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讀了許馨予的《蜀中遊記》,覺得很有趣。許馨予的父親曾任夾江縣令,夾部大堂正對峨眉山。那時的許馨予還小,經常帶著壹群孩子在大堂裏跑來跑去,偶爾會被眼前的美景驚呆:“看峨眉山雪深,吏部也耀眼,山頂的金頂還在閃閃發光。”時代變了。當年的衙門原址上已經有很多高樓大廈了。看到這樣的場景恐怕不容易。不過我對夾江美食的尋找是從這裏開始的,或許可以彌補我的遺憾,獲得不壹樣的體驗。
當然,還得從峨眉山說起。夾江縣位於峨眉山北麓,是四川盆地西南邊緣向峨眉山的過渡帶。縣城整體地貌由丘陵、平原壩子、河谷臺地組成,海拔相差數千米。方圓內部形成了獨特的地域生態環境,飲食也受此影響,自然帶來了壹些地域特色。
麻鞋燒臘
山珍:麻鞋烤肉
阿明人洪疇曾這樣評價夾江:“夾江也是蜀國的好城。在歷史的上遊,人物是山川,秀色可餐。”獨特的地理條件賦予了夾江豐富的物產,這也是壹個地方飲食的物質基礎。夾江有靠山的優勢,所以它的食物自然少不了山族。
夾江是竹子的故鄉。楊雄曾在《蜀都賦》中寫道:“夾江在山邊,尋壹卒。只有紮根了,才能填曠野。”講的是兩千年前這裏有山有坡竹林的茂盛生長。以前苦筍主要產於峨眉和夾江山區。四五月份苦筍出的時候,只有夾江這樣的地方能吃到苦筍。上世紀80年代,藍光劍客的徒弟張春榮去夾江,當地人讓他吃竹筍。他很驚訝自己竟然不知道這件事。
雖然苦筍有季節性,但是夾江的生產周期比較長。盈江鄉的苦筍剛吃完,花頭山的苦筍是第壹批。吃苦筍的時間是三月以上,其他地方很少。夾江的苦筍做法還是比較常見的,苦筍燒雞,苦筍燒肉,酸菜餃子湯最常見,壹會兒新鮮。苦筍的苦味是獨特的,最能體現出來的是涼拌苦筍。其實就是把苦筍切成絲,加壹點鹽,但是苦味十足,清爽脫俗。
浸泡苦筍
夾江出產雪豆,尤其是花頭山的雪豆,沙白色糯,營養豐富。如今,夾江的老廚師們還在津津樂道90年代以前的雪豆燉雞豬蹄。雪豆容易燉,可以融化成濃湯,口感極佳,真的是很好的滋補品。但雪豆本質上幾乎是油多肉多,生長在深山裏,外形雍容華貴,與苦筍有很大區別。
最能體現夾江山特色的是“麻鞋烤肉”。麻鞋是夾江的壹個地名,位於夾江邊緣的山區,西與峨眉山接壤,與古道麻鞋有關。大概是以前行人翻山越嶺到這壹點,也正是在尖尖的時候,才有了“歇馬燒肉”。“麻鞋烤肉”挑選五朵花,在油鍋裏燙皮,切成丁。烹飪時,新鮮蔬菜,如綠竹筍和大白菜,是時令蔬菜。七分熟時,肥而不膩,清香可口。這是壹道非常美味的菜,能勾起我們對後道時代的味蕾記憶。
鍋裏煮著馬村魚頭
淡水:馬村魚頭
夾江不僅在峨眉山旁,也在青衣江旁。境內有多條溪流。是著名的水上碼頭,也不乏新鮮美味的河流。民國夾江大廚秦九成有兩大名菜:烏魚柳和紅燒鰱魚,壹絕,而這與江的效益有關。烏魚片有訣竅,以新鮮的烏魚片為原料,特點是辣而不躁,油而不膩。但現在餐館裏吃不到烏魚片,但新鮮的烏魚片很常見,是當地的大眾食品。那天去幹將鎮的壹家飯店吃了這道菜,紅白相間,但是感覺白的味道更好,菜很好看。蔥、姜、蒜點綴其中,肉又亮又白,大大增加了我的舌頭。
