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什麽是中東戰爭?多少次了?

什麽是中東戰爭?多少次了?

中東戰爭(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

第壹次中東戰爭1948

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

第三次中東戰爭1967

第四次中東戰爭1973

第五次中東戰爭1982

歷史背景

3000年前,猶太人的祖先定居在巴勒斯坦。1世紀後,羅馬帝國入侵,猶太人散居世界各地。此後,巴勒斯坦壹直由阿拉伯人居住。19年末,大批猶太人陸續遷居巴勒斯坦,準備復國。65438-094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和以色列兩個獨立國家。猶太人同意了這個決議,以色列國於1948年建立。阿拉伯人反對這項決議,沒有建立壹個阿拉伯國家。結果,發生了四次阿以戰爭。以色列連續占領了屬於阿拉伯國家的所有領土。

摘自《http://zh . Wikipedia . org/wiki/% E4 % B8 % AD % E4 % B8 % 9c % E6 % 88% 98% E4 % BA % 89》

++++++++++++++++++++++++++++++++++++++++++++

中東是西方國家用來指靠近歐洲的東方國家的習慣稱呼,比如西亞北非的埃及。所謂“中東戰爭”,是指1948年至1982年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在中東地區的大規模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阿拉伯國家是指阿拉伯民族占多數的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和北非中東地區。以色列是猶太人建立的國家。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之間的爭端由來已久。歷史上,阿拉伯民族和猶太民族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區(地中海、死海和約旦河之間)建立國家。公元前30世紀,原本在阿拉伯半島的迦南人遷移到巴勒斯坦沿海地區,就地定居和平。公元前13世紀,猶太人的希伯來祖先征服了迦南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了希伯來王國。此後,巴勒斯坦被波斯帝國、希臘、羅馬、土耳其等外國民族征服,猶太人被迫流向世界各地。19年底,猶太復國運動興起,主張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回到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主導的國家。英國占領了巴勒斯坦。當時這壹帶阿拉伯人有66萬,猶太人只有9萬,但英美為了控制巴勒斯坦地區和蘇伊士河,極力支持猶太復國運動。在他們的策劃下,定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大量移居巴勒斯坦。此後,阿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流血事件不斷發生。1947 165438+10月29日,聯合國大會在美英操控下通過決議,在巴勒斯坦建立壹個阿拉伯國家和壹個猶太國家,耶路撒冷被兩國瓜分。阿拉伯世界廣泛反對這壹決議,但沒有建立阿拉伯國家,堅決反對猶太國家。1949年5月4日,猶太人宣布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以色列國。15年5月5日,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爆發第壹次中東戰爭,結果阿拉伯國家戰敗。埃及、約旦、敘利亞和黎巴嫩先後與以色列簽署了停戰協定。戰後遺留了很多問題,逐漸引發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中東戰爭。直到1989“巴勒斯坦國”最終建立,中東問題,尤其是巴勒斯坦建國問題才告壹段落。

第壹次中東戰爭

又稱“巴勒斯坦戰爭”。1948,14年5月午夜,以色列在美國和英國的支持下,根據聯合國決議成立,引起了阿拉伯國家的強烈反對。第二天早上,埃及、約旦、黎巴嫩和伊拉克向以色列宣戰。戰爭斷斷續續打了九個多月,在聯合國的斡旋下,於1949年7月20日全面停戰。通過這場戰爭,以色列占領了4/5的巴勒斯坦土地,達到20700平方公裏,比聯合國決議規定的猶太國面積多6700平方公裏,驅逐了96萬巴勒斯坦人。戰爭留下了“邊界問題”和“難民問題”,為未來戰爭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第二次中東戰爭

也被稱為蘇伊士運河戰爭。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從英法殖民者手中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同年10月29日,165438+以色列在英法的唆使下入侵埃及西奈半島。31,英法以“捍衛運河的航行自由和安全”為借口,對埃及發動了進攻。在世界人民的聲援和支持下,埃及軍隊和人民進行了頑強的抵抗。這場戰爭中美英法之間有矛盾。英法軍隊於2月22日撤出埃及領土,1957,以色列軍隊於3月全部撤出埃及。這場戰爭以侵略者的失敗而告終。

