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劉象眠散文

劉象眠散文

前天,老婆生日,我問她想吃什麽。她說,吃面條。

吃面條?前壹天,她給我做的蒜蓉面,我沒照顧好。寬葉拉面,冷水煮熟,放在盆裏,壹根壹根撈起蘸汁吃。果汁,番茄漿拌雞蛋花,大蒜澆熱油,澆在上面...不幸的是,那天我有壹個晚宴,在外面吃的。

老山喜歡吃面條。如果寫出來,BiangBiang臉上的“Biang”兩個字會讓大陸人暈頭轉向:“壹點點飛上天,黃河兩頭彎,字大開,字前進,左壹扭右壹扭,東壹長西壹長,中間壹個馬王,月邊心底,壹鉤掛芝麻糖。”壹個漢字,復雜的寫法,56幅畫,妳見過嗎?在民間流傳,但字典不接受。油膩膩的BiangBiang面,壹大碗又大又粘的面條,澆上又紅又油的辣椒...帶著豐盛的感覺端上來。它嘗起來像“BiangBiang”...這壹面,這壹碗,這壹口氣之間的魄力,只有周秦漢唐的老秦人配得上。於是,就有了陜西十大怪之壹“面如帶”的說法。

我想到“留香面”。

巷子名叫劉,面館本身沒有招牌。只是在那條巷子裏,時間久了,人們相約去“柳巷吃面條”,這邊就有了些名氣,也叫“柳巷面”。城市拆遷,面館搬到了柏樹林,然後搬到了肖邦街的慶忌巷。其實只是壹個胡同裏的壹家小小的清真牛肉面館。但是,壹碗很普通的牛肉面,卻能賣到吃客等席的地步。也是“老山愛面,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有句老話叫“酒香不怕巷子深。”還有壹個新說法,“人人都是吃貨”。見面時,我們總會問:“妳吃飯了嗎?”

有人說:“Xi安的歷史,城墻可以證明;“Xi安的文明,有碑林為證;Xi安的小吃,大街小巷都可以證明。”巷子深處的吃貨,處處誘惑著南來北往的客人,比如西洋市場的米家泡饃,教場門的樂和,豬扒城的肉夾饃,東門的小籠包,巷子廟街的餃子,粉香門口的水盆,南院門的葫蘆頭,馬家市的`燒餅,老機場的潛水魚。

其實這不是夢,現實並不遙遠。以前聽說過身邊的這些名吃,偶爾也會遇到。壹次兩次吃了壹兩家,沒有去拜訪他們,成了我這輩子的遺憾。滿足並不難,只是缺少心情和閑暇。現在餐館多了,南方美食正在向北推進。另外本地老字號都是退化的,比如白吉饃帶肉,比如油餅,比如粉湯羊血,比如大肉盆,比如老孫的羊肉泡饃,而且用料口感從來沒有比以前好。人在進化,Xi人的口味越來越淡。他們講究飲食文化、環境、衛生,懶得去那些背街小巷過過嘴癮。

今天,這是有原因的。

生日那天,我請嫂子吃面。我請客,然後我去吃了劉香面。繞過鐘樓,拐進砧板街,尋找慶忌巷...壹條窄窄的巷子,壹個小小的山墻,但門上的招牌很醒目,大匾,雕邊,紅底,用金字寫著“留香面”這幾個字,告訴顧客這是老店。進了門,櫃臺上的流水牌子寫著“面條”,別的什麽都沒有。壹碗的價格標簽是14元。當我看到滿座被安排在店內深處時,顧客們都坐了下來。壹碗面貴了,老板也不愁賣不出去。在這裏,很難說就餐環境簡單、灰暗、嘈雜,也很難說整潔。整個商店像舊工棚壹樣又高又窄。頂上,風扇在鏗鏘地搖晃,幾個服務員拿著碗忙著在桌子之間跑腿:“67號——68號——”“75號——75號——”

等電話的時候,我指著壹個高高的木龍骨的破天花板對姐夫說:“妳看,後現代主義。”

女兒下班的時候打電話問:“妳在哪裏?”她開車來的...她說:“為了這碗面?!跑這麽遠?”

“865438號+0-?”“在這裏。”嘆了口氣,碗放在面前:“自己倒面湯吧!”服務員小妞是個大嗓門。她指著靠墻的桌子上的壹個鋁鍋。時間不長,大家就“滾”到了壹碗柳香面面前,壹大碗青花瓷粗面,牛筋般的拉面上還有壹層紅燒牛肉,熱氣騰騰...面條很普通,但是食物味道很濃。喝著蒜頭酸梅湯...是麻辣爽口,舌尖能襯托出這牛肉面濃郁淳厚的味道。

我看了看周圍,吃的幾乎都是80、90後的年輕人,有男有女。人來人往,熱鬧非凡。我想他們去購物了,然後他們來了這裏。

面條壹直是權利人的日常廉價食品,不能進廟,不能上街,比如面館的位置和陳設。我是來給老婆過生日的,壹碗面,挺獨特的,可以留作紀念:我在柳巷來過,看過,吃過,做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