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古代著名少數民族的名字應該在十個地方。

古代著名少數民族的名字應該在十個地方。

黃道婆是元代的壹位織棉工。又名黃坡。松江烏泥井鎮(今上海縣華涇鎮)人。出身貧寒,在家庭的壓力下被迫流往崖州(今海南島)。他以道教為家,在黎族姐妹中工作生活,學會了使用制棉工具和編織崖州被。元朝元稹年間(1295-1296),他回到家鄉,在松江府以東的烏泥井鎮教人做棉花,並傳授和普及“守(攪車,即軋棉機)、打棉弓、紡紗(紡車)、織布(織機)。她織的被子巾帶像鳳凰棋盤,上面疊著樹枝,看起來像是寫字。”烏泥井、松江壹帶的百姓很快掌握了先進的織造技術,壹時間“烏泥井不脛而走,廣布大江南北”。當時太倉、上海等縣都加了仿效。棉紡織物色彩鮮艷,顯示了空氣之前的繁榮。黃道婆死後,松江府成為全國最大的棉紡織中心。松江布有“衣在天之下”的美譽。松江人感激她的好意,於舜帝至元二年(1336)為她立祠,享祭18歲。後來由於戰亂,寺廟被毀。鄭錚二十二年(1362),村民張守忠重修,並請王峰作詩。明六年(1626),寧國寺塑有張像。清朝嘉慶年間,上海市區渡河樓西北巷有壹座小廟。黃道婆墓位於上海灘縣華涇鎮北的東灣村。1957重建,有石碑。在上海市區,曾經有仙面寺和黃島婆禪寺。在上海豫園醫院內,有壹座清代鹹豐時用作布所的後文織造亭,作為黃道婆的祖師。在黃道婆的故鄉烏泥井,至今仍傳唱著“黃道婆,黃道婆,教我紗,教我布,兩筒兩塊布”的歌謠。

簡介

黃道婆,又名黃婆,生於南宋末年淳祐年間,約1245,松江府烏泥井鎮(今上海市徐匯區東灣村)人。黃道婆出生在壹個貧苦的農民家庭。迫於生活壓力,她十二三歲就被賣給別人當童養媳了。白天,她在田裏勞作,晚上,她織呀織,直到深夜,還受到公婆和丈夫非人的虐待。沈重的苦難摧毀了她,磨煉了她。有壹次,黃道婆遭到公婆和丈夫的毒打,被關在柴房裏,不準吃飯,不準睡覺。她再也無法忍受這種非人的折磨,決心逃跑,尋找另壹種生活方式。半夜,她在屋頂挖了個洞逃了出來,躲在黃浦江邊停泊的壹艘海船裏。後來隨船去了海南島崖州,也就是現在的海南崖縣。在封建社會,壹個從未出過遠門的女青年,孤身壹人在異鄉,生活在壹個偏僻的地方,無依無靠,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然而,淳樸熱情的黎族同胞同情黃道婆的不幸,接納了她,給了她住處,並在她的勞動生活中毫無保留地向她傳授了他們的紡織技術。當時黎族人生產的黎丹、黎飾、鞍塔聞名中外,棉紡織技術先進。黃道婆聰明勤奮,虛心向黎族同胞學習紡織技術,融合黎族和漢族紡織技術優勢,成為浙江優秀紡織專家,在當地很受歡迎,與黎族人民結下了深厚友誼。我在黎族地區生活了近三十年。然而,黃道婆始終思念著自己的家鄉。元朝元稹年間,約1295,她從崖州回到故鄉,回到烏泥井。黃道婆回到家鄉時,棉花種植業已經在長江流域廣泛傳播,但紡織技術還很落後。回來後,她致力於改革家鄉落後的棉紡織生產工具。她憑著幾十年豐富的紡織經驗,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編織技術傳授給了家鄉的人民。在教家鄉婦女學習黎族棉紡技術的同時,還著手改革了壹套抓、彈、紡、織的工具:去籽、攪車、彈棉蒂、蹬三錠紡車。雖然她在回到家鄉幾年後就去世了,但她的努力促進了當地棉紡織業的快速發展。黃道婆在紡紗技術上創造了壹種新的紡車。當時松江地區使用的是老式的單錠手紡車,效率非常低。需要三四個人來紡紗才能滿足壹臺織布機的需要。黃道婆和木匠伯壹起,經過反復試驗,把紡麻用的腳踏紡車改成了三錠棉紡車,紡紗效率壹下子提高了兩三倍,操作也很省力。因此,這種新型的紡車很容易被大家接受,並在松江地區迅速推廣。黃道婆不僅對棉紡工具的改革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將自己的實踐經驗與向黎族人民學習的織造技術相結合,總結出壹套“錯紗、配色、綜、綻”等先進的織造技術,並熱心地傳授給人們。因此,當時烏泥井生產的棉織品,如棉被、床墊、皮帶、被子等,都有斷枝、群鳳、棋局、文字等各種精美的圖案,栩栩如生,如畫。壹時間,“烏泥井被”不脛而走,附近的上海、太倉等地競相效仿。這些紡織品出口到全國各地,很受歡迎。很快,松江地區就成為了全國棉紡織業的中心,這種情況持續了數百年。16世紀初,當地農民壹天織成上萬匹布。從18世紀到19世紀,松江布匹遠銷歐美,獲得了很高的聲譽。當時松江布衣號稱“衣遍天下”,當然凝聚了黃道婆的心血。