第三次中東戰爭

也被稱為六月五日戰爭。第二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不甘失敗,壹直不忘尋仇。埃及總經理納賽爾在勝利面前粗心大意,被蘇聯蒙蔽雙眼,未能對以色列保持警惕。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在美國的支持下,以埃及封鎖亞喀巴灣為借口,突然向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發動進攻。在以色列空軍的大規模空襲中,近300架埃及作戰飛機被摧毀在地面上。在失去空軍的掩護下,埃及軍隊遭到了以軍的重創。接著,敘利亞和約旦突然遭到以色列空軍襲擊,大量飛機受損,陸軍也接連失利。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戰爭遭受了嚴重挫折。6月7日和8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兩項決議,埃及、敘利亞和約旦在失去大片土地的情況下被迫接受無條件“停火”。在六日戰爭中,以色列占領了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的約旦區、加沙地帶、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和埃及的西奈半島,迫使50萬阿拉伯人淪為難民。

第四次中東戰爭

也被稱為“十月戰爭”或“齋月戰爭”和“贖罪日戰爭”。1973 10 10月6日,埃及和敘利亞集中51000地面部隊和海空軍主力對以軍占領的西奈半島(西線)和戈蘭高地(北線)發動突襲。當天,埃及軍隊渡過蘇伊士運河,於8日摧毀了以軍的“巴勒夫”防線,收復了部隊失地。敘利亞軍隊也曾經襲擊過太巴列湖。面對戰爭初期的不利局面,以色列迅速調集預備役部隊,使總兵力增至40萬人。決心先以北線為重點,集中使用空軍主力對敘利亞陣地實施空襲,將三個師轉為反攻。經過激戰,敘利亞軍隊很快被擊潰。隨後在16,以色列偵察突擊隊喬裝成埃及軍隊,深入到埃及軍隊後方,大肆破壞埃及軍隊的薩姆-6防空導彈陣地,為以色列空軍開辟空中走廊,以軍後續部隊乘隙渡過運河,在西岸設立橋頭堡,突入埃及腹地,對埃及軍隊第三集團軍形成包圍態勢,戰局驟然逆轉。10年10月22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要求雙方就地停火。埃及和以色列22日同意停火,敘利亞24日同意停火。自那時以來,在西奈簽署了兩項脫離接觸協議。

第五次中東戰爭

也被稱為以色列入侵黎巴嫩。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進攻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從陸海空入侵黎巴嫩。截至6月11日,以色列部隊占領了從貝魯特到大馬士革的國際公路以南2800平方公裏的黎巴嫩土地。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這壹地區的基地被徹底摧毀,武裝力量的主力也損失慘重。駐紮在貝卡谷地的敘利亞軍隊也遭到以色列空軍的重創,薩姆的導彈設施和空軍損失慘重。6月11日,敘利亞和以色列達成停火協議。接著,以色列調集重兵包圍並進攻巴解組織總部所在的貝魯特西區,長達兩個多月。之後,在聯合國的斡旋和維和部隊的監督下,巴解組織總部及其壹萬多名武裝人員不得不撤離貝魯特,流散到突尼斯等八個阿拉伯國家。貝魯特的65,438+0,000多名敘利亞部隊也在同壹時間撤出。

受訪者:Jimmie-tongjinshi出生於七年級10-19 22:03。

-

評價已關閉,目前有1條評論。

好的

100% (1)不好

0% (0)

其他答案*** 1

五次。

它們是:

第壹次中東戰爭

又稱“巴勒斯坦戰爭”。1948,14年5月午夜,以色列在美國和英國的支持下,根據聯合國決議成立,引起了阿拉伯國家的強烈反對。第二天早上,埃及、約旦、黎巴嫩和伊拉克向以色列宣戰。戰爭斷斷續續打了九個多月,在聯合國的斡旋下,於1949年7月20日全面停戰。通過這場戰爭,以色列占領了4/5的巴勒斯坦土地,達到20700平方公裏,比聯合國決議規定的猶太國面積多6700平方公裏,驅逐了96萬巴勒斯坦人。戰爭留下了“邊界問題”和“難民問題”,為未來戰爭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第二次中東戰爭

