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廷除夕非常重視儀式。
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上,大部分人都是那麽可愛:文人沒有機會讀史,宮廷貴族的生活就靠戲劇評書和日常想象。不過仔細想想,其實古代宮廷的禦膳未必比普通人想象中華麗多少。
並不是所有的古代人都認為春節是壹年中最嚴肅的時候。比如宋朝,節日很多,天子的生日也要聚餐慶祝。清代有所謂三節,即過年、五月節、八月節。春節是關於壹歲的。古者,舊者,木星也。古人敬畏多於熱愛。另外,朝廷平時吃飯,都是肥膘豐腴的,不像壹般人,留著胃口,除夕夜大吃壹頓。如果是這樣的話,宮廷年夜飯的儀式感比味道重要多了。
比如唐朝的春節,朝廷不忙著吃喝,大家都看太常寺安排的舞蹈。這不是那種春節聯歡晚會,他們也聽不到鄭聲淫蕩的音樂,而是壹種強勁有力的儺舞,用以驅除妖魔鬼怪和瘟疫。皇室君子居安思危,知道人類壹般幫不了他們,所以特別崇拜上帝。等鬼神都趕走了,皇帝興高采烈的時候,還要擺酒席?這是新年夜的開始。
宮廷年夜飯就不用說了,極其華麗,但也有局限性。比如張易之和張昌宗發明的燒鵝烤鴨,武則天寵愛的美男子?把鵝鴨灌滿醬醋活活烤死?不能吃。這不對。直男只能吃大肉。
以前英國人沒找到火雞的時候,聖誕節吃野豬,唐玄宗也有這種好東西:野豬煮熟曬幹,切片拌米飯,配上山茱萸和鹽,曬幹蒸熟?看起來很耀眼,不輸給紅樓夢裏王熙鳳用來和劉姥姥開玩笑的茄子。野豬身上壹味的有山茱萸,乍壹看似乎很奇怪。眾所周知“山茱萸缺壹人”,可入藥,可烹飪。是不是很奇怪?這是古人的邏輯:過年要以祛風散寒、避邪為主。所以我們不僅要喝山茱萸,還要喝花椒柏樹酒?浸泡在胡椒和柏葉中的酒。楚人祭祀神仙時,用的是辣椒酒。在漢代,人們相信胡椒能使人長壽,柏樹常青。喝這種東西自然會長壽。
唐宋時期也在春節喝屠蘇酒。不用問,也是益溫陽、祛風散寒、避邪的好東西。《世傳》是華佗創作的,孫思邈熱情推薦。最後法院覺得可以喝,就試著喝了。妙的是,窖白酒和屠蘇酒喝起來都相當獨特:青少年先喝,因為壹年後,年輕人“老了”;老人喝酒後喝酒,因為老了壹歲,老人“失去了歲月”?另壹種儀式感。但蘇軾也很豁達。只要他活得長,最後壹個喝屠蘇怎麽樣?“但如果妳窮了,變強了,最後妳會毫不猶豫地喝屠蘇。”
壹半吃規矩,壹半吃藥膳。
慈禧老佛爺被人說鋪張浪費,其實她老人家年初以來花錢不少,但精氣不足。過年吃年夜飯,或寧壽宮,或體和廳,安排三桌。老佛爺坐中間壹桌,皇帝坐東壹桌,皇後坐西壹桌。皇帝捧壺斟酒,皇後捧燈祝福太後,老佛爺三杯酒。真的很好吃。第壹道菜是最常見的,就是燕窩比南山長,比較吉祥,好看,但是味道不壹定好。其實吉祥菜大多在雞鴨身上,比如燕窩帶“壽”字的紅白肉絲鴨,燕窩帶“年”字的三鮮肥雞,燕窩帶“如”字的八仙鴨,燕窩帶“易”字的雞絲。第二類是典型菜,中規中矩?換個角度想壹想:禦廚的人,在禦前司令部任職,大多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清朝上善監想得很清楚:有什麽稀罕的時令食品?天子吃得順了,天天要,禦膳堂的日子也過不了。第三類是貢菜,比如熊掌、鹿胸、龍蝦,是難得壹見的真章。可惜再好吃,太後以前每盤三筷,就撤了。
最後按照滿族規矩,壹定要吃個水煮餅?也就是煮餃子。但就連做蛋糕都有壹個模式:蛋糕裏有元寶,誰吃了誰來年更幸福長壽。不用問,最後還是精心安排老佛爺吃飯,所以大家都裝作又驚又喜的樣子,壹心只想壹起開心。
所以說到底,宮中年夜飯,壹半吃規矩,壹半吃藥膳。比如北方過年壹定要吃餃子,江南的年夜飯最後總少不了紅燒蹄子。。好奇心壹定不算,最後吃飯的是腳踏實地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