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司馬遷是河津哪裏人?

司馬遷是河津哪裏人?

中國偉大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司馬遷出生在哪裏?有河津韓城之說。而我認為司馬遷是河津人,原因有三:

第壹,有司馬遷的序為證。司馬遷在《序》中說:“遷龍門,耕牧河山之陽”。“龍門”指的是河津,不是韓城。先看看司馬遷自己怎麽說。熟悉《序》的人都知道,司馬遷說他的祖先在司馬錯至司馬Xi七世(即韓城)居住在“夏陽”,並詳細介紹了他的父親司馬談的經歷和成就(《六經要義》)後才說他“遷龍門,耕河山之陽”。很明顯,這裏有壹個轉折,“龍門”並不是指“夏陽”。如果妳指的是“夏陽”,為什麽不說自己生來就是“夏陽”,或者什麽都不說。據他祖上居住的夏陽說,誰不知道他出生在夏陽,突然出現了壹個“移動龍門”?講和祖先住在壹個地方的故事,前後用不同的概念是沒有意義的,對於司馬遷來說更是如此。從這裏可以看出,“龍門”肯定另有所指。這意味著什麽?只能是河津。

河津最有理由稱之為“龍門”。河津與韓城僅壹河之隔。我也覺得龍門兩邊的山叫龍門山,龍門也是兩縣共用,就像黃河壹樣。但“龍門”,作為壹個地方的代名詞(“遷龍門”,“龍門”是壹個地方的代名詞,而不是余刻的“龍門山”或“龍門”,雖然這個代名詞由此而來),只能指壹個地方,不能指兩個地方。那麽作為壹個地方,河津和韓城誰更有理由稱之為“龍門”?只能是河津。這和地緣文化有關。河津在河東,是太陽。黃河兩岸常見的,壹般以河東、楊為代表。比如建在龍門的玉殿,東玉殿是大型的主殿,西玉殿是小型的輔殿。這就是為什麽它是這樣設計和建造的。河東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之壹,堯、舜、禹都在這裏建都。“龍門”是余刻的,河津離京城近,比較近。河津被稱為“龍門”是很自然的,因為“水樓臺先得月”。夏朝是由禹的兒子齊建立的,都城在河東。他絕不會走到河那邊很遠的地方,把韓城叫做“龍門”。事實上,自禹鑿龍門以來,河津壹直被稱為龍門。河津從北魏到北宋已有近700年的歷史,曾設龍門郡,這是河津以前叫龍門的鐵證。後來“龍門縣”雖改名為“河津縣”,但歷代都稱之為“龍門”。誰不覺得是河津的?今天依然如此。“遷龍門”指河津。

大概是怕後人誤會,司馬遷在“遷龍門”後馬上說了壹句話:“耕讀牧山河之孫。”這是“龍門”指河津的準確註解。在這裏,河是指黃河。黃河以北的龍門山之南,叫陽,指河津。韓城和山之陽是壹致的,反正和河之陽是不勾的。至於河津,當時叫“皮市縣”,司馬遷為什麽說“遷龍門”而不是“遷皮市”?這是因為當時龍門的名氣太大了,外地人連知道都不知道皮市縣,這也是後來皮市縣改名龍門縣的根本原因。

第二,有司馬遷墓為證。司馬遷死後葬在河津。雖然因為歷史久遠,加上天災的侵襲,司馬遷的墓廟已經不存在了,但這壹點有李道元的《水經註》為證。偉大的地理學家李道元生於北朝。《水鏡筆記》是壹部內容豐富的地理學名著,是他在對水鏡進行實地考察和深入考證的基礎上寫成的。它成書於公元6世紀初,對研究中國古代地理有很大的參考價值。書上說:“河往南,右遇桃曲水”,“東南去司馬子墓北”。墓前有廟,墓前有碑。永嘉四年,漢陽太守尹姬瞻仰遺容,立下大功,於是建石室,立碑。太史公序曰:遷龍門。也是它的墳墓廢墟所在的地方。”

如何理解這段話?“河往南流,右側匯入桃曲水”,意思是黃河出龍門向南流,右側靠近韓城的桃曲水。“去東南司馬子墓北”,大概就是司馬遷墓廟的位置。“東南”,即黃河的東南,也就是河津的邊界。“去司馬子長墓北”是指黃河直接從司馬子長墓北流。這說明司馬遷墓廟在倉頭村以西,石咀以南。黃河離開龍門,流經清澗灣,直奔石咀。受阻,滑向西南。

“墓前有廟,廟前有碑。永嘉四年,漢陽太守尹姬瞻仰遺容,立下大功,故建石室,立碑。”這是李道元當時看到的墓廟情況,說明這是金永嘉四年(公元310)。漢陽知府尹姬到河津司馬遷墓前看他的墓碑,被他的功績所感動,才為他重修。

“太史公從壹開始就說:遷龍門。也是它的墳墓廢墟所在的地方。”這是李道元看到司馬遷墓廟後的感嘆,也就是太史公在序言裏說他生在龍門,沒錯,這是他死後葬的地方。在這裏,李道元也確認了“龍門”是指河津。

《水鏡註》中對酈道元的這壹記載還有其他解釋嗎?他出生並埋葬在河津。他不是河津人嗎?

