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壹搜度娘,關於肉鱉茄的介紹也簡單得很,它的主要食材是茄子和肉餡,基本做法是將肉餡塞入切成片狀的茄子裏燉制而成。壹個“鱉”字則形象地展示了這道家常菜的形態特征。除了茄子作為食材之外,青辣椒等食材也可用來如法炮制。
肉鱉茄對於我多半是童年時的美好記憶。小時候家境清貧,吃肉是壹件很奢侈的事情,更別說吃肉鱉茄了,所以偶爾吃上壹次印象便會特別深。
媽媽是位持家的好手,做得壹手好針線,也燒得壹手好菜,當然也包括做肉鱉茄。但畢竟條件有限,讓媽媽發揮廚藝的機會也特別少。常說余音繞梁,那時候吃上壹頓肉鱉茄,嘴裏真的會幾天都有肉香味哩!
更讓我不能忘懷的是爸媽對我深情地疼愛。記憶中的壹、兩次吃肉鱉茄,媽媽都是把茄片中的肉餡夾給我,而她或只吃上幾口茄子,或是用菜湯泡塊饅頭吃。每每看著我吃的那麽津津有味,媽媽的臉上總會露出開心的笑容。
當年時興工作人員入集體戶口,吃住在單位,爸爸也是如此,平時家裏只有我跟媽媽兩人。無論是家裏還是單位食堂,油水都不多,刷鍋洗碗也比今天省事得多,還沒有出現洗潔精之類的東西。
好在單位食堂裏也會階段性的改善夥食,在改善夥食的菜譜裏,最令人食欲大增的就是肉鱉茄了。當然價格也不菲。平時爸爸吃的最多的白菜粉條,壹般是五分錢壹份,豆腐雞蛋壹毛壹份,炒肉絲壹毛五,肉鱉茄竟然要兩毛五分,可以吃五頓白菜粉條了。
壹貫勤儉的爸爸從來不舍得獨吃壹份肉鱉茄,所以每當食堂提前通知要改善夥食吃肉鱉茄的時候,爸爸就會專門回家接我過來解饞。
進得單位的大門,不時遇到爸爸的同事,彼此打著招呼,噢,千金來了呀!爸爸回道,是呀,今天食堂不是吃肉鱉茄嗎,把閨女接來拉拉饞!
很多年後,每當我想起跟著爸爸去食堂吃肉鱉茄的情景,心中依然會感慨萬千。那時,爸爸為了女兒能夠拉饞,不知要有幾天過著沒有菜吃的生活。因為那時生活費是有嚴格計劃的,月初發工資時便已扣下十元錢,作為夥食費,同時發給的飯票和菜票也都是搭配好了的,壹頓多花了,便會有吃不上菜的時候。
記得當我正吃的高興時,不止壹位叔叔伯伯對我說,閨女呀,為妳吃壹頓肉鱉茄,妳爸爸又得啃幾天鹹菜了。
也許是因為爸媽在飲食上對我格外的上心,使我從小就長得白白胖胖的,不象剛經歷過三年災害的同齡小夥伴們,臉兒菜黃菜黃的,跟豆芽似的。這讓從小長得並不漂亮的我,給人壹個可愛胖娃娃的形象。記得爸爸單位上的阿姨們見了我就誇,說這孩子長得耐見人,翻譯成今天的話,大概就是可愛的意思吧。
成家後的我,做肉憋茄的次數很少,但每次或做或吃這道菜,總會自然而然地想起爸媽,想起二老對女兒的那份舐犢之情,那是深深溶化在心底裏的愛,是讓我永遠懷念父母的精神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