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安畢起源於秦朝。唐代韓愈《茅穎傳》中記載,蒙恬將軍“南伐楚,隨中山”,用中山兔毛做毛筆。其中提到的中山,就是當代的宣州地區。
徐安畢制作傳到漢代,制作技術進壹步提高,筆身裝飾非常精美。魏晉時期,徐安畢基本上繼承了中國風格。唐朝是徐安畢發展的鼎盛時期,宣州成為全國制筆中心,徐安畢在唐朝天寶年間作為貢品呈獻給朝廷。朝廷制定了“貢六十兩,紫二十兩”的規定。因為這種筆主要分布在宣城,所以取名徐安畢。
到了宋代,徐安畢的生產技術日臻完善,名工輩出,聲譽日隆。尤其是宣州制筆世家諸葛氏所創的“無心散筆”,被書法家梅稱為“制筆諸葛高天下第壹”,“軟硬適宜人,百管不差”,成為中國史上的壹枝獨秀。
宋末元初,由於朝廷偏安,戰亂頻仍,徐安畢技師為了謀生不得不四處漂泊尋找其他工作,導致徐安畢技藝基礎喪失。
特性
徐安畢靈活貼切,筆畫均勻紮實,書寫流暢,收發自如,既能蓄墨又能肥滯。長鋒軟而豐滿,不豐滿,轉彎靈活,能收能放,剛柔相濟:紫發尖而堅而不失柔,易發力,易掌握:黑發勻滑,剛柔並濟,筆觸堅定:加倍雙毛筆更適合讀書繪畫,軟硬兼施。
尖、齊、圓、健也被稱為毛筆的“四德”。尖是指毛筆的筆尖要像錐子壹樣尖,其作用是方便勾、劃等筆畫的書寫。氣是指毛筆毛散開後,前面的毛是平的,其作用是幫助吐墨均勻;圓是指筆的根部呈圓柱形,圓而飽滿,毛發覆蓋均勻,其作用是書寫流暢不分叉;劍是指書寫繪畫時筆的前端有彈性,能顯示出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