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北漂的妳被妳爸媽催著回老家了嗎?

北漂的妳被妳爸媽催著回老家了嗎?

看到這個問題,作為北漂五年的我,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我很肯定的說,沒有被催過。可能我跟別人的情況不太壹樣,我是婚後加入北漂的,因為我老公畢業後就選擇在北京工作,那時候,在我和我家人的想象中,覺得北京是壹個特別好的大都市,有很多的著名景點,但實際生活中,北漂卻沒有想象中的光鮮,有很多的心酸和無奈。所以我從來都報喜不報憂,告訴他們我壹切都好,免得他們擔心,以下視頻是我個人的想法和感受

哈嘍大家好,我是北漂程序員小強,來北京已經五年了,這些年家裏也沒有催我回老家,因為北京工資比老家高嗎,回去後可能掙不了多少錢,考公務員也是有難度,而且回去也不適應,人情世故啊酒桌文化啊,這些我都是不會的

這個問題戳中了我!非常嚴重!

其實我爸媽並沒有催著讓我回家,從我有自己的目標開始,獨自壹人毅然決然的拋棄家裏所有的壹切,來到北京逐夢的那壹日開始,他們再也沒有強迫我做不願意的事情,因為父母其實也會有懂事的壹天,而這壹天的到來,也是因為作為孩子的我們真正的長大了,要讓我們的成長被父母看到,才能得到他們的信任。

其實只要妳內心足夠堅定並且清楚自己想要什麽,好好和他們溝通,然後展現妳的能力,父母也就不會催促妳,可能因為妳在他們眼裏還是孩子,沒有足夠的能力為自己撐起壹片天,所以他們才總催妳回家吧。

北漂的妳被妳爸媽催著回老家了嗎?

真實案例回答,我就是那個被催回老家的人。

當時在北京壹家環保公司上班,覺得收入還可以,但是就是買不起房,房租又特別貴,要想過的體面,那就簡直天方夜譚。

從農村出來的我,到北京打拼,看上去確實很體面,但生活過得卻很艱辛。那個時候父母經常催我結婚催我回家,我說在北京現在結婚還不現實,因為買不起房子,給不了女孩幸福,也因此錯失了好幾段姻緣。

所以,堅持了幾年之後,還是擋不住“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選擇了放棄北京,回到了老家。

其實爸媽催妳回來也是有原因的,以我當時的情況來說,爸媽有以下幾個考慮:

壹是他們年齡大了想快點抱孫子。這壹點縱使妳有百口也難辯解,根本說不通。事實上跟他們壹般年齡的人就是他們的交際圈,當這個交際圈裏的人都抱上孫子孫女的時候,他們根本坐不住。而且即使他們的朋友圈裏沒幾個有孫子孫女的,他們也覺得自己到了這個年齡,就應該抱孫子,也感到他們這個年齡,正是照顧孫子的好時期,過了這個時期就晚了。同時,他們之間表面上看不出來,實際上,他們以誰先抱孫子為榮,以至於他們如果沒有抱孫子就顯得在同齡朋友圈裏擡不起頭。這壹點是最讓人頭疼的,無論妳怎麽說也說不通。

二是他們覺得我當時過得不幸福。我在北京的時候,幾乎每次打電話都不說我過得不好,總是報喜不報憂,總說我在那邊過得很好,不用擔心,掙錢多什麽的。但當父母的都明白, 當自己的子女總是報喜不報憂時,也就說明他們過得不怎麽樣 。也許每次回去跟同齡人比起來,沒有成家立業,顯得跟個孩子似的,讓他們總放心不下。同時,每次回家都顯得非常闊綽,這就更讓他們覺得我是在偽裝自己不自信的內心。其實很多父母會覺得兒女回來體面闊綽,會顯得臉上有光,兒女出息了。但看的明白的人都知道,這些是裝出來的。因為欺騙,是很不自然的表現,戲精除外。

