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幹菜的幹菜,哪裏都香。

幹菜的幹菜,哪裏都香。

客家文化、“瓷宴”文化、名人文化、藥膳文化、張羽十景宴等壹系列特色美食文化——四方會見南昌市烹飪協會會長屠立波時,他正和壹位商人商量在北京開壹家江西菜館。他告訴記者:“近兩年,幹才逐漸走出低迷,勢頭與日俱增。全國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贛菜,把贛菜打造成全國知名品牌的好機會到了。”

根植歷史積澱,打造贛菜品牌,作為中華飲食文化中的壹朵奇葩,贛菜源遠流長。它是由南昌、鄱陽湖、贛南三大流派相互滲透、交叉而形成的,有著上千年的悠久歷史。贛菜的傳統名菜可謂是眾所周知,數不勝數,如“藜蒿炒臘肉”、“以文天祥命名的文山肉丁”、“毛主席親自命名的東坡肉”等。但近代以來,在“八大菜系”如日中天的時候,幹菜逐漸沈寂。上世紀80年代以前,我省鮮有以江西風味菜肴吸引顧客的餐館,但川味、湘味、粵味餐館不少。甚至有些廚師偏見說,幹菜沒有八大菜系響亮,做幹菜沒用。江西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江西菜系的重新崛起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有關部門不斷組織力量,研究整理贛菜菜譜,傳授贛菜烹飪技藝,參加各類全國性比賽,力爭把贛菜推向全國。在南昌舉行的13中國廚師節上,我省餐飲行業對整體贛菜進行包裝,推出了三杯味、家鄉味、姜茶味、橙味系列典型贛菜,壹舉獲得288項中國名菜金獎,贏得了國內外烹飪專家、理論家的尊重和高度贊賞。

如今,江西美食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南昌的瓦罐煨湯從廣州壹直到深圳,在杭州,在武漢,在合肥...全國有多少城市開了江西餐館,無法統計。百姓評價:“川菜太辣,江蘇菜太甜,魯菜太紮實,江西菜更好,兼顧東南西北。”

巧打“三色”牌,彰顯文化內涵。外地人來南昌,很多人都會來“民間餐廳”品嘗傳統的贛菜。“民間菜館”傳承了古老的煨湯,在竈具、配方、具體操作方法上都有著傳統的贛菜文化韻味。業內人士指出,做大做強贛菜,應突出文化內涵,結合江西實際,巧妙打出古色古香、綠紅三色牌。經過壹千多年的歷史變遷,省內各地形成了不同的飲食文化:贛南的客家文化、景德鎮的“瓷宴”文化、廬山的名人文化、樟樹的藥膳文化以及當地的壹些寺廟文化,都是“仿古”贛菜的源頭。中國首屆“張羽十景宴”之所以享譽海內外,是因為它充分利用了張羽古城的十大景點,如“葛藤秋風”、“張江小渡”、“東湖月夜”等,都展現了深厚的文化氛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飲食“健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江西有廣闊的綠水青山,汙染少。鄱陽湖的藜蒿,廬山的銀耳、石鍋魚、石鍋雞,南豐的蜜桔,都是代表飲食新趨勢的“綠色食品”。如果我們充分利用這壹獨特優勢,巧妙運用具有地方特色的“綠色”原料,根據其特點做出美味佳肴,勢必會把江西美食提高到壹個新的水平。“紅米南瓜湯秋茄子好吃”,這句膾炙人口的歌詞,是江西紅色飲食文化的真實寫照。江西是革命的搖籃,紅色飲食文化風靡全國。壹些革命根據地特有的山珍海味、水產,如井岡山的竹筍、香菇、木耳,廣昌的白蓮,安福的火腿,都可以構成“紅色”食品的元素。烹飪壹些我省盛產的原料,如野菜、紅薯、玉米、紅米等。,通過廚師的精心烹飪,不僅實惠又營養,還能為宴席增色,降低菜品成本和價格,讓更多中低收入消費者加入到江西美食的消費大軍中來。為什麽不呢?

保持原汁原味,發揚贛菜精髓。說起幹菜最大的特點,業內的共識是“原汁原味”,這也是幹菜的巨大魅力和精髓所在。隨著現代烹飪的發展,各種調味品在烹飪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但過度使用或過度依賴調味品,會影響菜肴的原味。味道不錯,但往往會蓋過原料本身的味道,這其實是“喧賓奪主”。在這方面,江西菜系恰恰展現了自己獨特的個性,始終堅持原汁原味,不突出調味品。幹菜烹飪的壹個普遍規律是“調味宜輕,不宜重”。這是幹財非常重要的創新,也是堅持自己道路的體現。根據幹菜的烹飪理論,原料的味道是最有特色的,往往也是最鮮美可口的。崇尚自然,崇尚返璞歸真,地道的菜品正視這種消費趨勢。正宗的味道是甘菜對正宗的追求。無論烤、燉、燜、炒,十八般武藝歸結為壹點,就是千方百計煮出原汁原味。“湯是各種鮮食之源”,贛菜的烹飪非常註重湯的制作,就是為了突出它的原汁原味。鍋煨湯現在風靡全國,連當年在廣東流行的“老火湯”都自愧不如。區別在於,鍋煨湯更註重原汁原味。為什麽「三杯雞」備受推崇?壹杯油,壹杯酒,壹杯醬油,雞肉剁成塊密封在壹個陶碗裏,再用小火煨壹下,原來雞湯香味十足。甘菜的湯,如清湯,晶瑩剔透,鮮美無比;如牛奶湯,白如牛奶,味道濃郁。這些都是贛菜特有的烹飪方法。“白煮鱅魚”也是壹道江西名菜,因為它充分展現了魚頭最豐富的內涵。原汁壹旦燉出來,味道自然無與倫比。還有“永新狗肉”、“宜豐蒸餃”、“油燜筍”,它們成功的秘訣大概就是保持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