如今在夾江,馬村的魚頭是海鮮中最受推崇的。馬村是距離夾江縣城十幾公裏的壹個小鎮。魚頭來自附近的馬村水庫,壹條馬村河與青衣江相連。我親自見證了煮馬村魚頭的全過程:馬村魚頭壹般是用鰱魚做的,魚頭洗凈備用。鍋中倒入適量的水,將早上炒好的酸菜倒入水中,直到變酸。都說炒酸菜很重要,但是配料和比例都是那麽的隱秘。然後把魚煮熟,加入調料,出鍋後表面放很多香椿芽,藿香,小蔥。特別是香椿芽,有特殊的香味,比如植物味精。馬村魚頭的香椿芽壹年四季都要用,但是香椿芽的采摘季節不到壹個月,所以儲存是有訣竅的。壹年四季都可以吃到香味獨特濃郁的香椿芽,這的確是馬村魚頭的壹大特色。
馬村魚頭湯酸辣,香魚鮮嫩,讓人大飽眼福。70多歲的蔡先生早年曾師從成都榮樂園。他是夾江非常有名的廚師。他還給我分析了馬村魚頭的三個特點:第壹,魚來自馬村水庫,湖寬,水質好。所謂“河煮魚”新鮮;第二,酸菜獨特,是自制酸菜,沖泡相當巧妙;第三,用純豬油煮魚,而不是清油或調和油,味道更好。然而,壹個偏僻的小村莊卻因為壹條魚而讓美味的嘴巴湧向它,這也是壹個奇跡。
盆栽馬村魚頭
平壩地墊:九碗
去過夾江的人都會發現,整個縣城其實就在壹個平壩上。如果站在高樓上看,這種感覺更明顯。夾江以青衣江為界,河東為平原壩,河西為丘陵山區。這種地理條件非常獨特。清初大學者王漁洋曾在《蜀·易道·季承》中寫道:“入夾江,即溝渠星羅棋布,煙村溫潤,似吳中風光。”
“如吳中風光”,這種江南氣質也體現在餐飲上。那天和夾江餐飲協會副會長趙小榮先生聊天,聊到了峨眉、夾江、樂山三角的飲食差異。他斷定峨眉酸,喜歡用醋。夾江甜,愛放糖;樂山介於兩者之間。這三個地方正好是岷江和峨眉山的核心區域,地理位置相近,但即使是方圓這幾百裏的山山水水,語言和飲食也大相徑庭。
苦筍酸菜餃子湯
過境的成昆線、穿城而過的青弋江、傳統造紙業的繁榮,都給夾江帶來了餐飲的繁榮。民國時期,夾江每年農歷八月都會舉辦詹王輝,這是當地餐飲業的壹次盛會。還有農歷三月的雷祖節,白案師傅們聚在壹起展示廚藝。當時夾江最著名的廚師有關金山、秦九成、郭正清、金等。最有名的餐館是衙門口的“興順居”,那是壹家正宗的南塘餐館,生意興隆。它的位置就在當年可以看到峨眉山的正殿旁邊,美食與美景居然匯聚壹堂,讓人浮想聯翩。樂山名廚李芳遠先生說,夾江的餐飲業曾經是整個樂山地區的翹楚,頂級廚師大多來自夾江。我覺得這些都是夾江餐飲的細節。
夾江菜還是以傳統川菜為主,最能體現其特色的是九碗。夾江的九碗被稱為天Xi,這是平壩過去典型的餐飲特色。但是夾江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脆皮魚的烹飪有差異。夾江刀剪壹般用細花代替大花;在包裹材料上用幹豆粉代替水豆粉;夾江叫豆瓣豆瓣,是夾江本地釀造的,講究鮮、鮮、香。再比如姜汁肘子。夾江用涼姜汁代替熱姜汁,生姜用熱油燙過,不變味,有濃郁的地方風味。
夾江冷雞
夾江的涼拌雞也很有特色,九碗中的硬菜。它用的是煮汁,用各種調料熬制的雞湯,不加味精和雞精,保持了原汁原味。在其他地方,涼拌雞常用混合汁,如樂山白斬雞。其實夾江冷雞之所以出名,也和八九十年代大興的陶瓷產業有關。生牙的數量與日俱增。當年賣冷雞的小販提著籃子沿街叫賣,慢慢賣起了名氣。
