰、清熱解毒、健脾理氣、助消化的作用。當地有句話叫“吃蘿蔔喝茶不用找醫生吃藥”。威縣蘿蔔含有大量維生素,確實有保健作用。雲瓜青州,彌河,正好在太乙山與渤海沖積平原的交界處,有“半山半窪”,河流運河,數十裏彌河堤,大面積白沙灘[

風箏歷史

風箏的真正起源現在已經無法證明了。有民俗學家認為,古人發明風箏主要是為了懷念世故的親友,所以在清明節鬼門關短暫開啟時,就把自己的同情寄托在風箏上,送給死去的親友。

風箏在古代叫“風箏”,在北方叫“風箏”。大多數人認為風箏起源於中國,然後傳播到世界各地。這是壹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事實上,中國最早的風箏是木制的。春秋戰國時期,東周的哲學家翟墨(公元前478-392年)用了三年時間,用壹只木風箏飛向天空。墨子在魯山(今山東濰坊)。"柏樹是壹只風箏,三年制作,壹天丟失."這意味著墨子研究試制了三年,終於用木板做了壹只木鳥,但只飛了壹天就壞了。墨子做的這個“木風箏”,是中國最早的風箏,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約公元前300年),距今已有2400年。

直到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人們才開始用紙制作風箏,稱為“紙風箏”。因此,可以推斷中國風箏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墨子把他的風箏制作生涯傳授給了他的學生公開課(也叫魯班)。據《墨子·魯文》記載,魯班根據翟墨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了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切成光滑的薄片,用火燒彎,做成喜鵲的樣子,叫“木雀”,在空中飛了三天。《鴻書》曰:“公運班作木鳶,以窺宋誠”。

起初,風箏通常被用作軍事工具,作為三角測量信號、天空風向測量和通信的手段。就像春秋時期魯班“做木鳶見宋城”。

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韓與韓信攻未央宮,用風箏丈量未央宮下地道的距離。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做風箏,裝上竹笛,逆風吹奏(據說是張亮用風箏吹笛子),還唱楚歌,分散了楚軍的士氣。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正史中也有關於風箏的記載,早於五代。壹個是南朝的侯景之亂,當時梁武帝被侯景圍困,城墻被圍。他過去常常放風箏尋求幫助。據南史80《侯景傳》記載,蕭炎清梁武帝三年(公元549年),侯景作亂,起義軍在杜亮建業(今南靖)圍攻梁武帝,內外斷絕。有人提出做紙烏鴉,把皇帝的詔令綁在上面。當時太子的遺書被西北風拋在太極堂外求援,可惜被叛軍發現。這是簡文放風箏不幸失敗求助的故事。

相傳公元前5世紀,希臘人阿爾克爾達斯發明了風箏,但後來失傳了。直到13世紀,意大利人凱爾·波羅從中國回到歐洲,風箏才開始在西方傳播。

據其他考證,十世紀傳至朝鮮,後傳至日本,十三、十四世紀傳至歐洲。

還有壹個在美國放風箏的故事。當時人們認為閃電和閃光是宗教神靈的怒吼,並產生了恐懼。弗蘭·格林用風箏證明閃電和閃光是空氣放電,並發明了避雷針。

小吃:

肉火,豆腐腦,雞鴨和樂,朝天鍋,全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