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五年(1852),明治天皇生於165438年10月3日,是小明天皇的二皇子。母親是趙英皇後。真正的生母是全大閻娜(中山惠子)。完顏元年(1860)定為儲君,封牧仁。
永嘉七年(1854),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強迫日本與其簽訂不平等條約,敲開日本的大門後,日本許多有識之士也“獲得了相當的西方科學思想知識”,“了解了國內外的發展趨勢”,較早地解放了思想。因此,處於成長期的牧仁,雖然生活在宮廷中,但也會不自覺地受到時代思潮的沖擊和西方文明不同程度的影響,有著改造社會的遠大政治抱負。
慶應三年(1867),孝明帝在落幕運動中突然駕崩,十六歲的牧仁繼位。清瀛三年(1867),元月九日(13年2月),牧仁舉行修行儀式。在尊王抗洋派的鼓勵下,同年2月9日,65438年,實行“復辟王政”。
牧仁繼位之初,正是德川幕府封建統治搖搖欲墜的時候。由於德川幕府對西方列強的入侵束手無策,從19年的50年代開始在日本列島興起的“尊王拒洋”運動,逐漸發展為“尊王反幕”運動。“尊王”運動的主要參與者是昌州、薩摩耶等西南四大宗室中主張改革的資產階級下層武士,以久保俊壹、城戶孝吉為代表。
慶應四年(1868),5438+0年6月,起義軍發動政變,迫使德川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將權力移交給牧仁皇帝。三月,五誓約發出,隨後幕府軍在京都附近擊敗幕府軍,不久占領江戶。7月,牧仁將江戶改名為東京。8月27日舉行即位儀式,9月8日改國號為明治(國號取自《周易》,聖人南聽天下,自明朝統治)。5438年6月+10月,明治天皇抵達東京掌權。65438年2月,他回到京都,和壹個漂亮的孩子(昭憲皇太後飾)舉行了盛大的婚禮。
明治二年(1869),明治天皇再次抵達東京,並定都東京,企圖安撫人心。明治四年(1871),也就是19歲即位後,明治天皇全力以赴,進行“向世界求知”和“大力提振天皇根基”的宣誓。在他上任的第壹年,他派遣了壹個由巖倉具視、城戶孝吉、久保俊壹和伊藤博文率領的龐大外交使團前往美國。這個調查持續了將近兩年,直到明治六年(1873)九月底。名義上,它尋求修改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不平等條約。實際上是為了學習歐美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教育經驗,以進行改革,實現日本資產階級的現代化。
明治11年(1878),日本陸軍大臣山縣有朋發布“軍令”,要求士兵必須將天皇作為超人之神崇拜,以“武士道”作為軍魂之本。
明治十四年(1881),上諭下達。明治15年(1882)頒布聖旨,強調效忠天皇的思想。伊藤博文被派往歐洲考察制憲,貫徹天皇主權和憲法的立憲原則。
明治二十二年(1889)制定頒布了《大日本帝國憲法》和《皇室典範》。明治23年(1890),5438+00年6月發布了關於教育的詔書。它構成了現代日本帝國的基本法律和意識形態支柱。
明治十五年(1882),水師清川純壹提出了八年造船計劃。預計在明治16年(1883)起的8年內投入2600萬日元,建造32艘大小艦艇和魚雷艇。當時,日本陸海軍的經費高達國家預算的27%。為了擴充海軍,每年要增加402萬日元。從國家財政中增加軍事預算是不可能的,但增加稅收將不可避免地導致民怨沸騰。關於這壹點,明治15年(1882) 11,明治天皇向各地方長官下達了必須擴充軍備的詔書,並於65438年2月向中央各省長官下達了如下詔書:“顧及今日陸海軍的局勢,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故此時決定時機是恰當的。按照天皇的聖旨,鄭泰大臣三正三並指示財務大臣采取措施,將釀酒業和煙草業的稅收增加到2400萬日元,用於海軍造船。
明治天皇率先從皇家經費中撥出30萬日元用於造船費用,並於明治20年(1887)3月14日頒布如下聖旨:“我認為在建國事務中,加強海防壹日不能放松。但是,現在還很難馬上從國庫中撥出巨額資金用於海防,我深感不安。我已經決定從內部金庫提取30萬日元,談經費問題。希望部長們深刻理解我。”由於天皇帶頭捐款,伊藤博文首相立即召集地方官員在明路館發表鼓勵性講話,要求當地有誌之士以天皇為“榜樣”,為海防捐款。全國華人和富人都被它“感動”,半年之內捐款達203萬日元,掀起了擴充海軍的熱潮。