有人根據現存的司馬遷祠在韓城,就說司馬遷是韓城人,這是不對的。眾所周知,司馬遷廟現存的司馬遷墓是壹座衣冠冢,而不是真正的墳墓。這說明該廟只是壹座紀念性的廟宇,並不是真正的陵墓所在地,這反而證實了朱所記載的司馬遷河津之墓的真實性。韓城司馬遷祠始建於宋代,距今不到950年的歷史。司馬遷是河津人。韓城人為什麽要給他建廟?這是因為司馬遷祖籍在韓城,那裏的人也以司馬遷為榮,所以建了壹座廟作為紀念,以示功德。這是好事,但如果建廟是為了證明司馬遷是韓城人,那就是建造者的失誤。如果不是建設者的錯,那就是後人對建設者的錯。

第三,有司馬遷後代為證。河津在司馬遷墓以東約10裏,有壹個新豐村。村裏姓司馬的有20戶左右,近200人。他們自稱是司馬遷的後代,有家譜。至今,他們還保存著司馬遷代代相傳的禦板。這個村莊也被稱為司馬遷的故鄉。這就是司馬遷是河津人血親的證據。

首爾沒有西瑪。說司馬遷是韓城人,找不到壹個司馬,沒道理。有人說有後代,因庇護,改姓為司、馬、童、馮。這也說不通。司馬遷因為李陵之災被判刑,但並沒有牽連九族。他的女兒女婿孫子都健在,都很受漢武帝器重。為什麽他遠在他鄉的兒孫都要改姓?有人說當時沒有改,後來改了。司馬遷在苦難的時候沒有改,後來平反了,成了太史公,所以才得以完成史記。《史記》出版後,司馬遷的知名度逐漸上升,為世人所敬仰。這只能保護他的子子孫孫,怎麽會有害呢?“謀反”、“劉宋之禍”也很難成立。封建社會的懲罰非常嚴厲。如何通過改姓來避免?在封建社會,從來沒有以改姓代替刑罰的政策。另外,想改姓,就改姓壹個吧。為什麽改姓四?還有,如果妳真的是因為避亂才改姓的,那就應該在亂了之後再改。為什麽到現在還不改,回到祖先身邊?這是真的還是假的?

新豐村不僅有壹個司馬氏,還有壹個不尋常的名字,很可能與司馬遷有關。《韓曙》載:王莽新朝時,封後封為“史桐子”。司馬遷的後人和村民在歷經磨難之後,突然得到了這樣的榮耀和喜悅,將村名由“太和坊”改為“新豐村”,合情合理。後來為了紀念司馬遷,為了紀念來之不易的功名,裏面包含了很多辛酸,把村名改成了“新豐村”。誰能說不呢?

這有意義嗎?這不也證明新豐村確實是司馬遷的故鄉,司馬家是他的後代嗎?

以上三證足以證明司馬遷是河津人。然後,司馬遷的祖先住在韓城,他的父親出生在韓城。司馬遷為什麽會成為河津人?這是因為司馬談年輕時遷居河津。歷史雖然沒有明確記載,但也不是沒有根據。司馬遷在序言中說,他的父親病逝於周南。但是沒有說他被埋在哪裏。住在夏陽的世祖死後葬在華池和高門,卻沒有告訴父親他也葬在華池或高門,這是最大的疑點。這說明司馬談很可能葬在別處,在他遷居的河津。據司馬遷後人考證,在司馬遷故裏新豐村西北約10裏處,有壹座司馬遷的遠祖墓,很可能是司馬談之墓。這至少是司馬談目前葬在河津的壹個證明。

司馬談為何遷居河津?可能有兩個因素,壹個是學習的因素。司馬遷在《序》中說,“太史公學唐都,學楊鶴,學黃自。”這說明司馬談年輕的時候主要是留學,否則也寫不出《論六家要義》這麽出色的文章。那麽,妳在哪裏學的?河津大概是壹個主要的地方。河津是大學者蔔子夏的故鄉。魏文侯在西河任教50年,不僅對河津,而且對河東、山西的文化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漢武帝時離魏文侯不遠,河津教育也很繁榮,文化底蘊豐厚。這裏是黃河中遊學生集中的地方,河津離韓城很近。所以在河津讀書應該是司馬談最好的選擇。因為長期在這裏讀書,產生了感情,認為這片肥沃的文化土壤有利於子孫後代的熏陶和成長(司馬遷成為偉大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就充分證明了這壹點),所以決定搬家。搬家的時候,當時搬到了太和廣場,也就是現在的新豐村。太和坊是大學者蔔的故鄉,是“西河教學”的主要場所。司馬談之所以搬到這裏,與司馬談搬家的動機和目的是完全壹致的。二是回鄉因素。司馬遷在《序》中說,他的遠祖是晉至秦,人是“少梁”。那麽,司馬遷的遠祖從晉遷到了少梁的哪裏呢?很有可能是河津。因為河津和韓城很近,為了避免混亂;過河就能達到目的。河津是他遠祖的故鄉。就算不是,山西也壹直在。再加上他在這裏讀書時間長,有感情,所以搬回河津。事實證明,他確實搬回了河邊。

最後做個大膽的推測:司馬遷為什麽叫“感動”?誰能說這與司馬談遷都河津無關?誰能說這不是對他回到家鄉的永久紀念?我說,大概吧。

司馬遷是河津人,應該是毫無疑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