評價

封建正史對科學技術有壹種無知的輕視,再加上對下層勞動人民的頑固偏見,所以正史上沒有記載黃道婆這位偉大的紡織革新家及其傑出貢獻,這對於中國歷史的普遍性是壹種遺憾。但人們只是,“黃,黃,教我紗,教我布,兩個線軸和兩塊布。”這是壹首由上海勞動人民代代相傳的歌謠。這首歌謠歌頌了人們對黃道婆為中國棉紡織技術做出的傑出貢獻的感激之情。黃道婆對棉紡織技術的巨大貢獻,贏得了當地勞動人民的深深愛戴和永久記憶。黃道婆死後,舉行了盛大的公葬,並在烏泥井鎮為她建了壹座祠堂,名為仙面廟。後來其他很多地方都為她建了祠堂(上海縣港口鎮建了皇母廟),表達了勞動人民對這位棉紡織業先驅的感激和懷念。解放後,為了紀念這位傑出的勞動婦女,上海人民於1957年4月對黃道婆墓進行了整修,立了新的墓碑,鐫刻著她的光輝業績。黃道婆是中國古代勤勞、智慧、友愛、無私的勞動婦女的傑出典範,她的名字和功績將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陸榮庭(1859-1928)廣西武鳴縣人,小名雅來,壯族,舊廣西團首領。十幾歲的時候,因為家裏窮,去外地乞討。中法戰爭期間,他參軍執法。中法戰爭後,他漂流到邊境,成為著名的遊俠首領。後來加入清軍,改名榮廷。歷任樂隊領隊、樂隊經理、指揮、連長。1907年鎮壓孫中山、黃興領導的鎮南關(今友誼關)起義,後升任廣西提督。1911年11月廣西宣布獨立後,任廣西副省長、省長。1913年鎮壓柳州起義,殺死同盟會桂系首領劉占祥,被袁世凱提拔為吳耀將軍。1916因與袁世凱沖突,號召全國護國求袁,派袁世凱進攻雲南,通過廣西的龍建光部解除武裝,並趁機攻占廣東。1917投靠總統李,被任命為兩廣巡撫使,操縱兩廣軍政大權。同年夏,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以孫中山為大元帥,盧榮廷、唐為元帥。陸榮廷勾結政治學系,將總政改組為總統制,推舉孫中山、陸榮廷為總裁,岑春煊為總裁,企圖排擠孫中山,竊取實權。1920年被粵軍擊敗,投靠北洋軍閥。1921 6月,兩廣戰爭爆發,桂軍戰敗,陸榮廷被迫流亡上海。1922年,陳炯明叛變孫中山,盧榮廷回到廣西,駐守桂林,出任廣西邊防監。1924九月被李宗仁等人驅逐出廣西,1928+01死於上海。69歲的時候。

白崇禧(1893-1966)出生於廣西臨桂縣,回族。國民黨新聯系到軍閥的主要將領。1916保定軍校畢業後,加入陸榮廷部隊,任連長。1924編入黃部,任營長。後投靠李宗仁,參與兩廣軍閥混戰,於1925年聯合李宗仁等國統壹廣西,成為賈軍閥的主要首領之壹。1926年參加國民革命軍北伐,任北伐軍總司令部副參謀長兼東路軍前敵總司令,轉戰湖南、江西等省,屢立戰功。1927跟隨蔣介石叛變革命,殘酷鎮壓革命運動,屠殺黨員。1929年,李與黃旭聯合反蔣,蔣介石戰爭爆發。廣西部戰敗後,白崇禧、李宗仁、黃旭長期躲藏在廣西,組織“保黨救國”,繼續反對蔣介石。抗日戰爭時期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副參謀長兼軍訓部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國民黨政府國防部長,華中總軍事長官。1950打敗有國民黨殘余的臺灣省。1966在臺北去世,享年73歲。

