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是我國著名的作家、詩人、翻譯家,也是壹位皈依佛門的僧人。
他的壹生充滿傳奇色彩,他的事跡至今仍廣為流傳。
這個被日本學者稱為“中國近代史上的文學天才”的和尚,最後卻“暴飲暴食而死”。
這在當時引起了熱議。有人惋惜,有人嘲諷,而他的朋友陳獨秀則有更深的看法。
1884年9月28日,蘇出生在日本。他的父親叫蘇傑生,是廣東茶商,母親是日本女人,名叫何和賢。
蘇的童年幾乎都在日本度過,6歲時被父親帶回中國。
回國後,他被父親安排在壹所學校學習,開始接受中國文化並對此產生興趣。
13歲時,父親又把他帶到了上海,而蘇也開始在壹所為西班牙牧師開辦的教會學校裏學習英語。
於是,蘇掌握了中、英、日三種語言,接觸了亞歐多國文化,不僅開闊了眼界,也開闊了胸襟。
後來,他回到日本,在橫濱大同學校和早稻田大學學習,接受了更好的教育,積累了大量的知識。他是名副其實的天才。
他精通多種語言和文字,尤其精通中國古代文學。他不僅熟悉各種經典作品,而且寫詩也才華橫溢。他還在《新青年》上發表過詩歌,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除了在文學上的造詣外,蘇還是壹位優秀的畫家。他非常擅長中國畫,他的畫清新淡雅,恬靜淡雅,意境深遠,給人壹種孤獨、空靈、寧靜的感覺。
他還巧妙地將國畫和西畫結合起來,取長補短,受到許多著名畫家的稱贊。
如果只會吟詩作畫,自然難以擔蘇“文學奇才”之名。
大家壹定聽說過雨果這位偉大的作家,但妳知道雨果小說在中國的第壹個譯本是誰寫的嗎?
沒錯,就是蘇。
讀完雨果的《悲慘世界》,他大為震驚,卻發現中國根本沒有這部小說的譯本,於是他立即著手翻譯。
當時他翻譯的《悲慘世界》在《民族日報》上連載,受到熱烈歡迎,雨果在中國的知名度也逐漸提高。
當然,他喜歡並擅長的是翻譯英文詩歌。他曾用五言體翻譯拜倫的詩,不僅完美地體現了原詩的意境,而且節奏和諧,格律工整,受到魯迅等作家的稱贊。
不僅如此,他還將《離騷》、《詩經》、《古詩十九首》等中國名著,以及李白、杜甫的優秀作品翻譯成英文,向外國友人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學的魅力。
然而,作為壹名僧人,蘇接觸最多的是佛教文化。當他發現國內沒有梵文專著時,就開始苦讀梵文,並最終編撰了中國第壹部梵文書籍《梵文典》。
以上介紹只是他諸多成就中的壹部分,但我想這些足以讓他背負“才子”、“怪僧”的名號
眾所周知,天才總是與眾不同的,他們身上總有壹些異於常人的“小愛好”。
蘇也不例外。他很“愛吃”,不僅“愛吃”,而且“貪吃”。
據記載,蘇有壹次去拜訪他的朋友伊白沙的家。知道他愛吃,他的朋友特意為他準備了豐富的食物。
吃飯的時候,蘇看到這麽多好吃的,頓時眼睛壹亮。吃壹碗炒面,兩碟蝦還不夠,她又拿了十幾個春卷,三次五次兩次的吞下去。
飯後好像還是沒有滿足感,接連吃了很多甜食和零食。嚇壞了的伊白沙以為自己囊中羞澀,餓了好幾天。
還有壹次,蘇在幫人寫條幅。主人為了感謝他,請他壹起吃飯,為了表示感謝,特意準備了壹盤鮑魚。
蘇狼吞虎咽地吃了壹盤鮑魚,這還不夠,但他不好意思再要。離開主人家後,他立刻跑到餐廳,壹連點了三盤鮑魚,直到咽不下為止。
除了無節制的吃,他還喜歡喝冰火。
他在日本留學的時候,壹有空就去冰店喝冰水,壹天要喝五六斤冰水。
生魚片這種日本傳統食品,對於習慣了熟食的中國人來說,很難下咽。
雖然蘇只在日本生活了幾年,但他非常喜歡生魚片。加上醋和糖,他最多能吃三四斤。
又是冰水又是生魚片,肚子疼在所難免。但蘇也是壹個“奇怪的人”。不管他吃完後胃有多難受,只要身體好了,馬上又開始暴飲暴食。
有壹次,他跟壹個朋友說,他壹頓飯能吃六十個饅頭。朋友不相信,於是蘇和他打了個賭。
為了贏得賭註,蘇真的拿來了六十個包子,壹連吃了五十多個。他的朋友們怕他腸胃不好,壹次又壹次地阻止他。
事後他真的吃了肚子,壹下子在床上躺了好幾天,嚇得朋友不敢再跟他開玩笑。
