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誤區壹:秋天不吃姜。
以前有句老話:“壹年之內秋天不吃姜;壹天之內晚上不吃姜。“營養專家說,秋天吃姜也不是絕對不行。關鍵不是“多吃”和“晚上不吃”。中醫理論認為,生姜性味辛,性溫無毒,屬五臟,益脾胃,祛風、散寒熱、傷寒、頭痛鼻塞、逆上氣咳、止嘔、化痰下氣、消煩等。現代醫學認為,生姜含有揮發油,可加速血液循環;同時含有姜酚,具有刺激胃液分泌、興奮腸道、促進消化的作用,並有抗菌作用;生姜中還含有姜酚,可以減少膽結石的發生。
不過,生姜的好處雖然很多,但也有很多講究的味道,季節和時間就是其中之壹。因為姜是辛辣之品,性熱,在烹飪中失去大量水分,吃後容易上火。秋天氣候幹燥幹燥,傷肺。另外,吃辣姜更容易傷肺,加重人體脫水幹燥,加重秋燥對身體的危害。因此,秋季宜少吃生姜。所謂“晚上不吃姜”,主要是因為姜的辛溫作用會影響人晚上的正常休息,晚上吃辛溫的姜也容易產生內熱,久了就會出現“上火”的癥狀。
但這個問題需要辯證看待,生病了也要照常用姜。比如秋天經常用生姜治療感冒咳嗽。
中醫認為“寒者宜熱”,“熱者宜寒”,即發燒用寒藥,感冒病用溫藥。患感冒疾病的人,晚上會加重咳嗽、腹痛、嘔吐。此時即使在深夜也應緊急服用熱姜湯,可溫肺胃,散寒止咳,止嘔止痛。另外,用少量蔥、姜、辣椒調味問題不大,但不要壹次吃太多。
2.誤區二:秋瓜不好。
民間諺語“秋瓜對胃不好”的意思是,立秋以後如果繼續生吃大量瓜果,很容易引發腸胃疾病。
夏天吃西瓜是為了解暑,但如果秋天吃多了,很容易出現嘔吐、腹痛或腹瀉等癥狀。這主要是因為夏天吃了大量的瓜類,使人的脾胃虛弱,加上天氣越來越冷,所以吃了太多的陰寒性的蔬果,自然會不舒服。老年人、兒童和胃腸功能差的特殊人群要特別註意。“秋瓜對胃不好”提醒妳秋天少吃瓜果,但不代表完全不能吃。只要不過度,不會對人體造成很大傷害。
除此之外,秋季還可以適當吃壹些水果。
比如梨可以潤肺化痰止咳,是秋季最值得推薦的水果。蘋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鉀,不僅對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益,還能止瀉。桂圓具有滋補強壯、安神補血的作用,特別適合夜間失眠的老年人食用。葡萄能防止疲勞,有益氣補血、強筋骨、健胃利尿的作用。總之,市民在選擇水果時,應盡量選擇時令水果,根據自然界的節氣吃時令水果,最符合人體脾胃的運化。
3.誤區三:貼秋膘
立秋之後,民間就有了“糊秋肥”的說法,以彌補夏季以來的虧空,其中吃肉是首選,“用肉糊肥”,所以被稱為“糊秋肥”。
但是貼秋膘也要註意科學搭配。經過漫長的炎熱夏季,人們經常喝冷飲,吃凍品,脾胃功能減弱。如果他們吃太多的肉類和其他高蛋白食物,會增加脾胃的負擔,導致消化器官功能障礙。所以吃肉要適量,最好等到真的涼了再吃。
另外,人也要分人。
天氣轉涼,人的食欲大增,會不自覺地暴飲暴食。這對肥胖的人來說是壹個威脅,所以肥胖的人在秋季更要註意減肥。秋季容易出現口幹、口唇灼熱等秋燥癥狀。進補應選擇“補而不烈”、“防燥不膩”的滋補品。這類食物有銀耳、百合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患者,在進補之前,不妨吃壹些健脾胃的食物,如蓮子、茯苓餅、芡實、山藥等。
4.註意秋季保健。
1,避免悲傷:
中醫理論認為,秋天對應的器官是肺,悲傷容易傷肺。另壹方面,肺氣虛,身體的耐受力下降,也容易產生悲傷的情緒。所以,秋天的自我保健要安靜舒適,不要悲觀悲傷。即使遇到傷心的事,也要主動化解,避免冷空氣。同時也要盡量收斂,冷靜,以適應秋天的平靜氣氛。
2、咽液:
秋季幹燥,人容易出現口幹等不適。吞咽津液的具體方法是:舌頭在口中攪動,刺激唾液的產生,然後分三次吞咽,有意識地送到腹部。
3.潤肺:
秋季飲食強調滋陰潤肺。《食糧正要》雲:“秋燥,宜食麻以潤之,不宜飲寒。”也就是說,芝麻、糯米、粳米、白蘿蔔、蜂蜜、枇杷、菠蘿、乳制品等軟性食物可以適當食用,益胃生津;也可以煮生粥養陰潤燥。此外,吃百合、秋梨也能潤肺。
4、吃酸:
酸味能斂肺氣,辛味能散瀉肺氣。應該是秋季收獲,盡量少吃蔥、姜等辛辣食物,多吃酸味水果蔬菜。
5.秋季冰凍:
秋天來了,暑氣未盡,早晚溫差大,天氣多變。即使在同壹地區,也會出現“壹日四季,十裏不同天”的情況。此時不宜馬上增加衣服。秋季輕度寒冷的刺激,可以提高大腦的興奮性,加速皮膚的新陳代謝,增強身體的耐寒能力,更好地適應即將到來的冬天。當然,秋凍也要適度,因人而異。應該不是瑟瑟發抖,老人小孩註意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