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長汀縣汀江母親河信息

長汀縣汀江母親河信息

客家母親河——汀江

汀江在宋、明、清時期被稱為印江。

據考,福建大部分河流由西向東入海,只有汀江向南。按八卦,南屬汀水,故名,後改稱汀江。

汀江發源於武夷山南麓的賴家山,鐘會山的水是壹條小溪,向南流向涵洞,穿過龍門峽,向南流經長汀城關。

壹路順流而下,南山、田卓,右下武平縣桃蘭溪,左下上杭縣郊區九洲連城縣流出的老縣城河,流經城關後向東南,在永定縣立新鎮河口村出省,在廣東三河壩與梅江匯合。

汀江是唯壹流經福建、廣東兩省的省際河流。

全長328公裏,流域面積11802平方公裏,大小河流55條,總長1137公裏。

汀江流域就像壹片芭蕉葉,群山環繞,河流蜿蜒曲折,上遊沖積沈積,下遊灘流湍急,河床變化復雜。上中遊河床多為沙石和卵石,下遊河床多為卵石和巖石。

上遊的長汀城關到中遊的上杭城關,大部分河流延伸成小平原,森林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遇到暴雨,大量泥沙被沖入河中,影響通航。

酒仙河、黃潭河中、支流林木茂密,植被良好,水質清澈見底,江面寬闊,水流穩定。

下遊達到上杭南郊至永定峰城70公裏,落差85米。河兩岸山峰陡峭,危巖聳立。在高山深谷的壓力下,河床被強烈切割成V字形,航道狹窄,礁石灘遍布,河水湍急,灘險40余處,其中落差超過3米的灘險近10處。

石豐至石獅是閩粵兩省交界處,全長僅7公裏,俗稱“半山”。河道兩岸石墻切割,河床狹窄,有巨大尖刺的巨礁,星羅棋布,流態混亂,水花四濺。幾千年來壹直是航運禁區。

除上遊長汀縣河田至水口壹帶和中遊上杭至郊區壹帶外,汀江地勢平坦,水流緩慢。河的其余部分是壹排灘,水位起伏很大。汛期壹般為4月至8月,枯水期較長,壹般為9月至次年3月。洪水位與枯水位之差為9.5 ~ 4.7米。

福建省汀江幹流長度282km,河流總長度611.5km,流域面積9010k m2,水系通航裏程341km,斷面通航裏程115.5km,已建水利大壩7座,無過船設施。

汀江幹流長汀城關至永定峰219公裏,平均水面比降為1‰。長汀-和田36.5公裏,枯水期水深0.2-0.3米,航道寬度3米,有2座攔河壩,船只上不去下不來,間歇性航行7公裏;從和田到水口25公裏,低水深0.2 ~ 0.3米,河槽寬4 ~ 5米。沒有營運船只,只有幾艘農副業船只在航行。水口-上杭92.5公裏,低水深0.3-0.5米,航道寬度5-7米,通航3-5噸。上杭-石豐枯水期水深0.4-0.6m,航道寬5m,可通航3-5t機動船,其中三豐攔河壩為主要攔河壩。

從永定縣石豐到廣東石獅有5.5公裏。因其天然山谷陡峭險峻,礁石星羅棋布,低水深0.3米,只能使用木筏。但石獅(粵境)以下,航道條件較好,20噸貨船可通航。

汀江的主要支流有酒仙河和黃潭河,另外還有兩條溪流:

(1)在上杭縣城關附近匯入汀江的酒仙河,全長99.5公裏,通航裏程22公裏,低水深0.3米,航道寬3米,通航木船1 ~ 3噸,礙航堤壩1座。

(2)黃灘河,在汀江下遊小河口附近匯入汀江,全長107.6km,通航裏程70 km,低水深0.3 m,河槽寬3 m,可通航1 ~ 2噸木船,礙航兩座攔河閘,造成56.5 km分段通航。