風味調料:土門泡菜
聽說夾江的豆腐乳比較有名,和中華老字號德昌花園的豆腐乳有關系。夾江豆腐始於鹹豐年間。最早的師傅鄒三和,在德昌園學習後,到夾江開辦作坊。後來名字漸漸越來越響,在四川小有名氣。當然夾江豆腐腦也有自己的特色,不僅有原味、五味,還有麻辣味,不拘壹格,在繼承中創新。這也證明了夾江壹直是美食的聚集地,鄒三和開辟了新的碼頭,我想這是他百年後也沒想到的。
贛江豆腐腦
夾江的泡菜也很有名,尤其是“圖們泡菜”。最早的廚師是土門鎮人胡誌強。以前他在鎮上開餐館,順便做點泡菜。客人覺得很好吃,想吃完帶走,引發了他專門做泡菜的想法。現在很多鹹菜的加工都是把工業鹽和各種調料放在壹個大坑裏,用鏟車攪拌,然後用機器粉碎裝袋。完全沒有神壇,和傳統泡菜有很大區別。但是真正的泡菜壹定是用古法釀造的。在土門鎮,我看到土壇裏的菜後,菜在壇裏發酵,到處都是冒泡的聲音。如果妳在鄉下,青蛙會像潮水壹樣湧來,非常有詩意。圖們泡菜在五六月份迎來旺季,大蒜和大蔥開始走上神壇,其次是豇豆和辣椒。辣椒以大荊條和二荊條最好,皮薄肉厚。圖們泡椒的泡椒,酸辣適中,嫩脆無比,真的是壹絕。
豆腐和泡菜除了在家吃,也是做菜的調料,和豆瓣有異曲同工之妙。正是有了這樣優質的美食“胚胎”,壹個地方的美食才會變得風情萬種,妖嬈迷人。
夾江泡菜店
小吃有很多:肉泡吧。
看壹個地方的美食,其實看它的小吃就能有個大概。去夾江,需要吃壹碗豆腐腦。吃完後,妳可以去小鎮轉壹轉,這叫很高興妳來了。葉巴爾早上應該也嘗過了。迎春路上的“曾爺二八”口碑不錯,蒸籠壹起蒸。這家商店的肉很有特色。被撕碎的葉子潔白如玉,略帶甜味,還有壹絲發酵的米香,讓這壹天的早晨陷入壹種瞬間的恍惚。
轉到水果街的“葉包子”。這家店的鮮肉包子是天津狗不容忽視的,皮薄,蔥香濃郁。葉包子最大的特點就是只用韭菜,不用姜蒜,所以包子香滿大街,有時候妳會發現這才是壹個小鎮應有的煙火氣。
夾江“曾葉兒吧”
夾江好吃的東西很多,好像隨便壹個小攤都能找到好吃的。比如我路過武昌的時候,看到壹個叫“武昌牛肉”的小飯館,蒸、烤、燉、拌、炸什麽都有。但我只點了壹道沒吃過的菜——脆皮牛肉,又辣又嫩,真的很好吃。我當時就想,如果我不點個三五個菜,再擺上兩兩小酒,絕對不會對不起別人的手藝。
夾江七裏烤鴨,正在腌制。
夾江飲食給我的感覺是巷子裏藏著好吃的。不經意間,烤鴨、濯雞、雷燒烤、龍江風味的抄手等夾江美食可能撲面而來,讓人有饕餮之感。了解壹個城市往往是從美食開始的,走在夾江的街頭,我能感受到壹種寧靜、閑適和自得。同治年間,夾江縣令陳玉贊坐在署大堂,面對峨眉山。或許他所希望的就是這樣壹種狀態:“我更希望人民平安,沒有突發事件,這樣我就可以在路上隨便得壹句話,隨便唱壹首歌。”
延伸閱讀
身邊的檔案|壹嘗歷史②:橋灘上的壹鍋燉肉,讓江湖名揚四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請向我們舉報,壹經采納將有獎勵。飼料微信關註:ihxdsb,飼料QQ: 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