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媽媽們的共鳴。
是真的。從吃飯、洗衣到教育、成長,媽媽們什麽都要操心。沒做過媽媽的人自然不能深刻體會育兒的心酸,這裏面可能也包含了自己的很多委屈。
然而,全職媽媽的辛苦通常是隱性的。如果她們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有壹點疏忽,比如不小心撞到了孩子,就會導致丈夫“虐待”孩子的嫌疑。
兼顧事業和家庭的媽媽,工作和家裏都很忙,想讓老公幫著分擔點家務,卻得到老公壹句“妳後悔生孩子了嗎?”有孩子的女性逐漸生活在失去自我和信任的狀態中。
這就是日劇《阪本路上的家》所反映的孩子們的生態。與其說這是壹部懸疑劇,不如說這是壹部心理劇。
該劇集合了婚姻生活中不同母親的育兒苦惱,是壹部聚焦家庭育兒的現實題材。雖然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但在育兒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
不得不說,日劇在家庭劇上很善於選擇壹個刁鉆的角度。這部劇是針對育兒困難的媽媽們的視角,很現實,有很強的借鑒和反思意義。
本劇改編自同名小說《阪本路上的家》。豆瓣上的評分是9.1,真的是高分了。全集六集已經結束。
揭開劇中這壹獨特群體形象的,是壹樁親子殺人案。案件的受害者是壹名八個月大的嬰兒,施暴者是她的生母安藤瑞穗。犯罪嫌疑人安藤瑞穗親手將正在哭泣的女兒小林扔進裝滿熱水的浴缸,導致女兒直接死亡。
當安藤瑞穗被捕後,案件開始進入審判階段,全職媽媽裏莎作為候補陪審員參與了審判過程。
通過走訪周圍的人,普遍認為安藤瑞穗是壹個虛榮心很強,喜歡高端名牌,有些孤傲的人,並且認為她因為女兒發育緩慢,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而殘忍地殺死了孩子。
其他幾個人民陪審員的態度和周圍人差不多。都流露出對安藤瑞穗的譴責,甚至有人指出她根本不適合做母親。只有陪審團成員裏沙能感受到安藤瑞穗本人未知的絕望。在十次試煉中,理紗特別理解瑞穗安藤的苦惱,每次都能和瑞穗安藤重疊育兒陰影。
案件披露的結果是,安藤瑞穗在有了女兒小林的時候辭去了高薪職位,成為了壹名受到日本社會價值觀廣泛尊重的全職媽媽。然而,她的丈夫安藤壽司的工資比自己低,所以安藤瑞穗要求丈夫換壹份收入更高的工作來生活。之後沖突摩擦不斷。
兩人以裸婚的形式結婚。安藤瑞穗的親生母親用各種方式否定她,婆媳關系也不是很融洽。她本來就被撫養孩子的問題困擾,還被婆婆反復指責。在家帶孩子的安藤瑞穗精神壓力很大。孩子壹哭,她老公就煩躁,讓她哄孩子安靜。
而安藤瑞穗在育兒過程中遇到問題的時候問老公,老公說她看起來像個虐童者。對於任何壹個母親來說,聽到丈夫不僅否定她撫養孩子的辛苦,還貶低她的人格,內心必然會受到嚴厲的打擊。這壹萬點傷害是推動安藤瑞穗非理性行為的誘因。
評審團成員的身份和背景各不相同,有很老的爺爺奶奶、公司高層領導、普通白領、已婚未婚、全職太太代表等。
該公司的女高管何方·柳石是陪審員之壹,她是無子女家庭的代表。何方劉氏苦於想要孩子卻懷不上。在她看來,孩子是最可愛無害的,她對孩子有強烈的渴望。在她看來,無論什麽原因,安藤瑞穗都不值得同情和原諒。法律最好能重判她。
在沙灘上,有壹個被寵壞的女兒文祥。脾氣溫和的日莎感覺到女兒文祥的頭疼,很難哄。她能親身感受到安藤美穂的窒息感,這是壹種只有在心理上被逼入絕境後才會爆發的可怕後果。
不是當媽的,不知道熊海子這麽做有多討厭。
文湘輝多次將媽媽和奶奶精心準備的食物當玩具丟棄,無視媽媽的多次教育。壹向脾氣好的她媽媽忍不住對她大吼,但剛到家的丈夫聽到了哭聲,孩子是否被虐待的問題就提出來了。不僅如此,她的丈夫壹郎總是談論“不要強迫自己”,換句話說,他認為沙子裏什麽也做不了。
這種丈夫無法理解,婆婆感受不到,甚至連自己的母親都要對自己說三道四的孤獨。當她想求助的時候,發現外界別人的看法似乎都是對的,似乎只有她自己做得最差。最後連求助的希望都熄滅了,只剩下無處發泄的委屈和委屈。