(3)卓天溪在長汀縣水口附近匯入汀江,全長65km,通航裏程11km,航道水深0.3m,枯水期寬3m,可通航3噸木船。目前,只有少數渡船或農用船在行走。

(4)桃蘭溪河在上杭縣入海口匯入汀江。河道全長57.5公裏,通航裏程19公裏,枯水期航道深0.3米,寬4米,可通航2.5噸木船。現在沒有運輸船出航了。

長汀,客家之都

長汀,客家之都,唐宋古城,古稱汀州。它位於福建西部,處於閩贛交界的十字路口,西接江西瑞金,東臨連城,南接上杭、武平,北接寧化、劉清。

總面積3099平方公裏,人口52萬,是福建省第五大縣。

年平均氣溫15-19℃,氣候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

長汀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它是福建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壹。

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設立汀州,至清末為州、路、府所在地。

自晉代以來,成千上萬的中原客家先民為躲避戰亂和饑荒而南遷,定居汀江流域。在與當地原住民相互融合的過程中,形成了中國漢族中獨特的族群——客家人。

南宋時,隨著汀江航運的開通,汀江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延伸和壹部分,汀州城成為連接贛州、梅州的中心樞紐和商貿重鎮,且“繁華昌盛,不減江浙、中州”。

此後,無數客家人從這裏出發,沿著八百裏滔滔汀江渡海,不斷向外遷徙,向國外擴散,開辟新的生存空間。

汀江流域已成為客家人的搖籃,是世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和祖居地。汀江被稱為“客家母親河”,汀州作為客家人的發源地和大本營,被譽為客家之都。

千百年來,像金甌這樣的小鎮,都被安置在閩贛兩省交界處的壹個山谷裏。

四周沃野平疇,市內臥龍山,壹峰突起,與群峰不相連。

依山傍水而建的古城墻將半個臥龍山帶入城內,形成了壁掛城,形成了城中有山,山中有城的獨特格局。

丁娜河更像是壹條優雅的白練,穿城而過。

城市枕山面朝溪流,宛如壹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汀江之畔。

城市因水而美,河流因城而更靈動迷人。

宋代汀州知府陳軒形象地描述為:“壹江三溪遠,千丘環城。

“半個多世紀前,壹位新西蘭朋友路易斯,曾領略過中國的大部分風光?汀江邊的小巷,洋溢著深深的贊嘆:“中國最美的小鎮有兩個,壹個是福建的長汀,壹個是湖南的鳳凰。

"

長汀出類拔萃,孕育和造就了壹大批優秀人才。

從宋到清(缺元),有70名廷極進士(含4名吳進士),265名陪審員(含87名吳陪審員),42名特演,16名推薦進士。

明清時期的“五貢”有528首。

輔佐鄭成功、使臺灣最終回歸祖國的清代名將劉國軒,清代著名畫家上官周、黃慎,近代著名學者蔣寒,都是這片土地哺育出來的傑出代表。

歷史上,許多文化名人的名字回蕩在這座千年古城。

唐代名臣張九齡,宋代理學大家朱,大詩人辛棄疾、陸遊,世界法醫學鼻祖宋詞,明代大科學家文天祥、,思想家王陽明、文學家宗琛,清代旅行家徐霞客、著名學者,都被這片土地深深吸引,留下了寶貴的足跡。

他們在舞臺上的唱和,潑墨浮雲,憂國憂民的感嘆,讓長汀歷史文化的浩繁卷帙更加輝煌。

客家母親河與母親花園

長汀是歷史文化名城,客家之都,臺灣同胞的祖籍地。汀江是壹條貫穿閩西、粵東客家地區的水路大動脈。是閩西第壹大河流,與閩江、晉江、九龍江並列為福建四大水系之壹。汀江孕育了客家人,被稱為“客家母親河”。

汀江流域的客家先民用開拓精神和勤勞智慧的雙手,創造了新的家園,形成了客家宗族。

宋末,由於戰事加劇,部分客家人從汀州外出謀生,沿汀江南下,至上杭、武平、粵東、廣西、雲南等地。

明清時期,大量客家人移居臺灣省、東南亞和歐美。時至今日,客家人的數量已經發展到數千萬,成為中國漢族中的壹個重要族群。客家人以勤勞、智慧、勇敢、淳樸的精神,創造了輝煌的成就,汀江不愧為客家母親河!