三是鄰居子女在家鄉工作很體面。左鄰右舍家庭的孩子們,有好些個都是在縣城當個教師,做個公務員,父母就覺得很體面。這壹點上我們的父母腦海裏幾乎統壹認為,“公務員,醫生,教師才算是有工作,其他都是無業者”,這壹點就讓我很崩潰。這些職業也很奇怪,總能在幾年內在縣城就有車有房,搞得很體面,以至於我懷疑過這個職業。但是通過跟幾個體制內的朋友聊天,我明白了,他們部分人之所以上班後很快有車有房,就是因為穩定,銀行貸款可以向他們傾斜,各種信用卡,信用貸讓他們有了先消費享受生活的條件,所以才會有車有房,當然家底厚的就另壹說。不過他們的房子不會太大,車子不會太好,畢竟都是超前消費。

總之,我的父母當時催我回老家,主要出於這幾個原因,另外還有他們的照顧問題,生老病死問題,不適應大城市生活問題,婆媳關系問題,以及七大姑八大姨的問題,就這麽連捆帶綁地給我拉回了老家。

其實回來後,發現雖然工資沒那麽高了,但是房價降了,生活消費沒那麽復雜了,5塊錢的面條也可以吃飽飯了,相親的成功率也高了,所以回不回來,還要看妳對妳人生的態度。如果要闖出壹片天地,在北京,絕對有大把的機會。如果要更多地考慮家庭,回來也是不錯的選擇。

如果可以重新選擇,妳會選擇留在家鄉,還是去大城市打拼?”

 每到春節,同學聚會上總是繞不開這個話題。大家常常會陷入到對“另壹種生活”的向往之中——在家鄉的同學們羨慕大城市裏的機會和夢想,我們也羨慕他們在小城市裏有房有車的安逸。

 我的朋友楊雨(化名),在北京壹家醫院做了八年護士。漂泊八年,她沒房、沒車、沒北京戶口、也沒有對象。2017年,她決定把人生清零。2017年4月15日,她買了壹張單程火車票,回到家鄉——壹個陜西小縣城。

 她的人生重新開啟。這半年多,她過上了頻繁相親、吃著山寨漢堡的日子。偶爾,還會懷念下了班去奧林匹克公園跑步的日子,還有那些留在北京的青春。

 

 (以下為楊雨口述。)

 “我曾以為會在北京混出壹片天地”

 離開北京前的壹個禮拜,每天都在吃散夥飯,和各種朋友告別。晚上回到宿舍,壹個人打包行李。八年的家當,四個大箱子,壹百多塊錢寄回家後,我和這個城市就壹點關系也沒有了。

 離開北京的那天是2017年4月15日。下午六點五十的車。朋友們送我到車站。我的壹位同事,也是好朋友哭得不成人形。她勸我不要走。她說,北京教育、醫療條件都比家鄉好,妳以後壹定會後悔的。我跟她說,這是我的選擇,我想好了,不後悔。

 我忍著沒哭。分別後,到了檢票口,眼淚刷刷地流。說不難過是假的,畢竟待了這麽多年,我所有的朋友都在這裏。有不舍、有不甘心,也有點無奈。但我清楚,我不留戀這座城市,留戀的是這座城市裏的人、我的朋友們。

 火車啟動時,2009年夏天第壹次來北京的場景好像還在眼前。我沒出過遠門,大學在省內讀的,大二暑假到北京來實習,是人生第壹次坐火車。好在是去部隊醫院實習,車站有人接,也會安排住宿。我在車上看著北京城,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好像什麽都是新鮮的。

 年輕時都不願意待在家裏,總覺得外面的世界很美好。世界好像正在我腳下展開。我跟自己說,以後我要成為護士長、護理部主任。還想著要不要自考專升本,再讀個碩士,考個博士。我以為自己會在北京混出壹片天地,沒想到,最後還是回來了。

 實習結束後,我有機會留在這家醫院。最開始幾年,我度過了非常愉快的時光。我有宿舍住,沒有遭遇過搬家之苦,已經比很多北漂幸福很多了。上班時忙碌,休假時壹個人去單位附近的奧林匹克公園跑步,或者在家看書,要不就和七八個要好的朋友去京郊玩。

 轉折點發生在2015年,那年我26歲。我被催婚。有段時間,我爸媽每天壹個電話下達最後通牒——要不趕緊回家,要不趕緊找對象。

 “人的困境好像是全方位的”

