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為明代隱士洪應明所作。作者早年熱衷功名,晚年隱居,潛心拜佛,把名字還給了道士(拜佛叫道士真的很奇怪)。《菜根譚》類似於抄本,沒有連貫的上下文,只是作者的壹些理解句子。內容並不晦澀,但確實包含了作者幾十年的人生經歷。當然,我壹般都是帶著更重的批判眼光看經典之外的書。菜根譚在明清時期並不被重視,但近十年確實掀起了熱潮。總之,書中有很多深刻的感受,但也有很多問題。最重要的是,作者想把儒釋道三家的思想融合在壹本書裏,套用他們的觀點——不得不說儒釋道有壹部分是在交流的——但作者的境界似乎還是有所不足,想給老虎加上翅膀,但最後好像有點不壹樣。原因是作者雖然對三教有廣泛涉獵,但沒有“道”作為基礎。妳說他學的是儒學,卻沒有修齊治平、為民創造和平的誌向。他說:“妳不必為處理世界居功,但妳不能不感到膽怯。”妳說他學的是道教和佛教,妳卻說:“妳試著想想,他生下來之前是什麽樣子,死了之後風景會是什麽樣子,然後就陰郁冷漠了。”“想到白骨黃身,壯士肝腸寒。”可見他其實讀的是道教和佛教,但他不信道教,也不信佛教。君子之商,以此為基;采納了三教的壹些觀點和視角,卻實際上對三教沒有信仰,自然是消極的結局。事實上,作者並不相信“超脫”或“持久價值”。無論是情欲、幻滅、超脫、清靜,甚至是“要從宇宙的廣度看問題,要從長遠的歷史看得失”,都是基於壹個關鍵點——死亡不是終點——否則毫無意義。在全文中,作者強調淡泊名利,去除欲望,強調名利等等都是外在的空,但如果妳要說這些是空的,那就壹定有實實在在的東西(當然這還是壹個分別,大道忘乎所以,只有淡泊,不分陰陽,我這裏退壹步)。但在文章中,作者的字裏行間,人死如燈滅,說到底都是虛的(也就是說洪居石壹直在說虛的,但他從來不提實,還是他覺得什麽都不實?)。如果我們把這種想法作為認知思維的基礎,那麽我可以說,消極性是不可避免的,之前所有關於純潔和欲望缺失的討論都是沒有意義的——既然死後什麽都沒有了,那麽欲望去除與否又有什麽區別呢?清醒的頭腦和清醒的頭腦有什麽區別?壹切都只是壹個死字。從這個角度來看,那段人生沒有什麽是有意義的,無論是民族,國家,造福他人等等。反正死後,什麽都沒有了。妳在乎這些幹什麽?儒釋道,儒家只講入世,道家重生,佛教出世入世,但都不是負面的。這裏舍生取義,修身齊家,和而不同的儒家,就不說了。道教追求長壽,認為可以與道結合,天人合壹。佛教徒是有輪回的,這個世界的死亡永遠不意味著結束。他們常見的修行方法禁欲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他們的修行還是很勇敢很勤奮的。不過,洪先生雖然壹直強調名利,要求節欲,但並不說明這是為了什麽。難道只是為了他說的“我想死而無欲,但我活著就要看淡壹切(求善終?) "?那真的很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