蘇對本人還是沒有在意。健身之後,他繼續暴飲暴食。
都說“病從口入。”蘇暴飲暴食後不久,就被診斷出患有嚴重的腸胃病。
醫生告訴他每天只吃清淡的粥和米飯,不要暴飲暴食,不要吃甜食。
蘇沒有理會的醫囑。吃不到好吃的,他受不了,吃不到糖,等於直接殺了他。
要知道,蘇最喜歡的就是糖。據說他壹天能吃30包酥糖,因此得到了“糖僧”的綽號。
所以,只要他覺得肚子好了,他做的第壹件事就是買各種糖果。結果他的病自然是越來越重。最後,再好的藥也無法緩解他的腸胃疾病。
1918年,蘇身患絕癥,不久於人世,時年35歲。
蘇去世的消息傳出後,很多人都為之惋惜,認為蘇年紀輕輕就去世了,完全是因為他太貪心了。
在眾多類似的聲音中,有壹個人的看法完全不同,他就是陳獨秀。
“他見世面齷齪,厭世之心甚暖,卻又找不到別的出路,便胡亂吃喝,以求速死。”陳獨秀曾推測蘇死於之手。
陳獨秀為什麽這麽說?我想答案就在蘇的生活中。
接下來,讓我們仔細閱讀蘇的生平。
前面說過,蘇的父親是茶商,母親是日本人。
基於這兩句話,蘇的成長環境似乎不錯。如果是這樣,他大概不會選擇出家。
蘇的父親蘇傑生在赴日創業前曾在廣東成家立業,但獨子早逝。
為了延續香火,蘇傑生來到日本後,偷偷娶了壹個日本女人何和賢為妾。
這個和合仙有壹個漂亮的妹妹和合若,而蘇傑生迷戀上了和合若的長相,兩人居然結婚了,這就引出了蘇。
而如果說赫赫在生下蘇後不久就偷偷離開,蘇則壹直由赫赫賢撫養。
因為蘇傑生在廣東有妻兒,家裏長輩不願意接受何和賢和蘇,他就獨自壹人跟著養母在日本生活。
蘇6歲的時候,蘇家看到真的沒有男人了,就讓蘇傑生帶他回家,但她還是不肯收何和賢。
就這樣,蘇只身來到廣東,和妻妾們生活在壹起。
雖然他是蘇家唯壹的男性,但蘇傑生的妻子和親戚仍然把他視為“私生子”,根本不給他好臉色看。
蘇在蘇家是被冤枉的。他想向父親求助,但蘇傑生對此視而不見。
這讓他心灰意冷,也讓家裏其他人更加肆無忌憚地侮辱欺負他。
蘇在12歲時,因發高燒被扔進了冰冷的柴房。九死壹生之後,他再也無法忍受蘇家的生活,只身壹人逃到了這裏。
在流浪的路上,他遇到了壹位大師,通過他的開導,他出家了,皈依了佛教。
但那時候他還是個孩子,經常在廟裏鬧事。久而久之,他被踢出局。
他拒絕回家,所以他善良的阿姨收留了他。雖然在姑姑家的生活很舒適,但蘇無法適應這種生活,因為她依賴別人。她決定回到日本去尋找她的母親。
1898年,蘇和他的堂弟踏上了壹艘駛往日本的客船。
來到日本後,他成功地找到了母親鶴仙,開始在日本橫濱的大同學校學習。
和母親壹起生活讓蘇感受到了久違的親情和安全感,於是安心在這裏定居下來。
然而平靜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多久,他帥氣的外表很快吸引了村裏壹個女孩的註意。
女人經常給他寫信,蘇和慢慢地喜歡上了這個女人,於是種愛和妻子偷偷談了戀愛。
然而,他們的愛情被發現了。當時日本社會還是很保守的。壹個女人偷偷愛上壹個男人無疑是壹種侮辱。
戀情曝光後,女方羞愧難當,投河自盡。
蘇無法接受這個壞消息,決定離開復雜的紅塵,回到佛教。不久後,他告別母親,再次回國,進入白雲山普濟寺。
大概是看破紅塵,蘇在清朝時期多次出入煙火之地,與妓女交往頻繁。很快他就被趕出了神廟。
所以他回到日本繼續他的學業。這次和陳獨秀、魯迅等人交朋友,投身革命事業。
但是革命並不容易。當時政局復雜,局勢緊張。在革命事業受到打擊後,蘇選擇了再次出家。
蘇的壹生似乎是壹次又壹次的出家與還俗,壹次又壹次的失意與打擊。在這樣的環境下,他怎麽可能不失望,不厭世?
雖然蘇只活了35歲,但他的壹生似乎總是飄忽不定,無所事事。
然而,在過去的35年裏,他留下了無數的詩歌、小說、散文、翻譯作品和繪畫等。翻譯後流傳到很多國家,在國際上有壹定知名度。
無論是死於暴食還是早已厭倦人世,蘇之死無疑是文壇上的壹大遺憾。他的文采和傳奇人生,也註定了他永遠被文壇和世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