明治26年(1893)2月10日,明治天皇將內閣大臣、參眾兩院議長、樞密院顧問等人召集到他的宮殿,並立即向他們頒布詔書,稱“若耽誤國防壹天,將後悔百年”,要求政府和議會“同舟共濟”。他還表示,今後6年每年將從皇室經費中撥出30萬日元,並命令文武官員在今後6年內每月從國庫中提取1/10的工資,以補充造船經費的不足。在明治天皇的壓力下,在野黨不得不放棄,向政府妥協,重新考慮預算,減少削減。此舉是天皇壓制議會的第壹例。就這樣,在明治天皇的支持下,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在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基本完成了海軍造船計劃,建成了擁有31艘戰艦和24艘魚雷艇的現代化日本海軍,總排水量為61.373噸。這也是明治天皇為了省錢建海軍,壹天只吃壹頓飯的原因。
明治二十七年(1894)春朝鮮東學黨起義爆發後,日本統治集團壹致認為這是發動對朝鮮和中國侵略戰爭的良機,並壹步步將其引向戰爭的軌道。伊藤首相入宮扮演明治天皇。明治天皇立即召見陸軍大臣大山巖、海軍大臣西鄉從道、參謀總長池仁親王和海軍作戰大臣中木田倉之助,並親自頒布了如下詔書:“今日朝鮮內亂如雨後春筍,形勢猖狂。為了保護住在那個國家的國民,我們決定派遣軍隊。妳和別人要慎重協商,妥善處理。
明治二十七年(1894),17年7月,英日同盟協議的第二天,在日本大本營召開了第壹次指揮會議,明治天皇親自出席。會上正式做出了對華開戰的決定。明治二十七年(1894),7月23日,以大冢圭司為首的駐首爾日軍占領了朝鮮皇宮,扣押了李希國王,並欺淩國王的父親李峻雲英院為攝政王,組織了傀儡政府。25日,大鳥甚至逼迫大元君宣布廢除中朝壹切商業協議,並“授權”日軍驅逐朝鮮清軍。同壹天,侵華日軍在鴨山口外的豐島附近海域對日本軍艦發動突然襲擊,中日甲午戰爭正式爆發。
當日軍偷襲豐田章男海戰成功,首戰告捷,明治天皇戰前的謹小慎微的不滿壹掃而空,投身於這場非正義的戰爭,擔任了戰爭的最高統帥。1年8月,戰爭已經開始,明治天皇發布了正式的對華宣戰。聖旨已盡顛倒黑白之能事,欺世盜名更是無稽之談。本來在豐田章男挑起海戰是壹種卑鄙的突然襲擊手段,卻被打了個稀巴爛,說清軍“想在黃海襲擊我們的船,極其囂張”,等等。其目的是把發動甲午戰爭的責任強加給中國。最後聖旨說:在這種情況下,雖然為了向國內外宣傳帝國的榮耀,我壹直以和平為出發點,但也不得不公開宣戰。賴儒有很多人的忠誠和勇氣,我希望和平永存,實現整個帝國的輝煌。
明治二十八年(1895),中國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將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沙俄對中國東北也有野心,於是與德意誌帝國和法國進行交涉,明治天皇不得不以聖旨放棄對遼東半島的永久占領。這在日本引起巨大反響,“睡薪嘗膽”的復仇意識迅速蔓延。明治政府宣戰前,給了對方俄國“實實在在的壹擊”,先發制人,重創旅順口的俄國艦隊,掌握了最初的制海權;戰爭末期,在雙方軍隊都疲憊不堪的情況下,日本聯合艦隊在日本海戰中幾乎消滅了俄國前來增援的波羅的海艦隊,取得了“空前的勝利”,完全控制了日本海和黃海的制海權,並很快迫使俄國戰敗媾和。
明治四十年(1907),日本與法國簽訂《日法協定》,承認對方在中國及周邊地區的利益;明治四十二年(1909)165438+10月,日本駐美大使小五郎與美國國務卿羅伯特在華盛頓簽署了太平洋問題換文,史稱“爛-高平協定”,實際上承認了彼此在太平洋的既得利益。為了加強與英國的關系,明治四十四年(1911),日英與日本簽訂了第三次同盟條約。日本積極的外交攻勢有其戰略考慮,但也反映出日本的國際地位越來越被西方大國所認可。"在亞洲大陸,日本已經成為帝國主義競爭的正式成員."通過上述外交活動,日本的勢力範圍得到了西方列強的認可,因此沒有壹個國家能在主權線之外與日本的漫長海上利益線相抗衡。這樣,日本就成了名副其實的東方霸主。同時,明治天皇成為“東亞霸主”。隨著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勝利,明治天皇越來越至高無上。
明治天皇在明治三十九年(1906)患糖尿病。明治四十四年(1911)秋,明治天皇到福岡縣視察日軍演習時,尿蛋白突然大量增加,病情加重。明治45年(1912),7月30日淩晨0點43分,明治天皇逝世,享年60歲。明治天皇去世後,嘉仁繼位,在宮中舉行了登基儀式,並接受了象征“皇位”的三種器物——八面芝鏡、壹刃草鏟、八個阪本玉鉤。按照傳統,根據中國的易經,新年號命名為“大正”,嘉仁成為123日本天皇——大正天皇。
從繼位、維新、對外戰爭、資本主義發展到日本最終建立資本主義,原本是封建附庸的明治天皇順應歷史發展,繼位後“準確及時”掌舵日本,不僅擺脫了落後和民族危機,而且迅速成為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難怪日本人稱明治天皇的統治為“明治復興”。因此,明治在日本和世界歷史上的進步作用應該得到肯定。但他的窮兵黷武的對外擴張侵略政策,只能給日本人民和其他國家人民帶來沈重的戰爭災難,這是明治天皇的歷史罪惡。