韋拔群(1894-1932)原名魏炳幹。廣西東蘭,壯族,農民運動領袖。1916 1月,率100余人到貴陽,加入國防軍議代石凱,任副將、參謀。1920 11在廣州擔任廣西同性戀協會政治組副組長。1921年9月,回到東蘭,成立農民自衛隊,率領東蘭、鳳山等農業部隊三次進攻東蘭縣城。1925年進入中國* * *生產黨在廣州創辦的第三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同年回到東蘭領導農民運動,建立“東蘭農民運動講習所”,傳播馬列主義,培養農民運動骨幹。1926年冬,加入中國制片人黨。1927年8月,領導東風白靈四縣(指東蘭、鳳山、淩雲、百色)農民暴動。1929年任廣西農協辦公室副主任、東蘭縣委委員、縣革委主任,12年參加領導百色起義。歷任* * *賀軍前委委員,第三縱隊某縱隊領導,右江特委常委,獨立第三師某師師長,第壹蘇維埃* * *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執行委員。1930 10第七軍主力奉命開赴江西,韋拔群留守東蘭,開展艱苦卓絕的農村遊擊戰爭,領導右江蘇區第壹、二、三次反圍剿。1932 10六月19在東蘭被漢奸殺害,時年38歲。

陳紅濤(1904-1932)原名陳素華。廣西東蘭人,壯族,廣西農民運動領袖之壹。1923年加入東蘭市民協會,1924年參加韋拔群領導的農民革命運動。1925 10月,進入梧州市宣傳培訓學院學習,1926加入中國* * *產黨。1928當選廣西農民協會會員。1929 65438+2月參加百色起義,歷任右江特委委員、右江工人民主政府肅反委員、軍事委員、右江特委書記、主席。1930年,賀奇軍主力赴江西,奉命留守與韋拔群作戰,任紅21師政委。1932 65438+2月9日,被漢奸俘虜,22日死於百色,時年28歲。

莫(1897-1985),廣西南丹縣人,壯族。1915桂林陸軍小學畢業後,他走上了軍旅生涯。曾任廣西陸軍講武堂排長,舊廣西自治軍11支隊副司令員,國民革命軍第7旅營長,19軍團長,1新師副旅長,171新師少將旅長。175師師長兼秦連警備區司令員,84軍軍長,南丹民兵指揮部司令員兼警備區指揮部司令員,柳州警備區指揮部司令員,廣西第二行政區專員兼司令員,廣西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員,桂林綏靖公署副主任,廣西軍區司令員。1950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廣西革命形勢的強大壓力下領導起義。解放後,當選為廣西CPPCC第壹、二、三、四屆委員、常委,第四屆CPPCC副主席。

盧紹武(1906-1978)原名盧煥光。廣西武鳴縣人,壯族。1926年參加北伐。1929 165438+10月加入中國* * *制作黨。65438年2月,參加百色起義,先後任紅三軍團參謀長、紅75師參謀長。1930年隨紅軍北上,參加中央蘇區第三、四、五次反“圍剿”和紅軍二萬五千裏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參謀長,冀魯豫軍區參謀長,八路軍南下第三支隊副支隊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第壹參謀長、四野38軍副軍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武鳴地委書記、專員。軍分區司令員兼政委,參謀長,廣西軍區副司令員兼司令員,廣西黨委常委,自治區副主席,CPPCC副主席。1955被授予少將軍銜。1978死在南寧。

謝(1908-1988),廣西扶綏縣人,壯族。1928年加入中國* * *生產黨,1930年參加龍州起義。65438年至0937年在粵港從事革命工作,歷任香港區委書記,惠陽縣委副書記、書記,增城縣委書記,中國江北區委組織部長,珠三角區委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玉林地委書記、第二書記,玉林軍分區政委,梧州市委第壹書記,廣西省委、省政府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政府副主席,廣西省民委副主任,國家民委政法處處長,國家民委副主任。他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事務委員會和法律事務委員會委員,國家體育委員會委員。1988死在北京。

編輯:郭編輯:

成吉思汗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兩人都是世界上最公認的少數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