 可能是年齡危機,也可能是父母的嘮叨,我壹個人的時候,也開始為自己的個人問題焦慮了。

 親戚、朋友、同事們都給我介紹對象。我希望找壹個有北京戶口的另壹半。不是我要求有多高,只是為了以後孩子上學方便,能在北京參加高考。

 但妳挑剔別人的時候,別人也在挑剔妳。我最不喜歡的是,有人相親時壹上來就是三個終極問題:有北京戶口嗎?有房子嗎?有編制還是合同工?壹次,我去見壹個相親對象,還沒開始吃飯,對方就拋出了這三個天問。我覺得很尷尬,說了句“妳慢慢吃”,就跑了。回去的路上,我想,我沒有北京戶口,沒有房子,還是個合同工,就不配擁有愛情嗎?

 人的困境好像是全方位的。我開始意識到在北京定居的生存問題。就說房子吧,我肯定買不起。我有同事為了買房子才結婚。我覺得這種婚姻是變質的。這不叫“婚姻”,這叫“房搭子”。

 很多買了房的同事,生活也並不自在。每個月壹萬出頭的工資,七八千塊錢要拿來還房貸。

 2017年年初有段時間,下了班我就想這些事,想得頭都疼了。有時候我就跟自己說,幹嗎這麽蹦跶呀,回家去也挺好的。不說別的,至少每天都能吃到媽媽做的面。爸媽要是有什麽事,也能及時照顧到。而且,我才28歲,年紀還不算太大。要是再拖下去,說不定哪壹天,我連家鄉這條退路都沒有了。

 “我很憧憬安逸的生活”

 幾個月後,我決定回家了。在家鄉壹家醫院找了壹份護士工作。

 剛回來時,真的很不習慣。北京很大,開車繞壹圈五環要壹兩個小時。家鄉很小,最南到最北,最東到最西,都不超過4公裏,步行40分鐘就能走完。我壹轉身,就感覺到盡頭了。

 回家後,年齡焦慮當然絲毫沒有減輕,身邊人結婚都早。我們科室有15個護士,未婚的都是1995年、1996年的。我剛進科室時,同事都問我,妳娃多大了。我說,我還沒結婚呢。她們驚詫地看著我,好像我是怪物壹樣。

 頻繁的相親當然在所難免。幸運的是,我碰到的好幾個相親對象,他們都是小縣城婚戀觀的反叛者,這讓我很欣慰。第壹次見面時,我問他們,為什麽三十多歲還不結婚。他們說,不喜歡那種相親就結婚的模式。他們不在乎對方的工作、家庭條件,只在乎是不是聊得來、三觀相同。

 回家後,我也掌握了和父母的“鬥爭”經驗。為了避免他們嘮叨,下班壹回家,我趕緊捧起壹本書。這是小時候就形成的默契,只要我在看書,我媽就不會來打擾我。

 現在想來,其實父母那壹輩也挺有意思的。我爸是個非常刻板的人,上學的時候就嚴禁我早戀。上高中時,他不讓我穿顏色鮮艷的衣服,壹放學就跟蹤我,看我是不是在和哪個男生說話。工作以後,又天天催婚,怪我找不到對象。有篇文章說,從嚴禁早戀到瘋狂催婚,這是中國家長的畸形婚戀觀。太有道理了。

 現在我的心願是希望趕緊結婚。漂泊這麽多年以後,我才發現自己內心其實是很渴望安定的,我很憧憬安逸的生活。

 “哎呀,算了”

 回來這半年多,就像溫水煮青蛙。我沒什麽想法和奔頭了。以前在北京,周圍有很多年輕人,他們都在努力,在這種氛圍下,我也想著要讀個碩士、博士。回家以後,壹想,哎呀,算了。

 有人說,在大城市裏打拼靠能力,小城市靠關系。就連病人來看病也擺關系,讓我哭笑不得。我見過有病人壹來就說,是××局的局長讓我來的,給我安排壹下床位。我說,我不認識××局長,沒床位就是沒床位,妳找局長給妳搬個床過來。

