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月1日是西方傳統的民間節日——愚人節,也叫愚人節。關於它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壹種說這個習俗起源於印度的“解釋節”。這壹節規定,每年的3月31日,無論男女老幼,都可以互相開玩笑,互相愚弄娛樂。
更普遍的說法是起源於法國。1564年,法國首先采用了新改革的歷法——公歷(即通用陽歷),以1月1日為壹年的開始,改變了過去以4月1日為新年開始的歷法。在新歷法實施期間,壹些因循守舊的人反對這壹改革,仍然沿用舊歷法,拒絕更新。
他們仍然互贈禮物,並在4月1日組織活動慶祝新年。提倡改革的人嘲笑這些老古董的做法。聰明有趣的人在4月1日給頑固分子送假禮物,邀請他們參加假慶典,並把這些被愚弄的人稱為“四月愚人”或“魚餌中的魚”。後來,他們在這壹天互相愚弄,久而久之,這成了法國流行的習俗。這個節日在18世紀傳到了英國,後來被早期的英國移民帶到了美國。
壹開始,任何壹個美國人都可以炮制出令人震驚的新聞,沒有任何道德和法律責任,政府和司法部門也不會追究。相反,誰編造的謊言最離奇,誰最能騙人,誰就能奪冠。這種做法給社會帶來了很多混亂,從而引起了人們的不滿。人們在節日期間的愚弄和欺騙不再像過去那樣令人發指,而是以放松和歡樂為目的。
愚人節,玩笑只能玩到中午12,這是約定俗成的嚴格規定。中午後玩得開心的人比被他取笑的人更傻。午夜後開玩笑的人會立即發現自己陷入困境。有壹首小詩是這樣描述的:愚人節十二點多了,妳們這些大笨蛋來晚了。直到明年愚人節,妳將是最大的傻瓜。
愚人節的意義
愚人節傳入美國的時候,任何壹個美國人都可以炮制出令人震驚的新聞,沒有任何道德和法律責任,政府和司法部門也不會追究。相反,誰編造的謊言最離奇,誰最能騙人,誰就能奪冠。這種做法給社會帶來了很多混亂,從而引起了人們的不滿。那麽,隨著社會整體素質的提高,人們在節日期間的愚弄和欺騙不再像過去那樣令人發指,而是以輕松愉快、無傷大雅為目的。
今天,愚人節已經發展成為壹個國際節日,幾乎風靡整個歐洲和北美。蘇格蘭將這壹天的欺騙者稱為“布谷鳥”,似乎與農業女神有關。法國人稱之為“四月魚”,大概是因為四月的小魚剛剛孵化出來,稀裏糊塗地吞下了魚餌,容易上鉤吧!
隨著時間的推移,愚人節的把戲也在推陳出新,推陳出新。例如,新婚妻子可能會收到壹封指責丈夫不忠的信,壹名平庸的公務員會收到晉升令,兒子會收到壹封關於父親去世的電報。某年4月1日,英國《每日鏡報》刊登了壹張看起來像某國總統的男子的照片,壹手抱著壹個幾乎全裸的美女。如果妳相信所有這些事情,妳就會上當。當然,如果妳真的被忽悠了,也不必像得墨忒耳女神那樣大發雷霆。妳最好紳士壹點,壹笑置之,這才符合愚人節的真諦,善待他人。
愚人節的存在是對生活的壹種幽默。傻子和傻子都是人生經歷。人們總以為自己是自然界最聰明的生物,懂得弱肉強食,趨利避害,善於算計。然而強者更強,弱者能化弱為強。再聰明精明的人,也會有弱點。有時候,他們打個盹,算錯了,就會被騙,被錯過,這就是“不聰明反聰明”的代價。另壹方面,當傻子也是壹種生活態度。成語說:大智若愚,大智若愚。如果把這種中國風加入愚人節,內涵會豐富很多。
愚人節有哪些傳統活動?
愚人節最典型的活動就是大家互相開玩笑,用謊言捉弄對方。有些人把他們的錢包用細線綁在街上,在黑暗中拉線的另壹端。壹旦有人撿到錢包,就會突然拖走。還有人把磚頭放在路中間的破帽子下面,等著看誰來踹。孩子會告訴父母,書包上有個洞,或者臉上有個黑點。大人們俯身去看的時候,會喊“愚人節快樂”。笑著跑開。總之,在愚人節那天,動物園和水族館也會接到很多打給魚先生和老虎先生的電話,這往往會導致工作人員為了減少麻煩而切斷電話線。
在愚人節,人們經常組織家庭聚會,用水仙花和雛菊裝飾房間。典型的傳統做法是裝修壹個假環境,可以讓房間看起來像聖誕節。也可以裝飾得像過年壹樣,客人來了就祝賀“聖誕快樂”或“新年快樂”,讓人覺得別致有趣。
壹日魚宴。也是獨壹無二的。魚宴的請柬壹般都是紙板做的彩色魚。餐桌裝飾成綠色和白色。中間有壹個魚缸和壹個小魚竿。每根魚竿都系上壹條綠色的絲帶,並掛上送給客人的禮物,壹條精致的賽璐珞魚或裝滿糖果的魚籃。不言而喻,魚宴上的所有菜肴都是用於愚人節聚會的,而且還有做假菜的習俗。有人曾經描述過壹個典型的愚人節食譜:首先是壹個“沙拉”,生菜葉子上蓋著青椒,但揭開葉子後,才發現底下原來是壹個牡蠣雞尾酒;第二道菜是“烤土豆”,其實下面還有甜面包屑和鮮蘑菇;從那以後,就有了用蟹肉偽裝的烤雞和埋在番茄沙拉下面的覆盆子冰淇淋。晚餐後,客人還可以從藥丸盒中取出糖果。用魚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