這是日莎和安藤瑞穗的相似之處,也是只有她對評審團現場的看法與其他人不同的原因。
在沙子成為學校裏的母親之前,她首先是壹個獨立的個體。但在丈夫面前,卻苦於自己“貶低、傷害、控制對方”,或許是想用這種方式表達愛意,又或許只是被當成保姆。
丈夫平日裏不做飯,不做家務,不帶孩子,沙中人都在丈夫和孩子身邊忙碌。我想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卻被人憑空懷疑。這種令人窒息的氣息是任何人都無法忍受的。
壞情緒日日夜夜積累,直到崩潰。這是全職媽媽的心聲。作為在家帶孩子的全職主婦,她們的生活並不比在外工作輕松。
還有壹位職業母親的代表,松下·朝子。她是壹個在法院工作的法官,工作很努力。她是事業上活躍的女性代表,偶爾也要忍受老板的批評和升職的辛苦。她們作為母親的任務絲毫沒有減輕,還要完成家庭主婦的育兒教育,而她們的丈夫卻依然擺出壹副大男子主義的姿態,不休育兒假,不做家務,甚至只點自己的外賣。享受這壹切還不夠,卻沒人關心女人的疲憊和無助。
如果妳不配做母親,妳也不配做男人。松下·朝子曾經說過,當她累了的時候,她會兼顧事業和家庭,但如果她是她的丈夫,她說她做不到這壹點,她希望她的妻子可以在家照顧她的家庭。
這和日本相對傳統的社會文化有關。日本傳統的家庭生活模式是丈夫工作,妻子照顧家庭,帶孩子,在家做家務。
那些婚後不想放棄事業的女性,比如松下朝子,無疑讓她們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因為女性的思想提高了,而男性的傳統觀念沒有改變。相對於工作,男人給女人的第壹個角色定義是孩子的母親。如果想兼顧兩者,女性最好選擇先照顧家庭。職業母親的育兒經歷更加艱難。
說實話,看這部劇會讓人覺得不想結婚生孩子。在“男主外,女主內”的模式下,要求女人做好每壹件事,哪怕是平日裏丈夫和婆婆看不到她們的時候。壹旦在壹個不經意的點上出現壹點瑕疵,他們就會被貼上懶惰、愛罵人、什麽都做不好、處處不如別人的標簽。
就像劇中的終審詞所說,安藤瑞穗的悲劇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比如貶低丈夫,鄙視婆婆,處處挑媽媽的毛病,以及周圍人的相處方式。如果有壹個人能理解她的痛苦,問題就解決了。
安藤的瑞穗悲劇不會也不應該發生。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她在育兒過程中的付出得不到認可,卻迎來了各種冷嘲熱諷和評論,甚至連自救之路都被堵死了。
當自我價值感在婚姻家庭中壹點壹點喪失,絕望和崩潰很容易斷了理智的弦。
可以說,安藤瑞穗是這些女性的壹個極端縮影,現實而犀利。
“男大當婚,女大當婚。”傳統婚姻就是老了就結婚生子,但是之後呢?生活和婚後生活呢?尤其是壹個家庭有了小生命,母親往往無形中就成了全家人的保姆。
曾經聽過親戚們常說的壹句話:我成了妳的老處女。她們本想指望丈夫多關心自己,就像婚前壹樣,把自己當成手中唯壹的寶貝。但是,他們都變了,有時候甚至在家裏沒有地位,連孩子都可以肆無忌憚的欺負自己。
不然現在怎麽會有那麽多產後抑郁癥的媽媽?在這部劇中,安藤瑞穗是抑郁的母親之壹。她媽媽不喜歡自己,她老公也指望不上她。就連她自己的母親都在談論穿廉價衣服而不是高檔衣服這樣的小事。
陷入結婚生子的漩渦,她無處訴說,忍無可忍的時候就把孩子當成發泄情緒的工具。
日莎的老公洋壹郎時不時說老公腦子不正常,以此來控制她越來越沒有安全感。她的女兒文祥在滑梯上的不小心摔倒被簡單地描述為虐待,而李莎的母親會把貶低她作為壹種愛的方式。看劇的時候,我只能說這些家屬沒有用對方法,都為沙子裏的沙子感到委屈。
總之,做母親的艱辛,真的只有母親才知道。也請丈夫、公婆、母親給予母親更多精神上的關懷和幫助。他們在育兒方面下了功夫,只是為了得到大家的認可,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