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做雜誌要註意什麽?

做雜誌要註意什麽?

編輯與烹飪殊途同歸——談如何辦好水文內部期刊

有人說,治理大國就像煮小清新。能煮壹點新鮮的東西不壹定能治國,但是懂壹些煮壹點新鮮的東西的原理,是非常有可能成為壹個好編輯的。為了讓水文學家吃上壹頓美味的文化大餐,我根據壹些烹飪經驗,和大家談談內部刊物的編輯工作。

從滿漢全席到水煮魚——論出版物的定位

提起“豐盛”二字,人們馬上會聯想到滿漢全席。那麽滿漢全席到底是怎麽形成的呢?我沒看過,相信也沒多少人看過。水煮魚,川菜壹般都有人吃,有興趣的人可以嘗試自己在家做。我們的刊物要出版,要辦刊,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定位。就是妳是想做壹個大而全的“滿漢全席”,還是壹個獨特的“水煮魚”。如果說水煮魚的特長是水煮魚,那麽我認為刊物的核心就是單位工作的核心。比如我們水文刊物的核心內容就是水文二字,壹定要把握好。我們不想把壹個水文系統的內部刊物搞得又大又全,也不想把所有的東西都放進去。我們出版物的版面非常有限。世界那麽大,信息那麽多。能適應嗎?因此,刊物必須突出水文行業特色,選文要弘揚水文主旋律,貼近水文,貼近職工實際工作生活,讓職工看到自己想看的刊物,“吃到”自己想吃的文化大餐。當然,水煮魚並不是水煮魚店裏唯壹的壹道菜,適當裝飾壹下其他的物品也不錯,但是要註意度,不能寫“水煮魚”的招牌,但基本都是西餐。

多吃時令菜——談出版物的策劃

普通家庭壹般會吃壹些時令菜。春天上韭菜和香椿,夏天上黃瓜和茄子,秋天上豆角和絲瓜,冬天吃最多的是白菜和土豆。雖然現在大棚蔬菜已經淡季了,但是多吃時令蔬菜對我們的身體和錢包都有好處。出版物也是如此。每期在不同時期出版。在規劃的時候,要註意讓員工吃到“時令菜”。如果妳計劃壹個出版物在汛期出版,妳可以不再把幹旱監測列為主題,在冬季出版計劃中,妳也不應該再列出關於春天的文章。策劃工作要提前做,剪輯就像想著春天韭菜就要上市壹樣。比如,防洪是我們水文部門的重點。考慮到汛期可能會有洪水,提前把汛期預報的版面留下,跟相關作者打個招呼。壹旦有洪水,我們會立即組織稿件,保證水文工作者能以最快的速度讀到相關文章,就像吃春天的韭菜餃子壹樣。此外,為了讓員工吃到“時令菜”,編輯必須有把握政策的能力。編輯要時刻了解國家、水利、水文的發展動態,知道什麽是“時令菜”。比如前幾年他們講的嚴防死守,冒著生命危險去測水情。現在他們講“兩個轉變”,講以人為本,安全第壹。我們應該了解這些變化,以及壹些新事物,如拓寬水文服務領域、水文現代化等。編輯要時刻把這些新東西記在腦子裏,不斷收集。在計劃階段,他們應該考慮到這些事情,並在出版物的文章中反映出來。

美食不厭,細節不厭——論同行評議編輯

孔子說,食不厭精,食不厭細。這句話很適合我們編輯。加工稿件就像做壹道特定的菜壹樣,要不厭其煩地做深做透。這個過程不僅包括從宏觀上搞清楚稿件的寫作目的,還包括檢查稿件與刊物甚至欄目的關聯性,即檢查稿件的內容是否與刊物的定位相契合,然後根據具體內容看稿件最適合哪個欄目。此外,時效性強的稿件還要看是否適合在本期刊登等等。這些問題解決了,就該編輯具體的稿子了。

如果妳手裏的壹篇稿子正是妳想要的,那麽妳的審核就結束了,妳就該編輯了。這是我們最重要的任務。這個工作和做飯的聯系大致是這樣的:第壹,選好菜,洗好菜。選菜洗菜無非是把菜裏沒用的東西去掉,編輯稿件的第壹道程序也是如此,就是把稿件中沒用的部分都刪掉,比如壹些花言巧語,這樣就不會再編輯了。第二,炒菜很重要。不僅要對稿件的概念、主要內容、邏輯結構有全面的把握,還要認真梳理用詞、用語是否規範。說起來簡單,做起來真的很難。壹道菜炒好後,要想有好的效果,就要給這道菜起個好名字。編輯的另壹項重要任務是給文章起壹個“菜名”——起壹個好標題。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標題能吸引更多讀者的註意力。這裏面有很多知識,以後再說。

對了,做飯需要準備壹些刀、案板等工具,剪輯也需要壹些工具。今年7月剛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是權威參考書,妳應該買壹本。還要準備壹些國家頒布的法規和標準,比如出版物中數字的使用規定,標點符號的使用,量、單位、符合的壹般原則,國家語委頒布的第壹批異體字(這個東西很重要,必須要有)。

