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中央政府(皇帝)嚴重集權,尤其是對軍權的控制,這是歷史上最高的。趙匡胤,宋朝的開國皇帝,從五代十國的亂世中走出來,建立了大宋帝國。他見過太多的唯利是圖和妄自尊大,很多強大的藩鎮壹夜之間變成了黃袍,稱王。趙匡胤害怕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於是在政權穩定後,喝了壹杯酒解除軍權,把所有武將的權力收歸中央,這固然有利於加強皇帝的中央集權,但後果也是災難性的。特別明顯的是,宋朝的大部分武將都沒有任何調兵的權利。即使發生戰爭,朝廷也是臨時任命武將帶領禁軍出征。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兵不知將,而將不知兵”的尷尬局面。所以皇帝還是不放心把兵交給他們,連行軍和布陣的路線都是給武將規劃好的。只需要將軍們壹步壹步的統壹士兵。所以很多將軍都是抱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反正如果按照皇帝的規劃打敗他們,也不會被砍頭。往往很多能打贏的仗都耽誤了戰機。就算武將有能力找到戰機,也會向皇帝請示,等到皇帝下達指令,黃花菜都涼了。另外,統治者思想僵化,不註重軍事戰略戰術的建設。所以百萬人口的宋軍,無論是面對西夏,還是來自草原的契丹、大金都,都鮮有建樹。更多時候只能采取被動防禦,很少主動出擊。1127年大金兵之圍打開後,連抵抗都沒怎麽抵抗,秦暉就中了圈套,全部成了徐進的俘虜。
第二,壹旦到了宋朝,重字打壓武功嚴重。宋朝的皇帝總是標榜國王和士大夫壹起統治世界。重文輕武不僅是宋代的基本國策,也構成了宋代的基本特征,在許多方面產生了重要影響。對於中國古代的皇帝來說,至少是大部分,鞏固皇權是首要任務。在昭帝和宋看來,威脅主要來自帶兵將領,所以防武將是壹切問題的核心,是壹切任務中的首要任務。單靠皇帝顯然是不行的,必須依靠文官,通過文官的力量來壓制武將。因為,不管文官們有多厲害,只要沒有軍權,就不可能有叛亂。所以很多時候宋朝的軍隊都是由文官領導的,這無異於戰爭中的自殺。這些文官很擅長讀聖賢書和吟詩,但如果他們真的想統壹作戰,他們就相當業余了。“重文輕武”政策的實施,使人民以當兵為恥,戰鬥力低下,士氣低落,軍事裝備松懈。此外,機構臃腫,軍人失意,文官腐敗,官員管理腐敗,統治階級“以強淩弱”的思想並沒有積極加強防禦。而是在外交上壹直采取忍辱負重,接受金錢換和平的做法。沈重的賦稅負擔激化了農民與統治階級的矛盾,最終導致了宋朝的滅亡。
第三,財政支出巨大。由於長期與西夏契丹作戰,以及每年的貨幣補償,趙宋朝廷財政支出巨大。此外,宋朝有很多冗兵冗官,也采取高薪養廉的政策。因此,每年都會有大量的金錢補償給西夏和契丹。錢從哪裏來的?還是從民間搜來的。百姓連最後的溫飽都無法保證,最後只能揭竿而起。宋朝雖然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不多,但各種小起義層出不窮。其中北方的宋江起義和南方的方臘起義是比較大的。大大小小的各種起義,耗盡了大宋朝最後的壹點元氣。
第四,最高統治者缺乏治國能力。亡國之君宋徽宗·趙霽,金石書法成就舉世公認,但治理國家實在是受寵若驚。他不僅無能,還被高俅、蔡京這樣的人任命。這樣的安排能帶來長期的穩定嗎?此外,宋徽宗是宋朝最高的享樂主義皇帝,他的興趣廣泛。可以說,除了他的治國職責,使國家昌盛,使政府富強,仁政之外,沒有什麽是他不念念不忘的,不僅念念不忘,而且能夠把壹切做到極致。如果他只是壹個君主,或者甚至是壹個大學生,他肯定會永生。可惜被錯認為皇帝,不僅毀了自己,也毀了半個大宋朝,最終落得個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