 放棄北漂回到家鄉,要說沒後悔過肯定是假的。比如每個月發工資的時候,以前壹萬出頭,現在四千塊錢,心裏當然會失落。還有工作中和領導有爭議的時候。有壹次醫院內部考核靜脈註射規範流程,我在北京當了那麽多年護士,消毒、進針、藥液推註、拔針這壹套動作,三五分鐘就能完成。但護理部前輩們非要我按規範流程邊說邊做,做了快半個小時。我覺得她們的想法太落後了。要不我回北京算了,幹嗎在這裏受洋罪。現在,時間長了,我也慢慢適應了。

 我經常問自己,時間回溯到2009年,我還會不會去北京?如果我壹畢業就留在家鄉,現在可能已經有壹份像公務員壹樣體面的工作,結婚生子,和同齡的姑娘們壹樣,沒事也去跳跳廣場舞,安逸壹生。但是,也要承認,北漂那八年是我人生的重要財富——我見識了小縣城的人們壹輩子都見識不到的世界,也有了很多不同的體驗和想法,整個人都大氣了。

 人就是這樣,年輕時不喜歡待在家裏,覺得人生有很多可能性,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長大後才發現,外面的世界也很無奈,能成立自己家庭,陪伴孩子成長、父母變老,也是壹件幸福的事。

爸爸不催,媽媽催。

現在00後,90後步入 社會 ,20-26歲的時候家裏沒催,反而是爸爸鼓勵不要回去,即使現在我28了,爸爸也沒提回家的事情。

反而是媽媽操碎了心,多方打聽有同齡在北京的老鄉女孩,也多次提起過讓回家找個工作,每次看到我視頻吃得很簡單就會說,妳回來多好,有好吃的也能說到就到。

我回不去。

壓力太多,老家收入抵不了壓力,北京有這可能。以前是不想回,總覺得媽媽這麽說是因為自己沒過好,才這麽說,如果過得好,還會說麽?現在是過得不好還不敢說,是想回回不去。過年回家,疫情影響,媽媽說:晚點去,再給單位申請壹下,或者,不行的話在老家找壹個班上。我用公積金社保搪塞了過去。說到最後我玩笑的問媽媽,不工作,妳養我啊?媽媽說:我養妳啊!

應該有過很多次,母親建議我回到家鄉的省會城市或者家鄉的小縣城,這樣那裏的房價沒有那麽高,湊壹湊可以相對輕松的買房,有居所。

而不像在北京,買不起房,租房。租房的弊端就是,妳不確定哪天房東壹個電話,妳就得開始搬家了。

結婚前壹個人,搬家很容易,拎個箱子分分鐘就完成了搬家。結婚後,搬個家就會麻煩很多,至少會多出很多的鍋碗瓢盆。而有了小孩,每次搬家,抱著小孩從他熟悉的,有可以壹起玩的小夥伴的地方,搬到壹個陌生的環境,買房就成了剛需中的剛需。

還好在小孩上幼兒園之前,自己攢錢買房了,通過努力,也在附近給父母買了壹個小房子,這樣父母在幫忙帶小孩的同時,也有自己的空間。

爸媽在身邊了,就不催自己回老家了。其實他們知道,我也回不去了。

壹路走來,其實感覺自己北漂,最受煎熬,最受折磨的還是父母。還好,在父母的幫助下,通過自己的努力,父母和自己也算是安定了下來,可以靜下心來過小日子了。

其實很多北漂的人或多或少的都有經歷,曾經也有機會北漂的我,還是選擇了在家鄉紮根,或許天秤座的我,還是喜歡安逸的生活。在家鄉紮根,壹點點做好自己的熱愛的事業。但是要經常去大城市多學習,長見識,很重要。

父母都是希望孩子子成龍女成鳳,他並不知道妳在外邊過的怎麽樣,我是從來報喜不報憂,父母倒是沒催我,只是自己知道到底還應不應該呆在北京。

老家的房子是自己永遠的歸宿,無論在哪裏謀生,只要老家的房子還在,那就還有壹條退路,還有壹個寄托,那就還要回去。如果老家的房子都沒有了,那就像無根浮萍,靈魂沒有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