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螃蟹包子
起源於清朝道光年間,用精白面、熟板油、蟹粉、豬肉加調料制成。
螃蟹包子是江蘇常州的傳統小吃。它們是由清代常州小河浮橋南面的萬華茶館發起的。它們每年在桂花盛開的中秋節前後上市。
螃蟹包子最初叫螃蟹包子。饅頭誕生的時候,還沒有小籠包這個名字。到了宋代,北方人稱之為有孔饅頭,南方人仍稱之為小籠包。
現在隨著普通話的普及,在南方也叫小籠包。包子誕生的時候,常州人還沒有包子,所以取名叫小籠包。現在因為語言環境的變化,壹般都叫小籠包。
2.蟹殼黃
俗稱燒餅,常搭配麻餅作為禮物。餡料有薺菜、蔥油、糖、豆瓣醬四種,用精白面、去殼白芝麻、調料烤制而成。
蟹殼黃是江蘇常州的傳統小吃,俗稱馬驍糕,常與麻糕壹起作為禮品。餡料有薺菜、蔥油、白糖、亮油豆瓣醬四種。那
特點:蟹殼狀,色澤金黃,油而不膩,酥而脆,糖餡香甜醇厚,鹹餡鮮香。?蟹殼變黃主要有三種方法。海派做法有甜有鹹:甜的以白糖豬油為主,也有玫瑰、棗泥、豆沙;鹹的以肉丁為主,淡雅的加蟹粉和蝦仁。
3.蝦餅
它已經有近200年的歷史了。清代文學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寫道:“蝦餅、生蝦仁、蔥、鹽、胡椒粉、甜酒少許,加水和面,香油燒透”。
蝦餅是壹種美味的食物,主要配料是生蝦肉、面粉等。最早流行於江南地區。目前,蝦餅是江蘇常州最著名的傳統小吃。在常州,蝦餅又被稱為“銅鼓餅”,因為它們像腰鼓壹樣皺巴巴的。
蝦餅已有近200年的歷史。清代文學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寫道:“蝦餅、生蝦仁、蔥、鹽、胡椒粉、壹點點甜酒,加水和面,香油燒透”。色澤金黃,外脆內軟,清香可口。
4、馬蹄酥
馬蹄酥是壹種用面粉混合各種材料烤制的酥餅。它最初是唐朝的宮廷食品,後來流傳到民間。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地方的馬蹄酥演變成了不同的餡料、形狀和名稱。
馬蹄酥是用精制白面粉、綿白糖、大豆油等原料,用傳統烤箱烤制而成。它已被列入中國名菜。?
5.發酵元宵節
發酵元宵是江蘇常州的傳統小吃之壹。人們有在春節和元宵節吃餃子的習俗。100多年前,裴在傳統的湯圓中加入酒糟,創造了酒糟。其特點是壹團玉粒,酒香,風味獨特,口感香甜爽口。
發酵粽子選用白元米和甜酒,經蒸煮、發酵等工藝制成。如果加了桂花,就是桂花酒。?
6、三鮮餛飩
餡料由蝦、鮮青魚、鮮豬肉制成,故稱“三鮮”。餛飩皮是用精白面拌雞蛋清滾制而成,餛飩湯是用鮮母雞燉成雞湯。
7.銀絲面
常州銀絲面是江蘇常州的著名小吃,十大名小吃之壹。由百年老店常州味香齋面館於1912打造,百年歷史。
江蘇省餐飲服務公司1985編輯出版的《中國小吃(江蘇風味卷)》壹書第93頁記載:“常州銀面由味香齋面館創制,在面粉中直接加入蛋清,再用細齒刀卷成面條。面條潔白如銀,細長如絲,故名。
銀面選用白面粉和雞蛋清,銀面用特制的細齒面刀具滾壓。它是中國小吃的收藏品種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