有序服務——談欄目設置與編排

壹桌子的菜不能亂七八糟的擺,更不能亂七八糟的擺放,這和出版物的欄目設計是壹樣的。客人來了,看完菜單點了菜單,菜就上了,然後是湯,主食,最後是壹些水果。我們刊物的欄目順序也要有序,基本固定,不允許因為稿件而設置欄目。《河北水文》的具體做法是:刊物開頭要有壹篇前言或這壹期的簡介,後面要有目錄,便於讀者掌握這壹期的主導內容,就像客人看菜單壹樣,知道這壹期有什麽,想看什麽。在目錄之後,壹些重要的欄目應該在正文中被優先考慮。比如反映單位重大政策和事件的欄目要編在前面,壹些重要的文章要編在這些欄目裏。這就像端大菜壹樣。每期都要有幾個大菜甚至招牌菜,不然過幾天就沒人看他們的刊物了。就像端湯壹樣,南方人非常重視湯,湯能給人帶來很多營養,容易吸收。我們的工作經驗和技術討論欄目就是壹鍋“湯”,從中可以學習工作方法和技巧。反映水文工作者工作生活狀況的欄目放在後面的位置,就像吃主食壹樣。這種欄目非常貼近工人的普通生活。雖然招數不多,但解決吃飽的問題,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對於壹些文學手稿,要放在最後,修飾壹下,就像水果拼盤壹樣。雖然不能填飽肚子,但也能給人帶來壹些新鮮感和愉悅感,留下美好的印象。

色、味、形、營養——淺談版式設計

對於壹個具體稿件的版面設計,就像壹盤好菜不僅需要色、香、營養,形狀也很重要壹樣,出版物也講究版面設計。在我們沒有彩印的前提下,版面設計主要解決黑、白、灰三者的和諧關系(黑是指索引題、照片和黑線,白是指字與行之間的空格,灰是指文字)。黑色是報紙版面的靈魂,沒有黑色似乎“睡不著”,要註意黑色的刺激作用;白色是壹頁的生命,白色的缺失讓人喘不過氣來。在設計頁面時,註意黑白的面積、間距、對比,是形成片面層次的重要環節。灰色是版面的血肉,壹個缺乏灰色的版面太吵,反差太強,失去了片面應有的可信度和信息分量。太密了,像個黑疙瘩,很不舒服;排的太細,留白太多,顯得松散。版面設計就是用版面的語言來體現美感,同時也體現了稿件的重要性和優秀性。此外,還要註意字體的使用。總的原則是正文要宋體,標題可以靈活多樣。但壹些重要文章的標題,如本單位的工作思路等,要莊重簡潔,使用黑體、宋體字體。評論文章、重要文章,如評論員文章、編者按,擦拭;文學類文章可以靈活掌握;無論標題還是正文,都嚴禁使用繁體字。

嘗壹嘗鹹與甜——談校對與驗證

我聽過這樣壹個故事,壹個地方有壹個習俗。當壹個新媳婦進門時,她必須在婚禮當天為客人做飯和準備菜肴。這壹天,壹個新婚家庭,新娘很自負地做飯,新郎站在壹旁,堅持每壹道菜都要先嘗壹口,於是就這樣,晚宴上壹口壹口,壹道道,壹道道菜上桌,賓客無不稱贊其美味佳肴。其中壹個菜是糖醋排骨。張三鮮先嘗,大聲叫好。他說太好吃了,我先吃壹盤。說完,就壹口壹口的吃。新娘對新郎的暴食非常生氣,但又說不出話來,只好再做壹道菜。晚上,客人都走了,新娘生氣地問新郎為什麽貪婪。新郎說,我就知道妳要冤枉我。還好我留了壹塊。試試看。新娘吃了壹塊,皺皺眉頭,吐出排骨,紅著臉說,我把鹽當糖了。鹽有時會被誤認為是糖,我們的出版物也是如此。這就需要我們在驗證和校對上下功夫。西方新聞界有句名言:“如果妳媽媽說她愛妳,請檢查壹下是不是真的!”壹個稱職的編輯總是非常重視核實相關細節。對於自己沒有把握的東西,可以查資料、查字典或者咨詢相關專業人士。不要把它們壹筆勾銷,而是從頭到尾看壹遍。校對同樣重要。出版行業要求“三校壹讀”。我們人手不夠,但是仔細校對兩遍還是很有必要的。

廚師是壹份辛苦的工作。整天煙霧彌漫,夏天待在火堆前更難受。但廚師有壹個當廚師的好處,就是每壹道菜上桌前都能嘗壹嘗,不管是山珍海味還是家常菜。當編輯就像廚師壹樣,有起有落。在日常工作中,盡管編輯們常常會感到頭暈目眩,眼鏡壹整天都越來越厚,但每次打開信件或電子郵件,總能在讀者面前瞥見作者的文章,尤其是好文章,那種先品文章的感覺總是讓編輯們很開心。這就是所謂的“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