為弘揚客家精神,1995年,由原全國政協委員、馬來西亞太平紳士、南苑永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姚美良先生捐資150000元,長汀縣投資80萬元,在長汀縣南部吳彤橋附近修建客家母親園,占地1500平方米。

由姚美良先生發起的“世界客家人公祭客家母親河”活動於6月29日首次在客家母親園舉行,1995+065438+世界客家人前來祭奠客家母親和客家母親河。

此後每年舉辦壹屆,至今已舉辦九屆。每次都有成千上萬來自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香港、臺灣省的客家人和海內外福建、廣東、江西“客家金三角”的客人參加。

尤其是5438年6月+1996年10月舉行的第二次公祭儀式,規模最大,也有美、英、法等地的嘉賓。

長汀,客家美食之都

俗話說,沒吃過長汀美食,就沒來過長汀。

長汀是美食王國,中國著名的客家美食之鄉,福建著名的美食之城,素有“食在長汀”之稱。

長汀的客家菜起源於中原。長汀客家人在長期遷徙過程中,吸收了沿途的烹飪技藝。定居長汀後,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地理環境、物產等特點,融合中原傳統烹飪技藝、沿途吸收的烹飪技藝和當地原住民的烹飪技藝,兼收並蓄,形成了獨特的風味體系。

講究鮮香、純正、原色、原味、養生,擅長“鮮、香、清”。

長汀菜系最重要的壹個特點就是菜系的“原味”非常突出。

做菜很少用味精,甚至不用味精。

另外,糖也用得少。

食用色素從來沒用過。

菜單裏有很多菜,蒸、燉、釀、燉、煮。

紅燒牛腩、清蒸白鱔、河裏遊甲魚、紅燒魚肚、紅燒魚、清蒸全魚、清湯田雞、清蒸鴛鴦鴿子、雙燕迎春等。這些菜都具有長汀獨特的客家風味,“長汀豆腐幹”在汀州八大幹菜中名列第壹,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享譽海內外。光是豆腐就可以做將近65438+。

曾和長汀柿子紅糖壹起作為歷代貢品。

長汀江是中國五大名雞之壹。

“白剁河江”壹直被列為長汀第壹道菜。

1986被福建省授予“地方特色風味菜肴”稱號。

傳統美食“麒麟出世”,又名“狗仔裹五花肉”,也是長汀名菜之壹。

此外,長汀小吃種類繁多,有汀州珍珠丸、汀州雞腸面、蛋清魚丸等6種中華名小吃,還有炒肝花、芋頭餃子、燈餅等34種福建名小吃。

從早到晚,在長汀的街頭,妳會美得讓妳不改心意。

汀州客家文化

長汀作為汀州的屬國,是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之壹。

汀州對客家人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被許多客家家鄉先賢譽為“客家的發源地”和“客家之都”。

據學者考證,自東漢末年以來,成千上萬的中原* * *為了躲避戰亂和饑荒而南遷,幾經跋涉來到閩西汀州地區,在這片“世外桃源”的境地裏生活、繁衍、開拓,逐漸創造了中國漢族中獨壹無二的族群——客家人。

“沒有客家先民,就沒有汀州”。

正是客家先民湧入汀州,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科學文化,人口的增長才使汀州得以發展。

從汀州到宋代,成為客家人居住的最大城市。

隨著歷史的推移,客家人繼續沿著汀江流域向外遷徙。

宋元時期,大部分遷往廣東,明清時期,大量客家人漂洋過海,探尋生存空間。

汀江發源於長汀,向南流,離開福建,匯入漢江,進入南海。

正是汀江兩岸的沃土,哺育了壹代又壹代的客家兒女,辛勤耕耘,事業有成。

所以客家人把汀江稱為“客家母親河”。

已故全國政協委員姚美良先生生前曾多次來到長汀,為客家母親河啟動了壹場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儀式。

壹年壹度的公祭儀式吸引著海內外壹批批客家後裔長途跋涉,回到長汀——長汀祭祖、觀光、投資。

據統計,臺灣省300萬人口以上的常見姓氏至少有60多個,香港200多萬客家人都是汀州人。明末輔佐鄭成功的重要將領劉國軒是汀州人,清代繪畫大師上官周也是汀州人。孫中山的祖先曾在汀州定居,著名愛國者江永的祖籍也在汀州。郭沫若在童年時寫道,“五百年前。