也被稱為蘇伊士運河戰爭。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從英法殖民者手中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同年10月29日,165438+以色列在英法的唆使下入侵埃及西奈半島。31,英法以“捍衛運河的航行自由和安全”為借口,對埃及發動了進攻。在世界人民的聲援和支持下,埃及軍隊和人民進行了頑強的抵抗。這場戰爭中美英法之間有矛盾。英法軍隊於2月22日撤出埃及領土,1957,以色列軍隊於3月全部撤出埃及。這場戰爭以侵略者的失敗而告終。

第三次中東戰爭

也被稱為六月五日戰爭。第二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不甘失敗,壹直不忘尋仇。埃及總經理納賽爾在勝利面前粗心大意,被蘇聯蒙蔽雙眼,未能對以色列保持警惕。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在美國的支持下,以埃及封鎖亞喀巴灣為借口,突然向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發動進攻。在以色列空軍的大規模空襲中,近300架埃及作戰飛機被摧毀在地面上。在失去空軍的掩護下,埃及軍隊遭到了以軍的重創。接著,敘利亞和約旦突然遭到以色列空軍襲擊,大量飛機受損,陸軍也接連失利。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戰爭遭受了嚴重挫折。6月7日和8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兩項決議,埃及、敘利亞和約旦在失去大片土地的情況下被迫接受無條件“停火”。在六日戰爭中,以色列占領了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的約旦區、加沙地帶、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和埃及的西奈半島,迫使50萬阿拉伯人淪為難民。

第四次中東戰爭

也被稱為“十月戰爭”或“齋月戰爭”和“贖罪日戰爭”。1973 10 10月6日,埃及和敘利亞集中51000地面部隊和海空軍主力對以軍占領的西奈半島(西線)和戈蘭高地(北線)發動突襲。當天,埃及軍隊渡過蘇伊士運河,於8日摧毀了以軍的“巴勒夫”防線,收復了部隊失地。敘利亞軍隊也曾經襲擊過太巴列湖。面對戰爭初期的不利局面,以色列迅速調集預備役部隊,使總兵力增至40萬人。決心先以北線為重點,集中使用空軍主力對敘利亞陣地實施空襲,將三個師轉為反攻。經過激戰,敘利亞軍隊很快被擊潰。隨後在16,以色列偵察突擊隊喬裝成埃及軍隊,深入到埃及軍隊後方,大肆破壞埃及軍隊的薩姆-6防空導彈陣地,為以色列空軍開辟空中走廊,以軍後續部隊乘隙渡過運河,在西岸設立橋頭堡,突入埃及腹地,對埃及軍隊第三集團軍形成包圍態勢,戰局驟然逆轉。10年10月22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要求雙方就地停火。埃及和以色列22日同意停火,敘利亞24日同意停火。自那時以來,在西奈簽署了兩項脫離接觸協議。

第五次中東戰爭

也被稱為以色列入侵黎巴嫩。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進攻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從陸海空入侵黎巴嫩。截至6月11日,以色列部隊占領了從貝魯特到大馬士革的國際公路以南2800平方公裏的黎巴嫩土地。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這壹地區的基地被徹底摧毀,武裝力量的主力也損失慘重。駐紮在貝卡谷地的敘利亞軍隊也遭到以色列空軍的重創,薩姆的導彈設施和空軍損失慘重。6月11日,敘利亞和以色列達成停火協議。接著,以色列調集重兵包圍並進攻巴解組織總部所在的貝魯特西區,長達兩個多月。之後,在聯合國的斡旋和維和部隊的監督下,巴解組織總部及其壹萬多名武裝人員不得不撤離貝魯特,流散到突尼斯等八個阿拉伯國家。貝魯特的65,438+0,000多名敘利亞部隊也在同壹時間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