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壹部虛構的小說。當然,小說都是虛構的,尤其是虛構,因為這壹時期老舍不在北平。七七事變爆發後,老舍只身離開北平,前往重慶開展抗戰宣傳活動。直到後來,他的妻子帶著孩子來和他講和,告訴他北平淪陷區的生活細節。大部分小說都來源於作者的虛構和想象,但小說這種有著百萬字篇幅和特殊歷史時期的宏大作品,不得不說是壹個偉大的奇跡。
這又是壹部現實主義作品。雖然老舍當時不在北平,但故事大多來自北平人民的真實生活。老舍對北平的熟悉、了解和熱愛是真實的、現實的。故事發生的地點,小羊圈胡同,是老舍的出生地。妳在老北平看到的生活習俗,妳從普通人那裏聽到的喧囂,妳路過的每壹處風景,妳聞到的獨特氣味,都是真實的。
大部分作品都會有作者的原型。我覺得這部小說中老舍的原型是祁家的三兒子。抗戰爆發後不久,祁家三子離開北平,開始抗日。本文認為,當時離開北平的老舍,離家前的急切,壹定是為母親和家人感到惋惜。還有齊天佑,壹個老實人,壹輩子善良正派。在被日本人侮辱後,他甚至選擇潑水來洗刷自己的恥辱,以此來證明自己的自由、幹凈、幸福和尊嚴。如果把它們結合起來理解老舍先生的悲劇人生,也許會有更多的感悟。
回到作品《四世同堂》本身,這是壹部以抗戰為題材的小說。時間線從七七抗戰爆發開始,到日本宣布投降結束。戰爭、亡國、亡國是基調和背景,但老舍先生沒有直接描寫抗日戰爭的細節,也沒有著力塑造抗戰英雄。就連第壹個覺醒行動的老三瑞全也不是文章中的主人公。老舍先生照例把目光聚焦在北平的壹條小巷子裏。小羊圈胡同是北平眾多胡同的壹個縮影。有幾代老北平人安逸滿足,瑣碎生動。本來他們過著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規則。然而戰爭來了,每壹個小人物都無法置身事外。個人選擇和民族氣節交織在壹起,就像大海淘沙和細篩。羊圈裏的每個家庭都在延續或改變,凸顯或放大自己的人性和命運。
老舍先生人物眾多,但每個人都有完整的人格和完整的命運軌跡。老舍先生的文字功底極好,值得玩味的語言和心理描寫比比皆是。老舍先生在抗日戰爭還沒有完全結束的時候就開始寫作了。他銘記歷史、熱愛民族、呼籲和平的意圖顯而易見。
但在整個閱讀過程中,我壹直在問自己,作為壹個普通人,如果我是妳,我會怎麽做?我會成為壹個剛毅的瑞泉,壹個矛盾的瑞軒,壹個卑微的陳,甚至牛教授和關曉鶴嗎?
人性未經考驗。尤其是涉及到最基本的安全需求的考驗時,人性往往是復雜的。我想這個線索可能也是老舍先生壹直在思考和描述的。如果是魯迅先生,他會為自己的不幸而難過,為自己的憤怒而憤怒。估計現代年輕人會“恨鐵不成鋼”,批判中國人的陋習,大喊“醜陋的中國人”。老舍先生用最深入細致的心理描寫和最客觀寬容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了普通人的真實故事——他們有正義感卻沒有勇氣,善良自私,有耐心卻不思進取。這是北平大多數人的價值觀,也是千百年來傳統教育養成的普世民族性格。他們有自己的掙紮、反思、退縮和覺醒,只有在這樣復雜的環境中磨礪,才能碰撞出不壹樣的火花。
文章裏說說瑞軒吧。他是最典型的北平知識分子。他善良,有覺悟,守著自己的底線。但是,他膽小懦弱,更不要說抗日了。連他的鄰居和做漢奸的弟弟都拉不下臉。他支持家人和鄰居去打仗,他要維持家庭生計,還要盡孝。他是新舊文化的鐘擺,但抗拒時又不敢行動。他無法在生與死、愛與恨、歡笑與淚水、愛國與戰爭之間做出選擇。妳不能喜歡他,也不能責怪他,因為妳知道他的掙紮,妳理解他的掙紮,妳只能等待他的覺醒和爆發。最終,瑞軒的成長,預示著整個北平的成長,預示著民族的覺醒和希望。反抗與服從,批判與繼承,用寬容的眼光看人性,看民族性格特征,看傳統文化與現代的碰撞。這就是老舍先生的宏大胸懷。
我花了兩個星期才讀完,但還是覺得很迷茫。我看的版本是17,只有87章。後來在網上搜了壹下,看了下十三章。後來的十三章失傳了,現在的是從英文翻譯過來的。總覺得這十三章少了些韻味,估計是漢譯英時刪減了不少,人物命運也比較草率。過壹段時間,我會再讀壹遍,再嘗壹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