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改革開放壹同成長起來的壹代人無疑是幸運的,我就是改革開放那年出生的,沐浴著改革的春風成長。30年來,從家庭的變遷到經濟社會的飛躍,生活中翻天覆地的變化,給我留下了深深的
印象。但是,記憶最深的,還是餐桌上悄然發生的變化,餐桌上的變化,折射出改革開放30年來百姓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
票證時代
——有啥吃啥
改革開放初期我們的生活基本上離不開票證——糧票、油票、肉票、糖票等,很多東西都得憑票購買,肉、禽、蛋等副食品不能充足供應,老百姓也顧不上什麽口感、營養,只要能吃飽就行。
兒時的印象中,家裏壹年大半時間吃的是青菜腌成的鹹菜。那時候,家裏有壹個專門腌制鹹菜的大缸。每年壹到深秋,父親就開始把青菜制作成鹹菜。那時我家的餐桌上的菜肴以蔬菜為主,夏天有黃瓜、茄子等,冬天則是大白菜、紅薯等,菜譜基本是常年不變,餐桌上壹般只有壹兩個菜,葷菜和水果較為少見,要家裏來客人或逢年過節才會買壹些,壹年也吃不上壹次葷肉。偶爾媽媽買些蘋果或梨子回來,就切成小塊分給我們吃,吃完後的那種香甜味讓我回味好久,那時,我多麽希望能吃上壹個大蘋果好好解解饞。平時根本就沒有什麽餅幹、糖果之類的零食。進入80年代後期,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日子開始逐漸好轉,糧食產量提高了,吃飽問題得到了解決。
花樣時代
——吃啥有啥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老百姓的餐桌上也悄然發生了變化。
食物品種漸漸豐富,蔬菜、瓜果、蛋、禽、肉、魚等應有盡有,只要妳有錢,到哪兒都能買到妳想要的食品。相比80年代的餐桌豐盛了很多,肉、魚隨便買,大米也不再定量供應,水果、海鮮也進入尋常百姓家的日常生活。那時,我們開始註重食品的口感,加工得較粗糙的粗糧不多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口感較好的細糧,魚、肉、雞、蝦等葷菜成為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正餐有葷有素有湯,日子過得像模像樣。
進入90年代中後期後,飲食文化帶來了“新革命”。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吃的方式發生了變化,普通老百姓的餐桌和廚房都逐漸社會化了。花錢買享受的消費方式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可,省時、省力、省心、衛生和方便快捷的食品得到了廣大城市居民的歡迎。每當家有喜慶事,親朋好友聚到飯店、酒家用餐或購買現成食品在家用餐已成為時尚。
特別是逢年過節,各類飯店更是高朋滿座,甚至要提前預定。還有壹些家庭把廚師請回家,既保留了傳統的家宴、節約了經費,又省去了自己動手的煩惱。到了90年代末,餐飲業開始變得“國際化”了,鮑魚、海參、魚翅等高檔菜開始出現,西餐、日本料理、韓國燒烤等紛紛進入,老百姓吃得越來越多元化。這個時候,妳無論走到哪裏,大街小巷各種檔次和風味的餐廳與酒店隨處可見。可吃著吃著我們慢慢發現,整天大魚大肉,許多疾病都“找”上門來,心血管、腫瘤、糖尿病、肥胖癥等患病率持續攀升。於是,壹場新的“飲食革命”拉開了帷幕。
綠色時代
——營養健康
進入21世紀後,食品已相當豐富,超市裏各種糧食及熟食、肉、蛋、魚、蔬菜、水果、牛奶、飲料等應有盡有。人們不再追求吃飽吃好,開始講究飲食結構、營養搭配。
家庭主婦們也開始尋找健康飲食主題:蔬菜要吃綠色的,魚蝦要吃活蹦亂跳的,肉禽要吃冷鮮的,連花生油都要找非轉基因的,營養、無汙染的食品已成為食品消費的主流。人們在市場上挑剔的目光,越來越多地落在鮮貨上,而不是價格上。什麽食品有營養、什麽食品能防衰老、什麽食品搭配能夠保持身體健康,既要吃好,還要吃出營養、吃出健康,成為老百姓津津樂道的話題。
縱觀三十年,中國老百姓從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再到吃出營養、吃出健康,小小的餐桌,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每次回味30年前的事,總有萬千感慨;每次回味,又總有壹份感激。黨的改革開放政策,不僅改變了我的過去,我的現在,還將改變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