截至2009年7月,全球有1億客家人,他們的祖先大多在汀州留下了生存和奮鬥的足跡。

汀州傳統文化,由於中原文化的傳播,歷代外來文化的滲透,與本土文化的交融,形成了長汀客家傳統文化的鮮明特色。

汀州客家博物館

長汀是客家首府,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許多歷史遺跡和舊址保存完好。1993年,在長汀縣博物館專門組織陳列了壹次客家專題展覽,成立了汀州客家博物館。

整個展廳占地700平方米,分為四個展廳和五個部分。第壹部分是“享譽中國的客家之都”;第二部分是“絢麗多彩的人文景觀”;第三部分是“歷史悠久的客家文化”;第四部分是“世界上的客家家族”;第五部分是《長汀》。

陳列館廣泛收藏了自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汀州建州以來,客家人在汀州成熟發展的歷史。展現了客家先民在這片廣袤沃土上繁衍生息、遍布世界各地,使汀州成為中國客家大本營和首府的歷史進程。它是壹部記錄汀州千余年發展的史詩,充滿了客家人波瀾壯闊的篇章。

由於展覽內容豐富,受到了海內外嘉賓的壹致好評,被譽為“中國客家第壹館”。

汀州客家研究中心

汀州客家研究中心位於中國福建省長汀縣,汀江之畔,是壹座具有客家民居風格的四層現代建築,是世界上唯壹的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館和研究中心。

在裝飾壹新的金色琉璃瓦大門上,醒目地懸掛著由我國著名民俗學家季羨林先生題寫的“中國汀州客家研究中心”的金色條幅。

“中國客家研究中心”由已故全國政協委員、港南苑永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姚美良先生捐資260萬元人民幣建成

近年來,姚美良發起並組織了四次世界客家公祭儀式,祭祀長汀母親河。4000多名海外客家人聞訊趕來祭祖尋根。

出於保護、傳承和研究客家文化的緊迫感,姚美良於1997年建立了這座獨特的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館和研究中心。

大樓主樓四層,附樓三層,建築面積3500多平方米。主樓壹層為展廳,主要展示“五大洲客家情懷”。附有大量照片、圖表、出版物、期刊、子出版物、實物等。,系統介紹了客家的起源、散史、世界各地的客家社區活動、世界客家大會介紹、客家文化與學術研究活動等。

二樓是辦公室、資料室、圖書館。

三樓是接待室和客房。

四樓是學術交流大廳。

附樓三層由馬來西亞客館、新加坡館、泰國館、港澳館、臺灣省館、美加館組成,陳列反映客屬、社團在當地生存發展的照片、書籍、期刊和實物。

自汀州客家研究中心成立以來,已出版了20多期《汀州客家報》。

召開“汀江與客家”座談會。來自廈門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中山大學、江西大學、深圳大學的12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提交會議的25篇論文已被收集出版。召開“客家傳統文化田野調查報告會”,出版《汀州傳統民俗與廟會》論文集。

現任長汀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他畢業於李文勝,廈門大學歷史系。從事汀州客家研究十余年,著有《客家之都——汀州攬勝》、《汀江與客家》、《汀江之歌——客家母親河》、《方方傳》、《歷史探索》等專著。

近年來,在姚美良先生的支持和鼓勵下,李文勝多次出訪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臺灣省等地,參加客家文化研討會,走訪客屬協會,介紹閩西客家文化的歷史和現狀,邀請他們到閩西尋根尋祖。

中國汀州客家研究中心協助當地成功舉辦了第五屆世界客家母親河祭祀儀式,接待了來自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多名海外客家人。

法國遠東研究所教授、著名民俗學和宗教學專家勞格爾七次到長汀考察客家文化。

勞格爾在參觀了客家研究中心後表示,長汀的客家文化非常豐富,汀州客家研究中心展示的客家歷史和文物相當系統和豐富。

他驚嘆在壹個遠離中心大城市的山溝裏竟然有這樣壹個現代建築的研究中心。

他更驚嘆於姚美良先生對這項文化工程的個人貢獻。

他認為姚美良很有文化造詣和人格魅力。

他說要帶學生到長汀進行客家民風的田野調查,並決定以客家研究中心為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